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论语《拾柒·阳货篇》2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拾柒 阳货篇

  此篇共26章,主要记录孔子教育弟子们要讲究仁德,阐发修德治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

原文

  子曰:“乡愿[1],德之贼也[2]。”

【注释】

  [1]愿: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2]贼:危害。

译文

  孔子说:“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圣人的智慧

  孔子很讨厌那些在社会上不分是非,伪善欺世,处处讨好,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认为他们足以败坏道德。

  乡愿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好好先生”,这种人表面看似老实、守规矩,谁也不得罪,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没有人说他不好,但其实骨子里趋炎媚俗、混淆是非、别有用心,而这种伪善的好人往往是最可怕的。

原文

  子曰:“道听而涂说[1],德之弃也。”

【注释】

  [1]涂:通“途”。

译文

  孔子说:“听到传闻就四处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2];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3]。”

【注释】

  [1]鄙夫:鄙陋之人。[2]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脱落了“不”字,患,害怕,担心。[3]无所不至:无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与品德恶劣的人怎么可以一起共事呢?当他没有得到职位时,生怕得不着;既已得着了,又怕失去。如果老怕失去,那就会无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那些患得患失、品德不好的人很难相处,因为得不到时,生怕得不着。得到了又怕失去。凡事总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但其实除了心胸豁达的君子,很少有人能看得透。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没有喜悦的表情;三次被免职,脸上也没怒气。鲁国大夫柳下惠也是三次被罢官,也没有心生怨恨。像这样能将一切看淡的人,无论人事之否泰,他们都能安然处之。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1]。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2],今之矜也忿戾[3];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1]亡:通“无”。[2]矜:骄傲自大。廉:本义是器物的棱角,引申为人的行为方正有威。[3]忿戾(lì):蛮横无理。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民还有三种(可贵的)毛病,现在,或许都没有了。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现在的狂人却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难以接近,现在骄傲的人却蛮横无理;古代的愚人还直率,现在的愚人却只是虚伪欺诈。”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上古淳厚人心的赞颂,但他又感慨今人连古人可贵的毛病都不曾拥有了:现在的狂人不是肆意直言而是放荡不羁;现在骄傲的人不是持守过严而是蛮横无理;现在的愚人不是直率却只是虚伪欺诈。

  孔子当时就在感慨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若他老人家看到现在的社会,是不是更要感慨比那时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1],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注释】

  [1]恶(wù):厌恶,讨厌。夺:取代。朱:大红色,在古代为正色。紫是杂色。春秋时候,鲁桓公和齐桓公都喜欢穿紫色衣服,可见当时紫色可能已代替了朱色而变为诸侯衣服的正色了。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了红色,厌恶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厌恶犟嘴利舌颠覆国家。”

  圣人的智慧

  此章孔子强烈反对诸侯夺权、靡靡之音和巧嘴利舌。

  凡是假的、不正的,孔子都坚决反对,俨然一位最忠实的打假分子。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1],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注释】

  [1]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弟子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不息,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提倡述而不作,这里他又提出“述”都没有必要了,因为天虽无言,也能使万物生长,所以他自己也不想说话了。

  道家相当推崇“不言之教”,老子提出:“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所谓的“大音希声”就是指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庄子也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与孔子此章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极其相似。用静默来悟道,以无言作为言的指归,才是古代先贤“无言”的真正目的。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1],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2],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习士丧礼,但孔子不知为何不愿见他。[2]将命者:传话人。

译文

  孺悲来会见孔子,孔子托说有病,拒绝接待。传话者刚出房门,(孔子)便把瑟拿下来弹唱,故意使孺悲听到。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为什么不愿见鲁国人孺悲,却又要让他知道,其中的原因已不得而知。

  要是遇到不想见的人来拜访,一般人也会找借口推托掉,然后偷偷地躲着不让人发现。可是却很少有人像孔子,故意又弹又唱,让人知道自己在撒谎。到底他老人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真是无从知晓。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可已矣[2]。”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4]?”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5],闻乐不乐[6],居处不安[7],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1]钻燧改火:被钻的木,四季不同。[2]期:通“基”,一周年。[3]稻:古代北方以稷为主要粮食,稻的耕种面积很小,居丧者不宜食。[4]女,通“汝”,你。[5]旨:美味。[6]第一个“乐”,指音乐。第二个“乐”,指快乐。[7]居处不安:古代孝子要住临时用的草料搭成的凶庐,睡在用草编成的藁垫上,用土块做枕头,表示不忍心住在安适的屋子里。这里的“居处”指平日的居住生活。

译文

  宰我问:“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为期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讲习礼仪,礼仪必然会荒废;三年不去演奏音乐,音乐必然会失传。旧谷既已吃完了,新谷又已上场;取火用的木头都经过了一个轮回,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那个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答:“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守孝,吃美味不觉得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在家里不觉舒适,所以才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便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呀!儿女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全天下皆如此。难道宰予就没从他父母那得到过三年的爱护吗?”

  圣人的智慧

  宰我提出为父母守孝三年太久,因为三年不习礼仪、音乐,礼乐就会失传,所以他觉得一年也就够了。孔子问他父母去世未满三年,便吃白米饭,穿锦绸缎,会心安吗?宰我觉得心安。孔子对宰我十分生气,因为每个孩子都至少得到过父母三年的关爱,而为人子女如果连为父母守孝三年都做不到,就是不仁了。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百灵鸟生于地球尚未出现之前,她父亲死于一场大病,因当时还没有地球,她找不到地方埋葬父亲,停丧五天后,她心中急乱,就将父亲葬在了自己的头上。从此以后,她头上便有了冠毛,人们都说那是她父亲的坟山。

  乌雏长成,尚能衔食喂养其母,鸟兽尚知道报答亲恩,更何况人?世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便是父母之爱,除了父母,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不计回报、无怨无悔地对你付出,恨不得把他的一切都给你?又有谁包容你的任性与过错,在你50岁的时候还是把你当做孩子看待?

  从出生到三岁的事情,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记得了。是谁不分白昼黑夜地呵护如此柔弱的小生命,教他蹒跚走路,教他咿呀学语?可是我们一天天长大了,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了。在父母步履日渐蹒跚时,又有几人能日日搀扶父母走过生命的残冬;在父母目昏耳聋之时,又有几人能日日陪伴父母,为他穿针引线,排忧解闷呢?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1]?为之犹贤乎已[2]。”

【注释】

  [1]博:古代的一种棋局游戏,用六箸十二棋位博具,以争输赢。弈:围棋。[2]贤:胜过,超过。已:止,什么都不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这种人)真是难办啊!不是有掷采下棋的游戏吗?干也比什么都不干好。”

  圣人的智慧

  孔子很为那些整天吃饱了就知道闲着的人操心,他认为就算玩掷采下棋的游戏都比闲着好。

  今日赌博风气盛行,麻将似已成为一种艺术,一些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于是就遵照圣人的意思,大修起“长城”来,夫子若见了,大概也会哭笑不得。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1]?”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释】

  [1]尚:崇尚。

译文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最尊贵,君子有勇而无义,就会造反作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就会偷盗。”

  圣人的智慧

  孔子提出义而非勇为最尊贵的品质,如果有勇无义,君子就会造反,小人就会做土匪,以此告诫好勇的子路要以义为根本。子路在对孔子谈自己的理想时曾说:“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可见子路已懂得“有勇知方”的道理,即不但要有勇气还要知道义。

  勇敢固然是美德,相信人都愿意成为勇士而非懦夫。但一个人若有勇无谋,或是有勇无义,都是不可取的。有勇无谋,往往容易为人利用;有勇无义,没有道德的约束,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那与土匪、强盗的行径也差不多了。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1],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2]。”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3],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4]。”

【注释】

  [1]下流:根据前人考证,这个“流”字也是不应该有的。讪(shàn):诽谤,诋毁。[2]窒:阻塞,引申为固执,头脑僵化。[3]徼(jiǎo):抄袭剽窃。[4]讦(jié):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隐私。

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道:“有的。厌恶专好传播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通的人。”

  (孔子也)问道:“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答):“(我)厌恶剽窃(别人的成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圣人的智慧

  圣贤亦有所厌恶的人。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都有各自最厌恶的几类人。孔子说他厌恶那些传播别人坏处、毁谤上级、勇敢无礼、果敢而顽固的人。子贡厌恶那些剽窃别人成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圣贤之人尚有讨厌的人,相信每个人都会讨厌某种或某些类型的人。我们不是泛爱众生,包容一切的佛祖,所以也无需避讳自己心中的不快。泾渭分明,坚持自己的原则,才是真君子。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1],近之则不孙[2],远之则怨。”

【注释】

  [1]养:供养、相处。[2]不孙:孙通“逊”,不孙即不恭顺守规矩。

译文

  孔子说:“唯独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他会无礼;疏远他,他会怨恨。”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的名言,唯女人和小人最难以相处,后来也常成为女权主义者进行抨击的实证。

  此章历来争议很大。孔子把女人与小人列在一起,被后人指责为轻视妇女。语言学家们又考证来考证去,力图证明孔子没有轻视妇女的意思。其实孔子这里只是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很平实的话。张爱玲有一篇散文《谈女人》,以女人的视角看女人,算是很经典的。她引用了一本专门骂女人的叫《猫》的小册子,有这样一句:“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位才女又说“女人的确是小性儿,矫情,作伪,眼光如豆,狐媚子……女人纵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却有一点‘地母’的根芽。可爱的女人实在是真可爱”,所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虽是女人的小性儿与矫情,却也是女人最可爱的一面。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1],其终也已。”

【注释】

  [1]见恶:被讨厌。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辈子也就完了。

  圣人的智慧

  四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分界线,过了四十,人生就已逝去大半,如果这个年纪还被人厌恶,那么他这一生真的完了。[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