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论语义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论语义疏

 

 

 

皇侃《论语义疏》成书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南宋乾道、淳熙以后亡佚。清乾隆年间由日本传回中国,其真实性无庸置疑。在《论语义疏叙》中,皇侃对《论语》的撰集成书、“论语”二字的意义及“论”前“语”后的原因、《论语》的不同传本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皇疏不仅经注文并疏,兼存疑说,而且采用了“义疏”体的新注解体例。该体例在文体上采用了分章段疏解和自设问答的手法。

作品简介

〖论语义疏〗十卷。魏何晏(?-249年)注,梁皇侃(488-545年)疏。

晏字平叔,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何进之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美姿仪,面至白,人称“傅粉何郎”,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开一时风气,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地位后。他“援老人儒”,宣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等书。

皇侃,《梁书》作“皇□”,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好学,师事会稽贺□,尽通其业,为国子助教,听讲者常数百人,后官员外散骑侍郎,性至孝,常日限诵《孝经》一二十遍,丁母忧:感心疾卒,尚著《礼记义》诸书,为南朝著名经学家,一生专治“三礼”、《论语》、《孝经》等。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何晏与孙邕、郑冲、曹义、荀□四人共撰成《论语集解》,书前有《奏进论语集解序》,并题五人之名。

《晋书·郑冲传》亦称此五人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云云。但今本只题何晏一人之名,自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就已如此。

《释文》于“学而第一”个题“集解”又字,注曰:“一本作何晏集解。”又于《序录》曰:“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之,正始中上之,盛行于世。”清儒刘宝楠于《论语正义》中指出“必六朝人改题,误以《集解》为何晏一人作也。”

《四库全书总目》与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则认为,当时何晏地位显赫,总领其事,故独题何晏是省称,此说为然,因何氏为总成者,故后世单题何氏之名。何晏虽然崇尚清淡,为魏晋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但在《集解》中,除仅有的一、两处以外,并没有用玄学的思想解释《论语》,并没有将孔子思想老子化

书中所集的孔安国、马融、郑玄、王肃、周生烈等各家汉魏《论语》古注,皆已亡佚,唯赖此书以存;因此,此书也就成为现存最古、最为完整的《论语》注本。

在《论语》研究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入唐,此书被定为《论语》的标准注解,后朱熹《论语集注》代替了它的位置。但清中叶以后,此书复受重视,清人所编《十三经注疏》中《论语注》,即用何氏《集解》。《论语》自何晏注以后,注家群起,入晋,江熙又集卫□、缪播、郭象、袁宏、李充、孙绰、范宁等十三家之说以为集解;南北朝时,南朝梁皇侃复采录汇氏《集解》以及樊光、王朗、梁□、颜延之等通儒旧说数十家为何晏《集解》申说,而成《论语义疏》,侃除广录旧说外,又每每以己意为何注疏通。侃为疏解,略于名物制度,阐经释义,兼采老、庄玄学,亦兼采旧儒众说,不拘家法,随意发挥。特别大量地搜集了前代及当代玄学家对于《论语》的某些字句解释,故研究玄学家们怎样把孔子老子化。此疏是一部很好的资料

同时,由于受佛教把讲经记录编为讲疏、讲义的影响。此疏较何注更为详尽;对于南学中的“天命心性”学说。侃亦有所发挥。总之,此书是保存下来的南学的主要经注之一,代表了当时的学风。

书成以后,受学者所重。《宋国史志》、《中兴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皆有著录。《国史志》评其虽时有鄙近,然博极群言,补诸书之未至,为后学所宗。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起便再不见诸家著录,知其亡于南宋之后。但唐时抄本却传入日本,清乾隆间又传回中国。何注与皇疏,保存了大量梁以前《论语》古注,为研治《论语》的必读参考资料。 何注单行本又作二十卷,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浙江书局校修《十三经古注》本,光绪八年(1882年)刊《古逸从书》十卷本及《四部丛刊》、《天录琳琅丛书》第一集本等。何注与皇疏合刊本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同治十二年(1873年)粤东书局刻本及《四书古注群义汇解》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语义疏序

宋咸平时,日本僧奝然,尝献郑康成所注《孝经》,乃中国所亡失者。是时但藏于秘府,外人莫得见。久而其书复亡。尝憾当时在廷中文学诸臣,曾莫为意,未能使之流传世间。抑何其蔑视先代传注,如土苴之致不足贵,而轻为弃绝之。先是,周显德中,新罗亦尝献别叙孝经,亦云郑注。乃皆得自外国而旋失之,岂不惜哉?

向见钱遵王所记论语异文,云传自高丽,其本世亦罕见。吾乡汪翼沧氏常往来瀛海间,得梁皇侃论语义疏十卷于日本足利学中,其正文与高丽本大略相同。彼国亦知中夏之失传矣!其扶微举坠之意恳恳,欲大其传,而不为一邦之私秘。此其所见诚卓,而其意诚公。夫孰得而小之也哉!

新安鲍以文氏广购异书,得之喜甚,顾剞劂[读如“基绝”;雕刻之意,此处应指刻板印刷]之费有不逮。浙之大府闻有斯举也,慨然任之,且属鲍君以校订之事。于是不外求而事已集。既而大府以他事获谴死,名不彰。人曰是鲍子之功也。以文曰:吾无其实,敢冒其名乎?谓文弨曰:是书梓成时,末为之序者,人率未知其端末,夫是书入中国之首功,则在汪君也;使天下学者得以家置一编,则大府之为之也;春秋褒毫毛之善,今国法已伸,而此一编也,其功要不容没,子幸为之序而并及之。使吾不尸其功,庶几不为朋友之所讥责,吾始得安焉。以文之命意也如此。用是据实书之,若夫皇氏此疏,固不全美,然十三家之遗说,犹有托以传者。为醇为疵,读者当自得之。如或轻加掎摭,是又开天下以废弃之端也。吾其忍乎哉?

乾隆五十三年元夕前一日杭东里叟卢文弨书[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