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云峰茶谷(曾令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访云峰茶谷》是中国当代作家曾令琪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访云峰茶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饮酒》组诗之五。从大学时代起,就一直向往那种结庐人境、好鸟嘤鸣的曼妙环境,崇尚那种东篱采菊、南山种豆的自然亲切。可是,红尘奔忙,冗务多多,哪里有那样的悠闲啊!直到2020年的国庆大假,慕名来到四川大竹云峰茶谷,才真正体会到悠闲与清静是多么的难得。
远眺云峰茶谷
云峰茶谷出产一种高山白茶,这是我知道的。大前年的春夏之交,朋友何先生从大竹给我快递两件茶叶,说是白茶,很多人、很多企业都喝这个茶呢。我这个人不像陶渊明那样喜欢饮酒,但对茶叶是挺讲究的。于是拆开快递,仔细欣赏白茶的包装。白色的包装盒,蓝色的国画竹子图案,清爽,简洁,吸睛。打开盒子,里面是罐装的白茶。坐在阳台上,泡上一杯,只见热气氤氲而上;端茶在手,闭眼一嗅,但觉茶香醒神。轻啜一口,香醇之感,迅即入腹。
作为一个喝茶的“老人”,我知道长期喝茶,对身体大有裨益。但现在市面上的好多茶叶,很多都是靠农药治虫制作出来的,不仅不能养身,那些个农药残留,反而对身体大大的有害。所以,就像开车的人越开越小心一样,喝茶也就喝得越发小心了。现在能喝到如此的好茶,我立即电告何先生,感谢他的盛情。何先生说,有机会欢迎到大竹走一走,到产茶圣地云峰茶谷看一看。从那一刻起,我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去实地看看,感受一番。但因为忙,一直到2020年的国庆节,机缘巧合,才有了这一次的大竹之行。
到大竹县城的时候,差不多天都黑了。在百忙之中,何先生开车带着我们这个车,一路向城外飞驰。不一会儿,天完全黑尽了,进山了,下雨了。山路弯来绕去,一忽儿弯道,一忽儿爬坡。晓霞总编全神贯注地开着车,何先生的车不时在前面岔路口等着我们。突然,一阵“哗哗”的水声传来——终于,到达目的地四川大竹云峰茶谷了。
云峰茶谷美丽的飞瀑
透过雨雾望去,只见灯火闪闪烁烁,几幢平房散落在山间,周围黑漆漆的,那是高大的乔木和矮小的灌木的身影,不时,还传来一两声似乎是秧鸡和布谷的叫声。从城里来到这儿,忽觉神清气爽,有洗心洗肺之感。只知道大竹的地形是“三山两槽”,但具体到哪儿什么山、哪儿什么槽,脑子里全是懵的。何先生说,云峰茶谷位于大竹县铜锣山中段的团坝镇,因旧有云峰寨而得名。
是的,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儿高耸入云,或者终年云雾缭绕。据说,大凡名茶都出自高山。明代的陈襄古有诗云:“雾芽吸尽香龙脂。”说是高山之茶品质和香气之所以特别好,是因为茶芽吸收了“龙脂”——土壤之精华。茶树生长于得天独厚的云雾之中,其色泽、滋味与嫩度,对形成其优异的品质,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四川国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廖红军先生,因为身兼浙江善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现在浙江,所以,他的哥哥廖超先生接待了我们《西南文学》杂志社采风团一行。
放好行李,悠闲地坐在茶室。廖先生为我们泡了一壶今年的云峰白茶。他介绍说,云峰茶采摘精细,鲜叶极嫩,在什么事情都讲求快速、高效的今天,尚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工艺,茶形紧卷,白毫披覆,嫩绿油润,制作相当精湛。
只见汤色黄绿明澈,小啜一口,细细品咂,便觉味醇而鲜,回甜隽永。大家知道,好茶须好水呢!一问,原来这里泡茶的水,都是山泉水。而铜锣山上,泉水众多。因为此山森林覆盖率极高,土壤为富硒土。所以,这里的泉水与白茶,都自然富硒。我们知道,硒和维生素E一样,都是抗氧剂,可延缓人类衰老的速度。因此,长期饮用这里的泉水、白茶水,自然就能活化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而收到良好的预防癌症之功。
云峰茶谷幽静的溪流和竹海
廖先生介绍说,这里的白茶是廖红军先生从浙江安吉引种的,但因为铜锣山土壤的原因,这里的白茶氨基酸的含量远远高于安吉。与人们见惯的福鼎白茶不一样,大竹白茶属于绿茶类。这里的每一款白茶,都是高山茶料,绝不喷洒农药和施一粒化肥。因为,任何事情都必须狠抓“进口”——抓好质量关、把好第一道工序;任何一款好的白茶,都要从好的茶青开始。试想,如果没有优质的茶青,即使有再好的光照日晒、有再科学的制作流程、有再好的制茶工艺,我们最终能制出最好的白茶吗?我们每一年只有春天一个采茶季。具体工作中,我们的每一款白茶都优选上好的茶青,然后根据制作工艺,大幅度淘汰掉劣质茶,保留最好的茶。同时,我们狠抓日晒萎凋、碳焙烘干这两道最重要的工序,将干茶的含水量降低到5%以下。技艺娴熟的老师傅,在一系列的工艺中,要对火候有着精准的把控,制作出的白茶,口感甜度才会更好,同时,也促进了白茶后期转化得更好。要知道,我们生产的白茶,都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云峰茶谷获得的众多国际、国内荣誉之一
陪同我们的何先生说:“云峰茶谷生产的白茶,投放市场后,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很多人、很多企业,都纷纷采购云峰茶谷生产的白茶!”
这两年,多次到大竹,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大竹人最令我们钦佩的,是他们对自己从事工作的那种认真钻研、力臻完美的工匠精神。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精神,他们才为我们奉献了很多精美的东西。云峰茶谷可谓地处偏僻,但偏僻却成了他们不断探索茶树种植、改进白茶工艺的一种动力。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很多人在默默耕耘、负重前行罢了!
云峰茶谷的茶室很大,除了品茶聊天,还可以观赏云峰茶谷所生产的各种规格、各个品种的白茶,参观他们这么些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旁边还有一间活动室,品茶、聊天的时间长了,还可以活动活动筋骨。我们来到活动室,我与晓霞拿起乒乓球拍,打了几个回合的乒乓球。多年不摸球拍了,推来挡往,发球接球,顿时感到一阵忙乱中的轻松。
云峰茶谷独特的别墅式小木屋
从与廖超先生和何先生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大竹县白茶产业党委书记、四川国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廖红军先生是一个退伍军人出身。这个1981年出生的汉子,是一个勇于开拓进取的人。他在部队时就因表现优异,三次荣获三等功,并获得获师以上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复员后,他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用之于兴办实业,表现特别突出。请看他和他的企业:
现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喊山开茶文化节,并荣获CCTV1、CCTV2、CCTV4、CCTV13、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2015年获CCTV7致富经栏目专题半小时节目报道;
2016年创省龙头企业——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17年被达州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创业之星;
2018年创省龙头企业——四川国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创国家级3A景区——“云峰茶谷”旅游景区;
2019年被四川卫视专题报道“爱国情 奋斗者——廖红军”,荣获“四川省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荣誉称号;
2020年荣获“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荣誉称号,大竹白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何先生告诉我们,廖红军先生真是个能人,在他的带领下,大竹县白茶产业党委提出“党建引领、产村结合、助力扶贫”目标,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三免三保”联动机制,创新定思路、定目标、定模式党委“三定”把关定向,思想融入、工作融入、力量融入支部“三融”凝心聚力,带头学、带头干、带头帮党员“三带”示范引领。目前共引导成立8家白茶企业、15家专业合作社,推动全县白茶产业发展至3.6万余亩,带动38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
晚餐,是云峰山上土生土长的鸡、鸭、鱼、鹅和时令蔬菜,我们一行人大呼过瘾。善解人意的何先生与远在浙江的廖红军先生接通电话,问候之后,将电话递给了我。接过电话,一阵豪爽的笑声就传入我的耳朵。廖红军先生对我们一行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不能亲自接待我们表达深深的歉意。我理解他工作的繁忙、经商的辛苦,我们对他亲自安排的热情接待,已经是非常感谢了。
《西南文学》杂志社一行向云峰茶谷赠送书法对联
世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一蹴而就。可以想象,廖红军先生及其团队所获得的殊荣,其背后肯定是一路艰辛,但我们只感受到廖红军先生的干练、豪爽。很想见一见这个大竹人口中传奇般的人物,但他却身在浙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云:“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云峰茶谷的环境,与太白笔下的戴天山几乎相仿佛,虽然没有见到廖红军先生本人,但我们并没有李太白那种怅惘、失落的“愁”,而是充满一种深深的期待。
雨还在下,餐室玻璃地板下,是一股奔流的山泉。透过窗外,只见灯光映照的雨帘,笼罩着远处黑黢黢的大山和山谷;室内,主人热情地为我们布菜、劝酒。“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我的脑海忽然冒出大诗人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两句诗。在这远离都市繁华的地方,在秋雨连绵的今夜,热情好客的主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云峰茶谷雅致的禅茶室
夜深人静,躺在雅致的客舍,我的心却飞向了云峰山间。屋后,传来一阵一阵的山泉奔涌的声响,窗外,是我看不见、却可以驰骋神思的大山,还有那高低起伏的茶园。透过雨幕,我似乎看见,万余亩茶海依山就势,随着那莽莽苍苍的大山而绵延起伏,依靠这得天独厚的清幽环境而更加地郁郁葱葱。我想,如果明晨老天放晴,徜徉山间,说不定,我们将在茶谷深处潺潺流水之中,听到啾啾的鸟鸣,看到云雾缭绕、让人俗心一洗的人间仙境……
附:临江仙·访大竹云峰茶谷
周晓霞
2020年岁在庚子,国庆、中秋双节,令琪师率《西南文学》杂志社张季次、吴碧筠、张炳华、周晓霞一行,寻幽揽胜于川东、川北。10月3日、4日,访大竹云峰茶谷。夜枕溪流,朝观云雾。填词以纪:
雨后幽篁苍翠,云峰岚霭茫茫。空中楼阁境无双。夜游溪水梦,朝沐白茶香。
陶令举觞浅醉,摩诘长啸疏狂。慢斟清品煮时光。浮沉皆有味,浓淡且流芳。
附:七律·宿大竹云峰茶谷
曾令琪
020年国庆、中秋双节合一,余与《西南文学》杂志社张季次、吴碧筠、张炳华、周晓霞一行,寻幽于川东,揽胜于川北。10月3日、4日,访大竹云峰茶谷。夜,宿云峰山居,闻溪流潺潺;晨,起而观云雾漫山。归,词以纪之:
微雨潇潇来大竹,车行迤逦访云峰。
鸡香入盎宾偕主,茶白添杯淡与浓。
一枕溪声听妙曲,半山晓雾散青松。
待诸明岁莺飞季,还将歌诗绘旧踪。[1]
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联合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