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访隐者(郭祥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访隐者作者郭祥正

来自 古诗文网 的图片

作品名称:访隐者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体裁:仄韵七绝

作 者:郭祥正

作品出处:《青山集·卷二十九》

访隐者》是北宋诗人郭祥正创作的一首仄韵七绝。此诗前二句极力铺写隐者所居之地幽深静阒的环境;后二句描写隐者独饮自酿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全诗即事达情,韵至味醇。 [1]

访隐者作品原文

访隐者

一径沿崖踏苍壁1,半坞寒云抱泉石2。

山翁酒熟不出门3,残花满地无行迹4。

访隐者注释译文

径(jìng):小路。崖:山崖。苍:苍翠的。

坞(wù):山坳。抱:缭绕。

山翁:指诗题中的“隐士”。

行迹:《宋诗纪事·卷二十七》作“人迹”。

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寒冷的云朵环绕着半山坳的山泉和岩石。

归隐山居的人饮着自己酿制的酒而不外出,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行经的足迹。

访隐者创作背景

元祐四年(1089年)二月二十八日,郭祥正上书请老,在获得皇帝允许后归隐于当涂县的青山,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隐逸生活。在晚年隐居期间,郭祥正并没有闭门不出,反而多次交游四方,将隐逸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直至政和三年(1113年)卒于家。 此诗即郭祥正晚年隐居期间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5-6]

访隐者作品鉴赏

此诗前二句写“访”,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者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其中,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表明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或“贴”之类的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而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起,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此诗后二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便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这二句不直接写隐者之高,而是通过隐者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隐者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北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二句极为相近,即事达情,与前二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诗人自己对隐者的崇敬,韵至味醇。

南宋黄昇:功甫诗如此数绝(指此诗、《山寺老僧》和《西村》),真得太白体,宜为诸老之所称赏也。(《诗林广记后集·卷八·郭功甫》)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冬根:诗意浅白,如题所示:访隐者。此中所寓含的高人逸士的寄意世外之想,散于苍壁泉石间。此情趣之活泼不如《西村》,但其无尘之遐想,亦非前者所能及,尤其是最后一句“残花满地无行迹”,与王维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境界相当,超妙高绝,直入“无我之境”。(《“李白后身”郭祥正研究》)

访隐者作者简介

郭祥正(1035年-1113年),字功甫,或作功父、公甫,号谢公山人、醉吟先生、漳南浪士、净空居士,当涂(今属安徽)人,被梅尧臣誉为“李白后身”。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及第,除秘阁校理,为星子主簿。嘉祐五年(1060年),为德化尉。熙宁五年(1072年),知武冈县,权邵州防御判官。熙宁八年(1075年),为桐城令。熙宁十年(1077年),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元丰四年(1081年),通判汀州。元丰五年(1082年),摄漳州。元祐三年(1088年),知端州。元祐四年(1089年),请老归,后未出仕。有《青山集》,收诗1400余首。

参考来源

  1. 访隐者, 古诗文网,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