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訪隱者(郭祥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訪隱者作者郭祥正

來自 古詩文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訪隱者

創作年代:北宋

作品體裁:仄韻七絕

作 者:郭祥正

作品出處:《青山集·卷二十九》

訪隱者》是北宋詩人郭祥正創作的一首仄韻七絕。此詩前二句極力鋪寫隱者所居之地幽深靜闃的環境;後二句描寫隱者獨飲自釀的酒,足不出戶,門外落花滿地,無人造訪、無人灑掃的隱居生活。全詩即事達情,韻至味醇。 [1]

訪隱者作品原文

訪隱者

一徑沿崖踏蒼壁1,半塢寒雲抱泉石2。

山翁酒熟不出門3,殘花滿地無行跡4。

訪隱者注釋譯文

徑(jìng):小路。崖:山崖。蒼:蒼翠的。

塢(wù):山坳。抱:繚繞。

山翁:指詩題中的「隱士」。

行跡:《宋詩紀事·卷二十七》作「人跡」。

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腳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寒冷的雲朵環繞着半山坳的山泉和岩石。

歸隱山居的人飲着自己釀製的酒而不外出,殘花落滿地面,絲毫沒有人行經的足跡。

訪隱者創作背景

元祐四年(1089年)二月二十八日,郭祥正上書請老,在獲得皇帝允許後歸隱於當塗縣的青山,過上了閒雲野鶴般的隱逸生活。在晚年隱居期間,郭祥正並沒有閉門不出,反而多次交遊四方,將隱逸生活過得有聲有色,直至政和三年(1113年)卒於家。 此詩即郭祥正晚年隱居期間所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5-6]

訪隱者作品鑑賞

此詩前二句寫「訪」,極力鋪寫了隱者所居之地的環境,通過這幽深靜闃的環境,突出隱者避世脫俗、高蹈絕塵的襟懷,未寫人而人已呼之欲出。其中,第一句的詩眼「踏」字下得很切,呼應詩題「訪」字,表明山景是作為詩人在來訪途中所見,山路與山坳的兩組景色也分出了先後層次,益顯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或「貼」之類的詞,便成了單純寫景,跌入下乘。而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繪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雲氣繚繞的景況,很見錘鍊之工。

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出仕與歸隱是一對矛盾。由於自身的抱負與嚮往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詩人們轉而讚美自然,讚美返回自然的隱士。自從陶淵明熱衷於「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的生活起,不少詩人謳歌無憂無慮、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獨無外物牽,道此幽居情」(韋應物《幽居》)。發展到最後,把疲倦於現實生活的觀念進一步變化成疲倦於一切,連日常的應酬、灑掃,朋友間的來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門外青苔、落花不掃、人跡不到為高。此詩後二句寫隱者喝着自釀的酒,頹然醉倒,足不出戶,門外落紅滿地,無人灑掃,便是這種思想的延伸,可視作中國寫隱士的詩的共同點。這二句不直接寫隱者之高,而是通過隱者疏懶閒適、脫略形骸的生活,表現隱者與世無爭、萬事不關心的淡泊情懷,與北宋邵雍《安樂窩》絕句中的「擁衾側臥未欲起,簾外落花撩亂飛」二句極為相近,即事達情,與前二句的景物描寫合成一個整體,由此表達詩人自己對隱者的崇敬,韻至味醇。

南宋黃昇:功甫詩如此數絕(指此詩、《山寺老僧》和《西村》),真得太白體,宜為諸老之所稱賞也。(《詩林廣記後集·卷八·郭功甫》)

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冬根:詩意淺白,如題所示:訪隱者。此中所寓含的高人逸士的寄意世外之想,散於蒼壁泉石間。此情趣之活潑不如《西村》,但其無塵之遐想,亦非前者所能及,尤其是最後一句「殘花滿地無行跡」,與王維的「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境界相當,超妙高絕,直入「無我之境」。(《「李白後身」郭祥正研究》)

訪隱者作者簡介

郭祥正(1035年-1113年),字功甫,或作功父、公甫,號謝公山人、醉吟先生、漳南浪士、淨空居士,當塗(今屬安徽)人,被梅堯臣譽為「李白後身」。皇祐五年(1053年),進士及第,除秘閣校理,為星子主簿。嘉祐五年(1060年),為德化尉。熙寧五年(1072年),知武岡縣,權邵州防禦判官。熙寧八年(1075年),為桐城令。熙寧十年(1077年),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元豐四年(1081年),通判汀州。元豐五年(1082年),攝漳州。元祐三年(1088年),知端州。元祐四年(1089年),請老歸,後未出仕。有《青山集》,收詩1400餘首。

參考來源

  1. 訪隱者, 古詩文網,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