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六首(罗寄一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作品原文
作者:罗寄一
1
阳光又一次给我慈爱的提携。
要是能用敏感多血的手掌,
抚摸一下皱折的山峦,起伏与光暗,
犹如人类全部波涛的凝固。
要是能摹拟鹏鸟的轻盈,
也将振翼而起,在无穷广远的
高空,凝视地球的整体,
它底欢笑与泪水的纵横;
如果能实现这不可能的距离,
我将更领悟血和肉的意义,
感官世界如一幅画里的烟云,
和我面对如我面对沉默的爱人,
怎么能不流下透明的眼泪,
呼吸她深沉的情热与悲哀,
我没入一朵凌空的叹息,
在静寂里缓缓地展开……
2
我们都是这般虔诚,
当风雨吹打,飞鸟来投影,
黄昏空留下零落的贝壳,
潮汐的遗迹融入一片空灵。
我们有一滴水的浑圆,
欢乐与忧愁在不时地旋转,
赞美上帝完整的成型,
突破它,唯有归诸大海的宁静。
这其间有无穷的焦灼,
渴求着烟雾中梦的颜色,
我只为年轻的莽撞叹息,
当宇宙沉入暗淡的明哲。
3
我们在悠久的轨道上盘旋,
呼唤的铃声充满驳杂的体腔,
无始无终滚过霉臭的泥土,
空有绝望的火星在夜空飞舞。
冲布破时空严酷的围困,
头上有繁星引来心碎,
岂不有无望的倾慕在寂寞里,
当我们包裹在寒冷中,褴褛而屈辱。
啊,多少次可怕的厌倦,
世间哀乐都如雪花点点,
消溶进一个朦胧的命运,
当列车匆忙地没入无边的阴暗。
上帝庄严地说:”你要承担。”
风正柔,夜色美丽而丰满,
哀痛自己透明而年青,
只留下喑哑的歌唱:“我赞美生命。”
4
如果我,我和你并合,
海上去,掠过成熟的波涛,
无往不在的整体,磅礴的
五月风,飘散开而沉落。
如果我,梦如一只小蜉蝣,
夜来昼去外有庞大的寂寞,
这些幻想都如白云的美丽丰满,
吹啊,高速率,占有与抛弃的电闪。
如果有匍伏的蜕化的躯壳,
伟大的祭坛正烟火缭绕,
五月风悲痛而轻盈,它渐渐
没入天与水无边的宁静……
5
告诉我水中倒影的我底颜色,
你底眼睛将为我设榻安卧,
监护我梦中陨落的怔忡,
倦而渴,虽然水不足以救我,
你底风姿绰约的形影,
直趋我燃烧而弥漫的灵魂,
最高的完美在一切成形之前,
让我底烟溶入水里。
在一瞬的狂喜中荡漾,
我们底拥抱吸引全宇宙的荣光,
纯洁的意志正起落奔腾,
你我渐消逝就完成半面信仰。
6
让我们时时承受人类的尊严,
我们底生命将是它不息的喷泉,
万有底荣光在我们形体外起落,
幸福与哀痛在永久的意义里激荡,
所有欠缺的爱情都完成在我们紧闭的唇边。
作者简介
罗寄一,安徽省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1]
20世纪40年代在桂林、重庆的《大公报·文艺》和昆明《文聚》上面发表过新诗和散文。1949年后为新闻从业人员,有多种译著问世。[2]
就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文学版图而言,罗寄一应属于西南联大诗人群系,诗作数量不多,迄今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艺术风格
随着中国大陆再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随之进入这个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东方国家,很快便与6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时期遥相呼应,成为本世纪中国大陆第二次接受西方文化的高潮,也使中国文化和文学再一次汇入世界性潮流之中。所以,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的产生正是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新诗选集《现代诗钞》,共收录66位诗人的作,其中有西南联大师生12人的诗作。当时是西南联大学生的有9人:穆旦(11首)、俞铭传(7首)、杜运燮(4首)、何达(4首)、罗寄一(3首)、王佐良(2首)、杨周翰(2首)、陈时(1首)、沈季平(1首)。这些年轻的诗人的诗作大多初具现代主义风格的诗歌,由此可见闻一多对联大的现代主义诗人的欣赏和支持。
其社会起源与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文革”经历,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想通过文学的方式得以解决,历史机遇在他们身上体现为怀疑--觉醒--思考的历程。
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倾向主动的创造。但在另一方面,在“朦胧诗”的成熟形态中,“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起作用,蒙太奇、隐喻、反讽等手法为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提供了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审美张力则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这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经验的审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