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诸葛亮

移除 22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先主託孤 ===
[[File:藝師館內的「孔明安居平五路」木雕.jpg|260px|thumb|「孔明安居平五路」木雕,右為诸葛亮,左為[[劉禪]]。]]
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孙吴,有意图奪回[[荆州 (古代)|荊州]]和为关羽报仇,失败,撤退至[[奉節縣|永安]](''詳見[[夷陵之战]]'')。諸葛亮反对东征计划,主张与孙吴结盟对抗曹魏,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刘备东征,若有法正跟随,战局也不至如此頹丧<ref>《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ref>。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尚書令]][[李嚴 (蜀漢)|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取其位。)」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ref name="三國志">{{cite book|author=[[陳壽]]|title=《[[三國志]]》|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華書局]]|year=1959}}</ref>{{rp|918}}<ref>孫盛曰:「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孫盛評,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18頁</ref>
== 功绩与成就 ==
[[File:Zhugeliang Temple.jpg|thumb|250px|位于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被[[袁準]]稱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在中华文化圈内是智慧的化身。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与日语里,诸葛亮几乎是作为智谋的同义词(日本战国时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称为“今孔明”)。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後已]]”成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7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