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诺门罕战役

增加 11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诺门罕战役 ''' (苏联与蒙古称“哈拉哈河战役”、“哈拉欣河战役”,俄语: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日本称“诺门罕事件”,日语:ノモンハン事件)是 [[ 大日本帝国 ]] [[苏联| 苏维埃联邦 ]] 在远东发生的一场战争。日本称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为第1次诺门罕事件,此后至1939年9月16日停火为止,称为第2次诺门罕事件。苏联方主将为朱可夫、日方主将则为小松原道太郎。
战事在1939年于当时的 [[ 满洲国 ]] [[ 蒙古国 ]] 的边界诺门罕发生。1939年5月至8月日军在满洲西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邻边境地区挑起诺门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苏、日双方的军队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国及满洲国交战,但苏、日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战事结局是 [[ 日本 ]][[ 关东军 ]] 战败、苏联胜利。苏、日双方此后在二战中一直维持和平状态,直至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 [[ 广岛 ]] 投下 [[ 原子弹 ]] 后,苏联在1945年8月8日对日本宣战并发动八月风暴行动为止。
==背景==
1734年( ([[ 正12 正]]12 ) ,清政府设立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划定新巴尔虎蒙古部族的牧地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辖地的行政区域界线,沿边界线设立了16个卡伦,其中一个卡伦就是诺门罕布尔德。在诺门罕地区,边界线划在哈拉哈河以东约15公里至20公里处,史称“雍正界线”。中国民国政府仍以“雍正界线”作为两个部族间的行政界线,如1919年 [[ 中华民国 ]] 邮政局发行的《中华民国地图》。日满当局早期也承认“雍正界线”,如1932年日本东亚同文书院发行的《最新中华民国大地图》、1935年以前满洲铁路出版局发行的地图,以及1919年、1926年和1934年关东州政厅发行的地图等,都以 [[ 哈拉哈河 ]] 东岸约20公里处为界。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满洲事变,全面占领 [[ 满洲 ]] ,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日本的满洲国。蒙古国则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21年宣布独立。
1932年9月15日签署《日满议定书》。第二条规定:“满洲国及日本国确认对于缔约国一方之领土,及治安之一切之威胁,同时亦为对于缔约国他方之安宁及存立之威胁,相约两国协同当防卫 [[ 国家 ]] 之任,为此所要之日本国军驻扎于满洲国内。”以该议定书为基础,日满军事协定委员会制定了《日满守势军事协定案》,规定当一方或双方遭到第三国侵略时,两国军队将在日本国军事指挥官的统一指挥下行动。1932年起,日军开始以四年计划旨在充实驻满洲兵力、改善装备等应急的军备建设。
苏军从1933年春开始构筑坚固的边境阵地,并开始增兵。1934年6月,远东苏军有11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650辆坦克、500架飞机,总兵力约23万就;日军驻满兵力只有3个师、1个机械化旅、骑兵集团、3个独立守备队、约80架 [[ 飞机 ]] ,兵力约5万人,加上日军驻朝兵力,也不及远东苏军的十分之三。 [[ 日本陆军 ]] 参谋本部认为,在与苏军远东兵力的对比上,驻满洲和 [[ 朝鲜 ]] 的兵力至少要始终保持相当于苏军的十分之八,并尽早将 [[ 航空 ]] 兵力增强到相当干苏军十分之八的水平;以此为目标,迅速扩充军备。 [[Category:軍政事件]]
57,9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