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读写储存岁月(张道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读写储存岁月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读写储存岁月》中国当代作家张道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读写储存岁月

2016年的日历,载着我密密麻麻的记事痕迹走完了这一年或深或浅,却一步不落的旅程。这一年,于我而言,阅读与人生相伴相长,思考和感悟也随着年轮的扩展而加厚了一圈。

年初一个小手术,迫使自己在床上躺了一段时间,但收获也算丰富,不仅祛除了身体的沉珂旧患,也因为较长时间的与床为伍,给自己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机会,掐指一算,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读了七本书,占全年读书总量近五分之一,这也算是意外的收获了。

病床上读的第一本书是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上中下三集。作者唐浩明,湖南籍作家,并非史学家出身,但其所著的几本晚清人物传记书非常受好评,这本《曾国藩》读起来就给人感觉血肉丰满,跌宕起伏,远比其它同类描写的曾国藩书籍更具可信度。作者对这样一位震古烁今人物的记述体现了角度多元,客观公正的史学态度,并无个人好恶和崇敬之言。纵观全书,曾国藩在那风云变幻无常的晚清时代,既有官场的博弈,又有沙场的焦灼,更有艰难复杂的内心斗争,而阅读过程中如同置身当年期间,经历着一次次的冒险和搏杀,是那些纯粹的《曾国藩家书家训》之类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是不可比的。曾国藩天资一般,却最终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之人,期间的个人努力和付出是极其巨大的,其为官育人持家的“八本三致祥”而今读来并不过时:“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孝致详,勤致祥,恕致祥”。曾氏之所以至今仍备受推崇,与其修养至深是密不可分的,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完人”也绝非虚名。

曾国藩只是晚清重臣之一,在那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年代里,他的作用只是让垂死的晚清政府苟延残喘了一时。与此同时还有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班呼风唤雨的汉臣,共同联袂演绎了晚清最后的悲歌,而他们担当的正是彼时的悲情角色。当康梁变法不成,八国联军掀起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见浩劫后,窃国大盗袁世凯借新知识分子领袖孙文辛亥革命之火共同终结了晚清的惨局。这就是著名历史学家、红学家,也是我的乡党唐德刚先生所著的《从晚清到民国》一书所呈现出的更大视野的场景。说句实话,所有的中国历史,最让我没有勇气去读的是晚清史,因为那几十年里,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苦难史、屈辱史似乎都浓缩在那里,读之往往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但唐德刚先生的历史观非常值得推崇,其笔下的史料依据充分,绝无个人主观揣测之陋习。“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况且当下的中日关系正陷入僵局中,有必要把我们当年的教训认真地汲取,才是处理眼前危机可以借鉴之处。因此,再苦晚清史我也得读下去。读了才知道,那些被人歪曲的历史原来是这样的。比如最令国人颜面丧失的甲午海战,是“以一人而战一国”的腐败体制下而应战的,泱泱大清帝国被蕞尔小国日本给揍得鼻青脸肿、丢盔卸甲就不足为奇了,从此落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溃败境地,陷入民族灾难深重泥潭里。读罢此书,不禁令人掩面而叹,唏嘘不已!我那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啊,你的尊严自鸦片战争起就已被深深地埋在黄土地了,而且这一埋就是一百年。

七十年的晚清史,是中华文明饱经磨难、备受摧残的黑暗史,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的绝唱。残酷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必挨打,弱国无外交”,这已经是颠覆不破的真理,我辈当记!

若从历史的局部档案中可以窥知什么是积贫积弱的国家,什么是腐败无能政府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城乡中国的建设探索中扑下身来感受土地的温度。今年以来读了《城乡中国》和《农业与工业现代化》以及《黄河边的中国》等农村题材的书,其中觉得最具现实感的是张柠所著的《土地的黄昏》一书。该书所刻画的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片段至今记忆犹存。他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四大阶层“士农工商”,如今只剩下“工”和“商”了,因为“士”的脊梁已经断了,“农”的主人已经进城了;他还指出,事实上,没有一位中国农民会真正喜欢“乡村”,田园和土地是汗水的容器,草地和小溪潮湿而肮脏,是文人们偷梁换柱把它们转换为“田园牧歌”的。读这些书,你能感受得到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嘘”的一声,消失在现代文明的汪洋大海中了。

土地,其实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它从远古走来,却在当下徘徊。土地上的主人越来越少了,但土地滋养人类的属性却永远不会被抛弃的,只是我们要着眼长远,怎么善待土地的问题。

也许是岗位的原因,我一直比较爱看政治经济及社会类书籍。今年读了郑永年教授的《不确定的未来》《中国模式的经验与挑战》,以及李稻葵教授的《重启》,吴敬琏的《供给侧改革》,周瑞金的《中国改革何处去》,张颐武的《中国梦的世纪》,徐迅雷的《权力与笼子》,金一南的《苦难辉煌》,还有已故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顾准的《顾准文集》等一系列同类书籍。总体感觉,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智者,我们不应该有任何“反智”心理,把他们一概纳入所谓“公知”阶层,相反,这些优秀知识分子提供的精神食粮都是把脉中国、问诊发展难得的睿智思考,是我等鼠目寸光所无法企及的。唯有虚心学习,才有可能窃得一鳞半爪、残羹剩饭来给自己荒芜的大脑充饥罢了。

我的书单中少不了散文随笔及少量小说类的,这与我个人的一点爱好有关,往往与工作所需相差甚远,但却乐此不疲。我读这类书籍并非以简单的“消遣”可以解释的,更多的是对自己内心的某种呼唤、某种感应。比如当我读凸凹先生的散文时,体会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温暖和哲学的思考。他曾说过“散文只有回到思想的纯粹性上,才能获得它最初的尊严”,所以有鉴于此,当我在呜呜喳喳胡抹乱涂之时,也会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为赋新词强作愁”,以免失去草木的真心。读冯积岐先生的文章时,才会领悟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自己的领地,那就是即便回不去的故乡,也是自己生命里的巢。

这一年,奔五的速度在加快,虽然依旧在中年队伍里混,但回过头来一看,似乎是糊里糊涂就翻过了生命的山脊。这一年里所有的得和失,苦与乐皆构成了生命履痕中重要的一环,如果说思考偶尔还会有所困顿,我只能说自己阅读不够,感悟不深。余秋雨先生说“中年总是很忙,因此中年也总过得飞快,来不及自我欣赏,就到了老年。”岁月是留不住的,但有什么办法能让岁月保存下来吗?作家冯积岐说“保存葡萄最好的方法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我粗浅的理解就是不让自己的心荒芜在世俗的纷扰里,有空还是多读点书,多记录一些生命的痕迹,让岁月永存为自己可以反复咀嚼的诗篇。 [1]

作者简介

张道德,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