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谁去谁留 ——给Maria(欧阳江河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谁去谁留 ——给Maria》是诗人欧阳江河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黄昏,那小男孩躲在一株植物里

偷听昆虫的内脏。他实际听到的

是昆虫以外的世界:比如,机器的内脏。

落日在男孩脚下滚动有如卡车轮子,

男孩的父亲是卡车司机,

卡车卸空了

停在旷野上。

父亲走到车外,被落日的一声不吭的美惊呆了。

他挂掉响不停的行动电话,

对男孩说:天边滚动的样样事物都有嘴唇,

但它们只对物自身说话,

只在这些话上建立耳朵和词。

男孩为否定那耳朵而偷听了别的耳朵。

他实际上不在听,

却意外听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听法——

那男孩发明了自己身上的聋,

他成了飞翔的、幻想的聋子。

会不会在凡人的落日后面

另有一个众声喧哗的神迹世界?

会不会另有一个人在听,另有一个落日在沉没?

哦踉跄的天空

世界因没人接听的电话而异常安静。

机器和昆虫彼此没听见心跳,

植物也已连根拔起。

那小男孩的聋变成了风景,秩序,乡愁。

卡车开不动了,

父亲在埋头修理。

而母亲怀抱落日睡了一会,只是一会,

不知天之将黑,不知老之将至。


1997,4,12于施图加特

作者简介

欧阳江河,男,1956生于四川省泸州市,原名江河,著名朦胧派诗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3年至1984年间,他创作了长诗《悬棺》。其代表作有《玻璃工厂》,《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穿过广场》,《最后的幻象》,《椅中人的倾听与交谈》,《咖啡馆》,《雪》等。著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事物的眼泪》、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其写作理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有较大的影响,现居北京。[1]

作为诗歌创作者和艺术评论者的他,总是在两种身份间自由地转换。写诗,并时不常地跳出来,对自己的作品以及一个时代的创作特点做着高屋建瓴的总结和评价。[2]

在他看来,诗歌绝对不止传递优雅、传递感动。在他的作品序列中,抒情诗极少见,《最后的幻想(组诗)》中的《草莓》算是一首,“那些优美的诗对我来说太容易了,我严格地控制自己不写那样的诗,这是一种自律。诗人处理一滴水,一定是把一栋楼盖进去,把一个城市建在这个水滴里,给它一个世界观,给它一个宇宙,就像佛家所说的大千世界。”[3]

他不留情面地批判民国以降现当代新诗的传统,“民国范式太简单了,基本是一个温柔的、软性的、像按摩一样的调调,无助于人们去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当今中国诗歌缺的正是豹子一样的利爪,大多只是猫的舌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