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誰去誰留 ——給Maria(歐陽江河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誰去誰留 ——給Maria》是詩人歐陽江河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黃昏,那小男孩躲在一株植物里

偷聽昆蟲的內臟。他實際聽到的

是昆蟲以外的世界:比如,機器的內臟。

落日在男孩腳下滾動有如卡車輪子,

男孩的父親是卡車司機,

卡車卸空了

停在曠野上。

父親走到車外,被落日的一聲不吭的美驚呆了。

他掛掉響不停的行動電話,

對男孩說:天邊滾動的樣樣事物都有嘴唇,

但它們只對物自身說話,

只在這些話上建立耳朵和詞。

男孩為否定那耳朵而偷聽了別的耳朵。

他實際上不在聽,

卻意外聽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聽法——

那男孩發明了自己身上的聾,

他成了飛翔的、幻想的聾子。

會不會在凡人的落日後面

另有一個眾聲喧譁的神跡世界?

會不會另有一個人在聽,另有一個落日在沉沒?

哦踉蹌的天空

世界因沒人接聽的電話而異常安靜。

機器和昆蟲彼此沒聽見心跳,

植物也已連根拔起。

那小男孩的聾變成了風景,秩序,鄉愁。

卡車開不動了,

父親在埋頭修理。

而母親懷抱落日睡了一會,只是一會,

不知天之將黑,不知老之將至。


1997,4,12於施圖加特

作者簡介

歐陽江河,男,1956生於四川省瀘州市,原名江河,著名朦朧派詩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3年至1984年間,他創作了長詩《懸棺》。其代表作有《玻璃工廠》,《計劃經濟時代的愛情》,《傍晚穿過廣場》,《最後的幻象》,《椅中人的傾聽與交談》,《咖啡館》,《雪》等。著有詩集《透過詞語的玻璃》,《誰去誰留》,《事物的眼淚》、評論集《站在虛構這邊》,其寫作理念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詩壇有較大的影響,現居北京。[1]

作為詩歌創作者和藝術評論者的他,總是在兩種身份間自由地轉換。寫詩,並時不常地跳出來,對自己的作品以及一個時代的創作特點做着高屋建瓴的總結和評價。[2]

在他看來,詩歌絕對不止傳遞優雅、傳遞感動。在他的作品序列中,抒情詩極少見,《最後的幻想(組詩)》中的《草莓》算是一首,「那些優美的詩對我來說太容易了,我嚴格地控制自己不寫那樣的詩,這是一種自律。詩人處理一滴水,一定是把一棟樓蓋進去,把一個城市建在這個水滴里,給它一個世界觀,給它一個宇宙,就像佛家所說的大千世界。」[3]

他不留情面地批判民國以降現當代新詩的傳統,「民國範式太簡單了,基本是一個溫柔的、軟性的、像按摩一樣的調調,無助於人們去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當今中國詩歌缺的正是豹子一樣的利爪,大多只是貓的舌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