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谢景温(1021—1098):字师直,今浙江富阳县人。北宋皇祐元年(1049)进士。

历任通判、转运使、六部尚书,支持王安石变法,后代移居海南岛。

目录

人物话题

基本信息

姓名    谢景温  
字号    字师直      
民族    鲜卑      
官职    历任通判、转运使、六部尚书  
出生地   浙江富阳县
出生时间  1021年   
去世时间   1098年 
所处时代   北宋   
主要成就   支持王安石变法,后代移居海南岛    

人物生平

为官经历

  • 历任汝(河南临汝)、莫(河北任丘)二州通判,江东路转运判官。因筑宣百丈圩,获罪降职,知涟水军。熙宁初,历知谏院,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路、淮南路转运使。
  • 历侍御史知杂事,陕西都转运使,礼部侍郎,官至权刑部尚书。曾知邓、襄、澶、洪、瀛、蔡、郓、诸州,及应天、开封二府。

追随王安石

  • 谢景温素与王安石相友善,其妹嫁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为妻,积极参与变法活动,擢侍御史知杂事,曾上书弹劾苏轼。后因与安石不合,出知邓州(河南邓县),转右谏议大夫,知潭州。时章惇主持开凿五溪,景温协力拓筑。朝廷论功行赏,被召拜为礼部侍郎。元祐初,任宝文阁大学士,知开封府。旋以容纵女巫被劾,罢知蔡州(河南汝南)。时章惇已被起用为相,景温指摘元祐大臣窜改熙宁变法;又言西夏终未顺命,应与划定国界,“以马迹所至为境”,为章惇所采纳,由是改知河阳。

移居海南

  • 王安石被打击以后,谢景温又以失其意而外任。以助开五溪功而升官,又以不奉司农约束而调职。曾希安石旨意劾苏轼旧事而无实,又言元佑大臣改先帝之政。谢景温曾贬谪至琼州,谢东起、谢东望、谢东立弟兄三人随往,分别居住琼山东岸涌潭村、遂溪县槟榔村、琼山白沙村始祖。
  • 谢天锡于康熙年间 (1662-1722)迁居海南省澄迈县新吴石鼓村。祖父谢一明,父谢联魁,世居定安县仙沟地方洁秀村。
  • 谢贤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适居澄迈县加乐田尾村。祖父谢良侯,世居定安县吉宅坡村;父谢位光,世居今屯昌县新兴地方诗礼村。

四朝元老

  • 谢景温博学洽闻,才华横溢。与范仲淹欧阳修相友善。历官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时人以为“吏师”。

人物作品

《留题云门山雍熙院》

耶溪欲尽山转青,中有三寺山为屏。秦峰表里植苍翠,仰视万木相峥嵘。

雪霜洗尽尘土迹,龙蛇蛰处烟氛生。我携宾友事登览,穿径已觉毛骨轻。

穷幽陟险兴不尽,岩房留宿神逾清。寒随阴谷一夜来,酒力半酣如不胜。

狂歌出门步竹迳,正见溪桥双月明。幽泉乱出石窦响,松风远送哀猿声。

凌晨后岭纵俯仰,长林翠阜何纵横。献之旧地不可辨,悬崖欲断石作坑。

五云散尽遗迹灭,老僧至今传此名。凭高览古复太息,翻嗟万事多废兴。

丈夫出处固未测,我于山水心难萦。区区世路虽可厌,脱身向此诚独醒。

岂知乘兴事兹乐,赏心不系穷与亨。昔人避世非获已,我今安学禽鸟情。

《若耶溪》

若耶溪出若耶山,浪里溶溶入醉闲。仙客曾因一箭赠,樵风长到五云关。

数峰蘸碧轻清外,双舸浮春上下间。料得当年乘兴子,为贪烟水宿前湾。

《送程给事知越州》

青琐初辞佩守符,过家衣锦耀乡闾。丹心忽厌承明直,白首犹刊丽正书。

满目湖山真吏隐,半空楼阁信仙居。若耶老叟嗟来暮,应向江头待隼旟。[1]

史籍记载

《宋史》

  • 列传第五十四《谢绛传》附《谢景温传》记载:“景温平生未尝仕中朝,王安石与之善,又景温妹嫁其弟安礼,乃骤擢为侍御史知杂事。安石方恶苏轼,景温劾轼向丁忧归蜀,乘舟商贩。朝廷下六路捕逮篙工、水师穷其事,讫无一实。苏颂等论李定不持母服,景温察安石指,为辨于前。已而事下台,景温难违众议,始云定当追服。又言薛向不当得侍从,王韶边奏诬罔,浸失安石意,然犹以尝助己,但改直史馆兼侍读。不敢拜,出知邓州。”[2]

《续治通鉴长编》

  • 元佑四年正月癸未纪事,载正言刘安世奏劾谢景温云:“景温天资奸佞,素多朋附。熙宁中,王安石用事之日,擢为知杂御史。是时,苏轼方忤安石,景温迎合其意,辄具弹奏,谓丁忧归蜀,乘舟商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