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谢池春·残寒销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池春·残寒销尽》

作品名称: 《谢池春·残寒销尽》

创作年代: 北宋

文学体裁: 词

作 者:李之仪

《谢池春·残寒销尽》北宋词人李之仪的诗词。[1]

苏轼对李之仪的影响极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四十余首;《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收录与李之仪有关的作品二十余首,特别是在遇赦北归的一年时间内,苏轼给李之仪的信笺就达7封。由此可见,二人的情谊非同一般。苏轼比李之仪年长,李之仪视苏轼如兄若师。[2]

诗词正文

作品赏析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 ”,继续点出黄昏时分。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据。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上片写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 ,点得活生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飞絮沾襟袖 ”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在,为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著人,是“让人感觉到 ”的意思 ”;“滋味”究竟是什么 ,却不能说得具体 ,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 ”,从而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可以感悟。

过片后的四个五言句,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了 。这四句写得深 ,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比较。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 ”,仍然不得解决。“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反过来说 ,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 ”,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在没有办法 ,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分付,有交托之义。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正所谓含蓄而隽永。

作者简介

李之仪(1048~1117后)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 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无棣县)人。哲宗元佑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3]

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熙宁三年(1070)进士,初授万全县令,后到鄜延军任职。元丰六年(1083)春回京。时高丽王王徽卒,朝廷委左谏大夫杨景略等前去吊唁。杨素闻李之仪清节贤名,才华横溢,遂奏请之仪同行,作为书状。出使途中,路过山东长清县孝堂山汉石祠时,曾题字于石祠的石柱上,大字楷书,共五行,现刻字尚存。这是他在山东留下的仅有的遗迹。[4]

哲宗元佑初(1086)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之仪遂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为原州(今属甘肃)通判。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元佑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二年(1099),上调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

徽宗崇宁初(1102),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李之仪《与祝提举无党》说:"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 后遇赦复官,授朝议大夫,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称鹅溪)为缘,自名"姑溪居士",卒后葬于当涂藏云山致雨峰。

视频

康震老师幽默点评李之仪的《卜算子》,妙语连珠,跟说评书似的

..

无棣有个著名词人—李之仪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