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謝池春·殘寒銷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謝池春·殘寒銷盡》

作品名稱: 《謝池春·殘寒銷盡》

創作年代: 北宋

文學體裁: 詞

作 者:李之儀

《謝池春·殘寒銷盡》北宋詞人李之儀的詩詞。[1]

蘇軾對李之儀的影響極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錄與蘇軾有關的作品四十餘首;《蘇軾文集》和《蘇軾詩集》中收錄與李之儀有關的作品二十餘首,特別是在遇赦北歸的一年時間內,蘇軾給李之儀的信箋就達7封。由此可見,二人的情誼非同一般。蘇軾比李之儀年長,李之儀視蘇軾如兄若師。[2]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這首《謝池春》用通俗淺近的語言,寫離別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詞」的影響。

開頭三句,點出節令,中間隔過四句之後,又說「正佳時,仍晚晝 」,繼續點出黃昏時分。這樣,所謂「正佳時」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據。可見章法針腳之綿密。上片寫景,以「花徑斂余紅」等四個五言句子為主體的。這四句,筆鋒觸及了構成春天景物的眾多方面,又各用一個非常恰當的動詞把它們緊密相聯 ,點得活生 ,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在「飛絮沾襟袖 」一句里,已經暗示了「人」的存在,為過片處的「著人滋味,真箇濃如酒」作一鋪敘。著人,是「讓人感覺到 」的意思 」;「滋味」究竟是什麼 ,卻不能說得具體 ,只好用酒來比喻,而且又用「濃」來形容,用「真箇」來強調,以誘讀者儘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去理解那種「滋味 」,從而把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變得可以體會、可以感悟。

過片後的四個五言句,是這首詞抒情部分的核心內容了 。這四句寫得深 ,寫得細,它把「不見」和「相見」、「相見」和「相守」逐對比較。冠以「為問」二字,表明這還只是一種認識,一種追求,只能祈之於天、謀之於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 」,仍然不得解決。「天不老」,本於李賀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反過來說 ,天不老也就是天無情,不肯幫忙,於是「人未偶 」,目前還處於離別相思的境地,實在沒有辦法 ,只好「且將此恨,分付庭前柳 」。分付,有交託之義。將相思別恨交付庭前垂柳,則留下了各式各樣的思索的餘地,正所謂含蓄而雋永。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48~1117後)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 滄州無棣(今屬山東省無棣縣)人。哲宗元佑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塗。[3]

李之儀早年師從於范仲淹之子范純仁。熙寧三年(1070)進士,初授萬全縣令,後到鄜延軍任職。元豐六年(1083)春回京。時高麗王王徽卒,朝廷委左諫大夫楊景略等前去弔唁。楊素聞李之儀清節賢名,才華橫溢,遂奏請之儀同行,作為書狀。出使途中,路過山東長清縣孝堂山漢石祠時,曾題字於石祠的石柱上,大字楷書,共五行,現刻字尚存。這是他在山東留下的僅有的遺蹟。[4]

哲宗元佑初(1086)范純仁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李之儀遂被任命為樞密院編修官。不久,又為原州(今屬甘肅)通判。與蘇軾,黃庭堅,秦觀交往甚密。元佑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二年(1099),上調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

徽宗崇寧初(1102),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李之儀《與祝提舉無黨》說:"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喪子婦,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脫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繼見舍。第四年初,則癬瘡被體,已而寒疾為苦。" 後遇赦復官,授朝議大夫,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稱鵝溪)為緣,自名"姑溪居士",卒後葬於當塗藏雲山致雨峰。

視頻

康震老師幽默點評李之儀的《卜算子》,妙語連珠,跟說評書似的

..

無棣有個著名詞人—李之儀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