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谭翃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谭翃晶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谭翃晶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2.9

毕业院校;中央美院

其他成就;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其他作品;《万山红遍》《中国民居组画》

谭翃晶(谭红晶)早年毕业于解放军军医学院,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2007年全国中国画大展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美协旅游联谊中心付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央党校书画院副院长[1]

艺术风格

自幼喜爱书画,有丰厚的文学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经过多年来对传统绘画和书法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研个中奥秘,作品显示着雅风和文气,狂放处含精微,精微处寓狂放,笔情墨趣尽出其中,画风雄健纯朴,主攻山水花鸟,兼修书法

【一】山水作品追求一种雄伟辽阔、苍茫幽远的意境。中华民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处处都能触动画家的创作灵感。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原生态的大山大水所呈现出来的粗犷与质朴、雄壮与奇崛、孤野与苍茫,通过画家饱含激情的笔墨展现在画面上。她的【江山多娇】系列作品,以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依托,以实地写生为素材,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揉入画面中。读她的画有一种天高地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期间峰峦纵横、深谷幽泉、云蒸霞蔚,每一幅都能感受到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到过那里的人们,能在依稀之间寻找到有当地特征的生命状态。

【二】她的【美丽家园】系列作品,在中国民居题材的创作中更是独树一帜。画家数年来致力于收集和整理中国现存的和濒临消失的各民族、各区域古朴的老民居、民宅。用细腻而严谨的表现手法、古拙而雄浑的笔墨,将这些充满浓郁东方文化气息和生活情趣的生活场景呈现在作品中,使作品鲜活灵动、引人入胜。加之女性特有的秀润与委婉,使作品粗犷中见妩媚,雄浑中有婀娜,笔墨细致又泼辣。

【三】她的[[[孔雀]]]系列作品,贯穿了作者对孔雀的喜爱和欣赏.她笔下的孔雀,步态轻盈,眼神机灵,时而悠闲漫步,时而翩翩起舞,灵动的头颈、翡翠般的羽翼都被作者摹写的精神抖擞、栩栩如生。她笔下的孔雀不是圈养在宫廷的宠物,而是生长在大自然里的美丽精灵,西双版纳辽阔的林间草地、蕉荫竹林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四】书法初学汉隶,对《张迁碑》和《石门颂》下过数年苦功,后又宗法王铎、米芾,重节奏、重韵律,布局跌宕、章法严谨,线条富有节奏感,笔墨遒劲有力,刚柔相济。她画中的线条,粗细相间、干湿得当,有一种灵动的韵律,得宜于她不断的研习书法。画外功夫的广博,是造就画内功夫的源泉。

参加全国重大展览活动

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各类大型美展并获奖:

芳洲鹭影》获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三等奖。

舒卷有馀》获“全军第七届根艺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清露》获“香港海内外书画名家精品展”金奖。

霜林小栖》获“黄河杯”全国书画大展金奖。

《秋到太行》、《这里春天也美丽》入选中国美术名家作品集。

秋韵》入选“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静谷清音》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全国书画展”。

林风山韵》入选“黄河壶口赞”中国画提名展。

苗乡清韵》入选中国美协第四次会员精品展。

家在画图中》入选2007年全国中国画大展。

谭翃晶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主要收藏单位和著述

多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聂荣臻纪念馆、陈子庄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中央电视台、中共中央党校等专业性美术机构和美术馆收藏。

作品散见于《美术》、《中国书画报》、《美术家》、《东方美术》、《中国画清赏》《当代名家》、《中国艺术博览》、《国画家》、《鉴赏收藏》等全国出版发行的多种专业报刊杂志和大型画册。

小传被收入《当代美术家、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名人传记》、《当代国画家》等多部大型辞书。

出版有个人专集:《当代名家—谭翃晶》《美术家谭翃晶》《中国当代国画家—谭翃晶精品》《艺术档案-画家谭翃晶》《谭翃晶画集》《美丽家园-谭翃晶画民居》《江山多娇-谭翃晶画名山大川》等多部画集。

谭翃晶民居作品简介

近几年来,画家谭翃晶致力于收集和整理中国现存的和濒临消失的各民族、各区域古朴而多姿的老民居、民宅。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心血和智慧的老房子,无言的承载着炎黄子孙繁衍的生命气息和精神文化。每当看到它们被自然风蚀或人力销毁,她心中就会生出诸多的痛惜。今年,终于推掉了一些应酬,静下心来,把自己心中的家园,用笔墨丹青呈显在宣纸上。

(一)周庄水城:

周庄古镇,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称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舟楫,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廊坊。白天垂柳佛水,风送荷香,傍晚夕阳西下,波影烁金,入夜明月初生,满江渔火。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唐风孑遗、宋水依依,周庄古镇用吴地文化的遗韵和烟雨江南的自然美,互为依托,相映生辉。

(二)纳西族摩梭民居:

四川省与云南省接壤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个马蹄形的高原湖泊—泸沽湖。环绕着泸沽湖散落居住着大大小小的摩梭村落,据悉这里是世界上最后的母系部落,外界称东方女儿国。在全人类都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摩梭人仍然延续着男不娶、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走婚”习俗。摩梭人依山傍湖而居,居屋叫木楞房,四壁用削去皮的圆木,两端砍上卡口衔接垒制而成,上面盖上宽木板,再压上石头。家中最有权威的老祖母居住的房子,叫祖母屋,是家中陈设最好的房子,也是家族议事、待客、节庆、聚众等重要场所。姑娘成年后,家人会在院子附近给她盖一处独立的木楞房,叫花房,有了花房的姑娘就可以“走婚”啦。

(三)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有“无水无山不成居”之说,因此位于安徽省南部的西递村、宏村应该说是十分典型依山傍水民居,整个村落一片葱绿,令人神清气爽,是理想的栖居之地。绿树掩映中的白墙黛瓦以及其间的祠堂、牌坊、楼阁无不结构奇巧建造精美,玲珑剔透的镂空石雕,飞檐翘角的青瓦门楼,高高的

骑马墙下深深的石板巷,摆满花草的曲廊亭阁,宁静的院落,大自然的灵气和主人的闲情逸致在这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觉疏朗淡雅细腻别致。

(四)黄土高原的窑洞: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窑洞。黄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开掘窑洞的天然地形,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生活。在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砌窗窑等几种,在黄河中游,陕北、山西等地以靠山窑为最典型,人们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组成院落。窑洞的窗户是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剪纸窗花是主人装饰居室的重要手法。窗花贴在窗外,外观颜色鲜艳,内观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互融合的形式美。

(五)维族高台民居:

新疆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的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族民居。维语称: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已有2000年的历史,现称喀什高台民居。整个建筑都是用土坯砌成的土墙,外皮抹上麦草泥浆,木质的楼板、横梁,铁制的院门,根据主人的需要在原住地上随意的向四周延伸,向上成楼上楼,向左右成楼外楼,经年累月,户与户之间形成了许多像迷宫一样七绕八弯、幽深的巷子。有宽有窄、有上有下、纵横交错,初去的人很容易迷路。维族人的院落大都封闭,铁门高墙,内饰伊斯兰彩绘,土炕,羊毛地毯,家家院内植满葡萄架,盛夏季节葡萄藤依架爬满回廊,葡萄架下就成了人们聚餐、纳凉的好地方。

谭翃晶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六)侗族村寨:

在湘西南部有一个侗族聚居的黄土乡,分布着20多个侗族村寨。其中有一个叫新寨村的寨子坐落在一个大斜坡上,山谷下有一条宽阔而湍急的溪流,河面上架设着一座廊式的大木桥,已有上百年历史,桥面是一条半封闭的大走廊,俩边有供人休息的廊凳和扶栏,不管什么天气,过桥人都不被日晒雨淋,因此人称风雨桥。过了桥,有一个雕梁画栋的大凉亭,侗族称“鼓楼”,环绕周围是一片较大的空地,这是全寨人选举、议事、集会、观戏和庆祝的地方,是全寨社交的中心。每逢侗家重要的日子,那里都会很热闹。

(七)凤凰吊脚楼:

湘西一带山多水多,世代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环境,建造了一种屹立于山水之间的吊脚楼。所谓“脚”就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进江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叠榫交叉共同把楼房支撑起来。“吊脚楼”依山临水而建,一来方便生活,二来可防避毒蛇、猛兽的袭扰,一般都建有两、三层高。在湖南省湘西凤凰古城内有一条沱江,在从前,那是一条沟通内外的主要通道,紧挨着沱江码头有一排惹人注目的“吊脚楼”,建筑特点典型,排列紧密。每当夜幕降临、月挂中天的时候,“吊脚楼”上的灯火和鼎沸人声便吸引住了江船上的过客……

(八)云南大理白族民居:

白族建筑最明显的特点是气派的门楼,高高的白色院墙托起青灰色的瓦顶。门楼精雕细刻,周围镶嵌着各种花纹的大理石,有的上面还画了山水花鸟图案,所有的门都是用木料雕刻出来的,叫“阁子门”,“阁子门”根据主人的喜好施以朱红或涂为金黄,院落里有高大的白色照壁,白色的墙头也大多绘有精美的壁画。周城位于云南大理地区,有1700多户人家,在全国也是一个巨大的自然村。村民全部为白族,多少年来,他们背靠终年积雪的苍山,面向波光粼粼的洱海繁衍生息,其风古朴至今犹存。

(九)大屋顶的朝鲜族木屋:

在我国东北有一个朝鲜族聚集的地方叫延边,有一座常年积雪的山峦叫长白山,长白山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一年到有半年处在冬季。所以朝鲜族的房子屋顶都很大,房檐长长的翘出,墙壁也很厚,空间比较矮利于保暖。传统的木屋门多窗少,门和窗的形状差不多,一推开房门就脱鞋“上炕”。“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室内有矮小的桌没有凳,凡是席而坐。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黑瓦白墙,有木建的、泥草建的、现在还有砖木结构的,与汉族的村庄有很大的差别。雪后的乡村,积雪随物具形,千姿百态,万顷雪原上只需要一点点红、或一点点黄就立刻生动起来。

(十)藏族民居:

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为游牧民族,他们居住的房子分为帐房和碉房两大类。帐房为四形毡包,折叠灵活运输方便,在游牧区和放牧季节使用。最有观赏价值的是他们别具特色的碉房,碉房建在藏民的定居地,以木石为结构,多为2-3层,依山而建,外墙向上收缩,内墙保持直立。下层储物,上层居住,三层多为经堂和晒台。由于藏族人民是一个极其喜爱色彩的民族,所以每一所藏族民居都会被寓意着宗教意义的红、白、兰、绿、黄五色涂染,在藏传佛教里这五色分别寓意火、云、天、水、土,也就是五色经幡的颜色,据说寓意吉祥。在所有的藏族建筑上

,外墙和门窗是藏族彩绘渲染最多的地方,强烈的色彩对比,夸张的佛教纹饰,到处飘荡的经幡让人过目难忘。

(十一)苗寨:

在我国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是苗族人民主要的生活聚集地。由于受当地耕地资源匮乏的限制,苗族的住宅多建在半山上,以自然形成的家族成寨,与其他民族共寨的不多。传统的住房多就地取材,有木房、木板房、土墙房等等。苗族的“吊脚楼”源于古居民的南方木栏式建筑,结构严谨,造型巧妙,柱柱相连、栏栏相接,上千栋的“吊脚楼”相连成片,

随着山形起伏变化、层峦叠嶂,与周围茂盛的枫林、竹林、青山绿水和鳞次栉比的梯田融为一体,相互呼应,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和优美的田园风光。

(十二)太行山里的石屋: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晋、豫两省交界的腹地,这里背靠高山,面对苍溪,林密峰险,山路崎岖,当地村民就地取材,建屋造宅。民房大多以石头为墙,石片为瓦,石板铺路,以北方四合院形式,构成独特的石头民居建筑。四合院沿着悬崖边建造,下面是万丈深渊,行走在用石头铺就的山石路上,犹如行走在幽僻苍凉的剑阁古道,让初上来的人们感到头晕目眩,战战兢兢。但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却世世代代生长繁衍在石板村、石板岩乡这些满是石头的大山里,并且民风古朴单纯延续至今。

(十三)海南黎寨: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东部和中南部,是由古代的一支叫“百越”的部族发展而来。传统的黎族民居为“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子”,茅草屋顶,木头或竹子的梁柱,竹席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编墙,其特点像一个倒扣的船型,还有的呈金字塔状。藤黄色的竹屋,在一年四季绿色不衰的海南

岛上,十分的抢眼。当你行走在吱吱呀呀沁着沧桑和岁月烙印的竹屋里,放眼四周满是粗壮的椰林、挺拔的槟榔、秀丽的翠竹、繁茂的蒲葵……金黄的寨子被一片片、一丛丛深绿色和浅绿色簇拥着,那种纯天然浓烈的生命绿色,能驱走世间所有的纷纷扰扰……

(十四)树屋:

在我国云南省独龙江怒江流域生活着一支有独特习俗的少数民族叫独龙族,他们的习俗里最独特的还不是服装个别,而是把纹身纹在妇女的脸上,谁纹的多而好谁就越漂亮(当然,现在的独龙族姑娘已经不纹脸了,一些老年妇女的脸上还能看到),另外一个习俗就是建树屋。独龙族在立寨建屋之前,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历了巢居、穴居的过渡阶段,为躲避猛兽将家建在大树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寨子里已经建起了较为宽大的竹木屋,但树屋作为一种奇特的风俗也部分的保存了下来:就是女儿长到13时,父亲会在大树上为其建一座树屋,姑娘长到二十一、二岁了,没有三个以上的男子在树屋过夜,就有嫁不

出去的危险。男子如果不能进几个树屋,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婚前男女可以尽情欢乐,但婚后绝对要从一而终,实行一夫一妻制。

(十五)羌族的碉楼:

在我国四川省茂县汶川县区域内,有保存完好的羌族民居,经过5.12大地震虽有一部分损毁,但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在群山环抱之间,鳞次栉比的方形石屋和高耸的碉楼,犹如林海中的古堡,在湛蓝的天空和翠绿的群山映衬下,分外夺目,让每一个初到的人都惊喜不已。蜿蜒的山道环绕着村寨,山脊上耸立着一间间、大小不一、层叠起伏的方形平顶石屋,在顶层的平台上摞着一圈圈成熟的金灿灿的玉米,墙上挂满了红艳艳的辣椒,一派丰收景象。屋子是用山上的石片砌成的,内有水源,一般为2-3层,门窗的开口向南或东南,这样便于采光、保暖、和防盗。高高的碉楼是羌族人用于防卫的建筑,其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最高达30多米。这些高耸的碉楼,经过千百年风雨、战乱、地震而不毁,不能不说是石砌建筑的一个奇迹。

(十六)蒙古包:

谭翃晶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蒙古包,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的特点。我国的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游牧民族祖祖辈辈都习惯使用毡包。各民族所使用的毡包在高矮形状上略有差异,装饰图案略有不同,但整体构造同出一辙。木制的勒勒车是牧民迁徙用的载物工具,每到一处,先搭好一个伞形的骨架。再在骨架上覆盖上一层厚实的毛毡,最后用毛绳将毡子牢牢地捆在骨架上,外部再装饰上吉祥图案和五彩丝带,意喻五色经幡,新家就落成了。

(十七)晋商大院:

晋商老宅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人文史的一个奇迹。晋商的豪宅大部分在明清时代开始修建,经过几代人的建造,规划严格,井然有序,层次清晰,界定分明。疏朗与悠然,流畅与迂回,宏大与小巧,从容与险峻,在砖瓦木石之中结合的美轮美奂。整个宅子布满各种各样的石雕、木雕、砖雕,可谓无处不雕,无处不精。雕刻的题材全部来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融书法美、文字美、绘画美、诗词美、雕刻美为一体,从而构成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满足主人教化寓意的精神追求。

(十八)傣家竹楼:

云南西双版纳,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高达的棕榈树芒果树,一片片的香蕉林菠萝地,不知的灌木丛、乔木丛,到处都是浓密的绿荫。傣家的竹楼就坐落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绿荫中。竹楼的四周长满了竹子,粗粗细细、长长短短,有纤细的、有粗壮的、有挺拔的连绵成林。竹子是傣家人离不开的建筑用品和生活用品,竹叶、竹笋用来食用,纤细的用来编席、编筐,粗壮的用来盖楼。竹楼的底部被几十根木桩撑起,算是空中阁楼,下面放杂物,上面住人。一来可以防潮,二来可以防野兽。竹楼的外墙和内饰,包括里面的家具、和器皿大部分都是手工的竹制品。这种原生态的竹楼在比较偏远的傣族村寨还能看到,离城镇较近的地方已经被水泥建筑代替了。

(十九)京城四合院: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盛行于明清时代。“四”表示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风。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环境。在动荡的社会里,恬静的四合院就成了北京人舒适安详的生活场所和精神家园。

(二十)福建客家土楼:

永定位于福建省闽西的龙岩地区,这里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它们被统称为土楼:福建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巧妙的构筑、恢宏的规模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观。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圆楼都有两、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共四层,有一、二百间房,一层做厨房,二层做仓库,三、四层做卧房。二圈一般为客房,最内侧为走廊,环形的走廊可以把家家户户串联起来。相传1900多年以前,中原一带战火连绵,客家人举族南迁,几经辗转,在福建闽西龙岩地区安定下来。他们垒起厚实封闭的土楼以避免外来冲击,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大门一关自成一体,又有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一座楼一般要经三、五、十年建成,二三十户人家聚族而居,一座楼多为同姓大家族,风俗沿袭至今。

相关视频

【许先网】2017年7月28日画展采访谭翃晶

画家谭翃晶艺术作品赏析

参考资料

  1. 著名画家谭翃晶简历 , 新浪网 2007-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