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糝兒飄香(馬紅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豆糝兒飄香》是中國當代作家馬紅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豆糝兒飄香
剛進家門,就聞到了一股熟悉的香味。我問正在客廳練字的父親:「爸,我媽熟豆糝了?」
父親放下手中的毛筆,笑着說:「你的鼻子可真尖。「回頭沖廚房裡的母親喊:「老太婆,豆糝熟好了沒?閨女回來了。」
「好了,好了。」母親在廚房裡一邊應着,一邊端着一盤豆糝走出來,交代父親:「去,把鍋里的熱蒸饃拿出來。」
我湊到母親端着的盤子前,使勁吸了吸鼻子,裝出一副不樂意的樣子嘟囔:「哎呦,我的老媽呀,熱饃蘸豆糝,你知道我就好這一口,你這是成心害我長胖呀!」
母親知道我在逗她,可還是忍不住數落我:「整天不好好吃飯,看都瘦成什麼樣子了,還害怕長胖。」父親也在一旁幫腔:「還是胖點好,胖了健康。」
「好嘞,那我就放開吃了。「說着,就抓起了一個熱騰騰的饅頭,夾了一大勺香噴噴的豆糝,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母親在旁邊滿眼憐惜:「你慢點吃,別燙着了。」
家鄉有句老話「豆糝就是饃饃害」,好像是說豆糝是饅頭的禍害,其實言外之意是說豆糝夾饃好吃得很,能讓人不知不覺就吃多了。就像我,平日裡並不喜歡吃饅頭,可每次,只要有炒好的豆糝,我就忍不住大快朵頤。剛出鍋的熱蒸饃就着炒好的豆糝,那味道可真叫一個美。
其實,豆糝並不是一道菜,它只是一種醬料,是豫西地區尋常百姓家的必備美味。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日子過得都不寬裕,一日三餐總是清湯寡水、缺鹽少菜的,精明的主婦就變着花樣兒為家人做吃食,調節口味。大豆產量高,價格也便宜,做成豆糝,不僅味美,而且耐放,是很多家庭的首選。於是,每年夏天,家家戶戶都會曬豆糝兒,大街小巷,豆糝兒飄香,讓貧窮的日子有了滋味有了想頭。
母親說豆糝好吃,做起來卻是相當麻煩。首先要把精心挑選好的干黃豆用清水泡一泡,泡好的豆子顆粒飽滿,圓圓潤潤,這個時候才可以上鍋煮。煮豆子的時候,要小火慢煮,這樣,煮出來的豆子又面又軟。豆子煮好後,撈出來,放在篦子裡瀝乾水分。然後把麵粉均勻的鋪在面板上,再把豆子放在麵粉上,用手心來回的搓豆子,使每一粒豆子都能均勻的「裹上」一層薄薄的麵粉。母親說這是為下面的發酵做準備的,麵粉裹得均勻,薄厚掌握得恰到好處,豆子就發酵得好,做出來的豆糝品質才好。接下來,是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發酵環節了。這個環節也稱之為「捂豆」,就是把這些裹上了麵粉的豆子均勻地平攤在乾淨的籠布上,用一條厚實的棉被把它們嚴嚴實實地捂住、蓋好。
我曾經不解,問母親:「大夏天,用條棉被捂住,還不得把豆捂壞了?」母親說:「只要掌握好溫度,就不會捂壞。只是捂豆的時候,要耐心,特別是剛捂住的前幾天,千萬不能通風,否則捂出來的是黑毛,也就壞了。」記得有一年,調皮的弟弟好奇,想看看豆子到底是怎樣發生變化的,就趁母親不注意,時不時偷偷地掀開棉被去看,結果那一年的豆糝果然沒有發酵好,帶着股霉味,氣得母親狠狠揍了弟弟一頓。
捂豆的時間長短要看氣溫的高低,一般來說,大約過上個7天時間,就可以把棉被揭開了。揭開棉被的那一刻,你會驚奇地發現,那些原本白白胖胖的豆子身上長滿了黃綠色的絨毛,看到這些黃毛,便意味着豆子發酵成功。豆子發酵好了,接下來就進入曬豆糝階段了。曬豆糝的過程也是加鹽的過程,又稱為「下豆糝」,這個過程可馬虎不得,豆糝的味道、成色好壞與它密切相關。拿一個大瓷盆盛入發酵好的豆子,再倒進去事先用涼開水化開的一定比例的鹽水、花椒水,進行充分攪拌,攪拌均勻後就可以端到太陽底下曬了。
選在最熱的時候進行,陽光越強,曬出來的豆糝越好。這個過程也極其鍛煉人的耐心,全憑經驗、耐心和手勤。人們經常會說「同一個日頭底下曬豆糝,十家豆糝十家味」,就是因為有人懶省事,鹽水、調料一次下足,端到太陽底下就不再管了;有人不怕麻煩,會經常出去查看,不時攪動,曬一段時間後還要再次下鹽水、調料,再曬,有些甚至三蒸三曬,味道自然有差別了。
在夏日的驕陽下,瓷盆里的豆糊一天天變稠、變干,顏色也慢慢由黃色變為醬紅色,等到原本糯軟的豆子完全乾透成塊,豆糝就算是曬好了。把曬好的豆糝塊裝入瓷罐中,冬天不干夏天不回潮,可以放很長時間,一直吃到來年夏天。
曬好的豆糝聞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可以直接就饃吃,吃起來咸香有味。不過小孩子們最喜歡的是空嘴吃了,那時候沒有零食,嘴饞了,就偷偷從瓷罐里抓一把豆糝塊裝口袋裡,當零食吃。孩子多的人家,某一天突然發現瓷罐里豆糝空了,家長就會知道,準是讓孩子們當零食給偷吃完了。
其實,想要豆糝好吃,最好還是要炒一下,即豫西方言所謂的「熟豆糝」。熟豆糝時要先用溫開水把干豆糝塊泡開,然後熱油爆蔥姜蒜,爆出香味後放入溫水泡好的豆糝,小火慢熬一會,最後大火稍微收點汁。熟好的豆糝油光透亮、色澤誘人,散發着濃濃的豆香味,用饅頭蘸着吃,鹹淡適中、醇香綿軟,味道好極了。
記得上中學時住校,同學們都習慣從家裡帶菜。每個周末回校時,做母親的都會往孩子的書包里裝上一罐頭瓶熟好的豆糝或者提前醃製好的鹹菜。開飯的時候,同學們三三兩兩聚在一堆,拿出各自從家裡帶來的鹹菜、豆糝,你嘗嘗我家的,我再吃一口你家的,順帶再評判一下誰家的最好吃,那個熱鬧的情景,至今想起來仍歷歷在目。許多年後,昔日的同學再見面,提起中學時的那段時光,仍禁不住唏噓感嘆,說那會兒吃什麼都是香的,鹹菜、豆糝都是美味,現在條件好了,反倒吃不出那時候的味道了。其實味道的東西大差不離,我們之所以念念不忘記憶里的味道,只是因為年華似水,我們回不去了。與其說我們在回味美味,不如說是在懷念自己的成長吧。
百度百科上說,豆糝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而且脂肪含量低,能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並具有預防老年痴呆的作用。我想,無論豆糝的營養價值高低與否,至少,它讓我們單調苦澀的日子有所期盼,那麼,它便是永遠磨滅不掉的舌尖回味![1]
作者簡介
馬紅麗,河南三門峽湖濱區人,簡靜生活,隨意文字。已出版書籍《幸福是碗酸湯麵》《願你在最好的時光里做你最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