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豫剧十大名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豫剧十大名旦
国籍 中国

豫剧十大名旦,1993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揭晓,张宝英(河南)、牛淑贤(河北) 、王清芬(河南)、虎美玲(河南)、李喜华(湖北)、菅爱梅(河南)、朱巧云(河南)、李金枝(河南)、陈淑敏(河南)、莉(河南)、胡小凤(河北)、章兰(山东)成为这次选拔赛金奖获得者。

情况概述

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新华社河南分社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河南新闻发展公司河南省艺术研究所具体承办。如此大规模的选拔活动,在我国豫剧史上尚属首次,引起了广泛关注。来自九个省、区的近百名豫剧旦角演员参加比赛。[1]

这次评选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广泛吸收群众参与,组委会共收到数千封群众来信。在充分吸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最终以评委会对每位演员计分多少,确定了12名十大名旦金奖、8名提名奖和10名优秀表演奖得主。

获奖人员信息

张宝英 张宝英1940年12月生,河南省长葛市人。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首。毕业于安阳市豫剧院。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五届人大以来的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安阳市劳模,模范中共党员。幼时曾在一私营卷烟厂做童工,1953年入长葛豫剧团。1955年,15岁的张宝英考入了崔兰田老师所在的安阳市豫剧团,1959年正式拜崔兰田为师,悉心学习崔派艺术,主工青衣。1961年在邯郸跟豫剧大师陈素真学习表演。在团先后为学生、演员、副团长、团长,1996年9月调安阳市艺校,任副校长,1999年5月改任名誉校长。

1959年省二届会演获优秀演员奖。1961年在邯郸跟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学习表演。1962年北京演出"三哭 殿"[2]

银屏公主,田汉撰文《人民日报》赞扬其"表演生动、真实、表现了优秀的才能"。1965年与马金凤合演《打牌坊》参加中南区现代戏会演。1979年省庆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 对花枪"获荣誉奖,年末河南与香港合拍艺术片《包青天》饰秦香莲,1980年演《桃花庵》 参加省豫剧流派会演,1985年参加省首届戏剧大赛获表演一等奖,1987年四省十四市广播大赛获第一名,1988年全国豫剧电视大奖赛获最佳演员奖,1990年华艺音像公司出版,其电视剧 《三进士》1991年获全国《梨园杯》豫剧广播大赛金奖第一名和《香玉杯》艺术奖第一名。1992年文化部主办金三角交流演出获优秀表演奖。1993年获全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拨赛获金奖第一名,1995年率团访台湾演出,1996年随中国河南豫剧艺术团赴香港演出。1997年随河南豫剧团赴澳门演出。1998年率领演出团又赴台湾演出。其演唱浑厚浓郁,情真意切,表演含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为豫剧第一大青衣,第一名旦。崔派艺术的出色继承人以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推动了豫剧声腔艺术的发展。出版了《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宝英演出剧目选》。

王清芬 女,1943年出生,河南新乡人,豫剧旦角名家。为国家一级演员。13岁开始学戏,15岁登台演出,主攻闺门旦、花旦。国家一级演员。1988年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和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当时是河南省清芬豫剧团团长。1994年获得中国豫剧"十大名旦"称号。她吸收豫剧各流派之特长,融各艺术门类之精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创新,形成了唱、念、做、打全方位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独特表演风格。其表演尊重程式又大胆创新。演出剧目有《大祭桩》(1989年改编为影片《风雨情缘》)、《宇宙锋》、《抬花轿》、《麻风女传奇》等。 艺术要发展,就得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王清芬吸收陈素真、阎立品等艺术家的精湛表演于自身,融会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的生动唱腔于一炉,旁采京剧、舞蹈里的表演手段,转益多师,自辟蹊径,融其他艺术门类之精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创新,形成了唱、念、做、打全方位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独特表演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虎美玲 虎美玲,1946年6月出生。籍贯河南郑州。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剧协会员,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委, 河南省文联文员, 河南省剧协常务理事,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 郑州市豫剧院院长。其代表剧目中既有常派经典如《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断桥》等,又有自创剧目和移植、传统剧目如新版《白蛇传》、《粉黛冤家》、《义烈风》、《宝莲灯》、《奇妙姻缘》、《五女拜寿》、《抬花轿》及现代戏《刑警四姐》、《红灯记》等。其声腔明亮圆润、表演端庄大方、雍容华贵。在多年的继承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喜华 李喜华,女,艺名李品梅,1952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县。1970年从艺,曾拜师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阎立品门下,深得阎派艺术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将传统唱法与发音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纯净、甜美、浓烈、透明的演唱风格,既有北方戏曲的粗犷奔放,又有南方戏曲的委婉轻柔,被誉为"汉江边上唱破天"。

1981年,李喜华主演的《秦雪梅》参加湖北省第一届戏曲剧团中青年演员比赛,获一等奖;1987年又以《大祭桩》参加湖北省第二届戏曲剧团中青年演员比赛再获一等奖,成为湖北省专业剧团唯一"二连冠"演员;同年,她演唱的《汉江边上唱破天》专题节目获全国戏剧广播文艺交流金龙一等奖;1988年演出《秦雪梅》获全国首届中青年豫剧演员电视大奖赛获最佳演员金杯奖,1991年获梅花奖,在全省专业演员中第一个连续三次夺得国家级大奖。1994年至1998年先后获各种大奖十余项。

李喜华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剧协副主席、襄樊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剧团团长,她长期扎根农村基层,每年为农民演出200场以上,她表演的传统剧目《秦雪梅·吊孝》突破1000场,被誉为"荆襄美玉"、 "人民的艺术家"。1998年3月18日,这位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家在赴河南省镇平联系演出途中,突遇车祸,不幸遇难,享年46岁

菅爱梅 菅爱梅,焦作市豫剧团旦角演员,常香玉弟子。出生于梨园世家,7岁从艺,河南省省政协委员

朱巧云 朱巧云,女,1950年4月出生,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现任开封市豫剧团团长,领衔主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剧协常务理事、开封市剧协主席、开封市政协常委、开封市妇联执委、开封市劳动模范、开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

朱巧云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学艺,以花旦、刀马旦应工,兼演帅旦、闺门旦,能文善武,戏路宽广,是豫剧艺坛不可多得的人才。她的传统功底扎实,舞台演出经验丰富。多年来,她成功的创演了五十多个剧目和塑造了如:李铁梅、吴琼花、海霞、柯湘、红嫂、江姐、王银环、穆桂英、林黑娘、陈妙常、孙尚香、周凤莲、柳明月、白雪花等舞台艺术形象。她以对不同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以及甜润动听的唱腔,俊美靓丽的扮相和潇洒细腻的演技,倾倒了广大观众,受到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当代豫剧皇后"。她还在电影《包公误》中饰演女主角段红玉,在戏曲电视剧《陈妙常》、《心愿》、《豆腐李招亲》、《破镜重圆》中扮演主要角色。她主演的《穆杨会》、《抬花轿》、《绣花女传奇》作为豫剧精品,被河南电视台录制成像,予以珍藏。另有她主演的《血染宋宫》、《花轿错》、《焦裕禄》、《绣花女传奇》、《朱巧云艺术专题》、《一个梅花奖的追求》、《朱巧云唱腔欣赏》,均由中央、河南、山东、上海、黄河等音像社先后录制了唱片、盒式带、影碟等向全国发行。她还多次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河南、山东及中南六省电视台的演出。1991年,在北京中南海演出《焦裕禄》时,受到江泽民、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功名成就的朱巧云拜师常香玉后,艺术上日臻成熟

李金枝 李金枝,女,中专学历,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豫剧一团演员,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74至1980年,在洛阳戏曲艺术学校学习;1980至1990年,在洛阳地区豫剧二团任演员;1991至今,在河南省豫剧一团任演员。主攻闺门旦、青衣。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优秀专家。主演剧目《泪洒相思地》、《魂断上河图》、《风流女人》、《王屋山下》等。

豫剧《泪洒相思地》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李金枝在其中的表演可以说把女主角的感情细致入微的表现出来了,尤其是在最后得知自己的心上人已经彻底变心面对刚刚落地的小儿郎,那一大段哭唱经常会把人感动的热泪盈眶,久久不能释怀。你会很同情那位命运悲惨身世凄凉的千金小姐,对她的悲惨命运的原因你也不得不思考,最后会在同情和思考之中升华到对整个社会认识的思考。]

陈淑敏 陈淑敏,女,1963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 总政歌剧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79年从洛阳市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洛阳市豫剧二团。1980年至1992年从事戏曲工作期间曾在十几部古现代剧中饰演女主角,因擅长塑造在苦难中闪现人格光辉的女性,被中原誉为"悲剧之星"。

主演的戏剧作品有:《秦雪梅》《花烛恨》《泪洒姑苏》《牛郎织女》《苦楝花》《闯世界的恋人》《黑娃的婚事》等。1991年陈淑敏[1]在洛阳豫剧二团工作期间,《闯世界的恋人》和《泪洒姑苏》中饰演石榴和王怜娟,从而荣获第九届梅花奖。由于她擅长塑造和刻画在苦难中闪现人格光辉的艺术形象,1992年陈淑敏考入河南大学音乐系,用三年时间潜心学习声乐和歌剧表演艺术,

毕业后于1996年5月入伍从事歌剧艺术,特招入总政歌剧团。主演的歌剧作品有:《芦花白.木棉红》《玉鸟兵站》《白莲》《党的女儿》《太阳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清明上河图》及歌剧片段《白毛女》《刘三姐》《红霞》等。陈淑敏有很好的歌唱天赋,加之她深厚的戏剧表演功底,很快就担当了团里的主演。曾主演过《白毛女》、《刘三姐》选场及大型音乐剧《芦花白·木棉红》,饰演过喜儿、刘三姐、芦花和白莲,她的演唱以情带声,以声绘情,声情并茂。1999年她又成功地演出了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善舞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以歌剧演员的身份荣获了戏剧梅花奖,时隔8年之后再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1999年参演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曲:《编花篮》。

著名编导张继刚曾高度评价陈淑敏"才华横溢,极其出色"。 在从事声乐及歌剧艺术历程里,她曾获河南省"十佳"歌手、全国"凯华杯"歌戏明星大赛银奖、文化部声乐比赛民族唱法三等奖、全国推新人新作风采展演会金奖第一名, 第九届梅花奖得主,被誉为"悲剧之星"。多次在河南省的一些戏剧大赛中获奖;并荣获"香玉杯"艺术奖和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金奖等。她是我国唯一跨剧种的"双料"梅花奖获得者,和彭丽媛、孙丽英并称为总政歌剧团三大女高音。

牛淑贤 牛淑贤是邯郸东风剧团的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牛淑贤曾以《红娘·报信·拷红》、《宇宙锋·装疯》、《梵王宫·梳妆》三出折子戏,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榜首。在颁奖仪式上,中国剧协主席曹禺曾称牛淑贤为:"承前启后,豫剧之光"。中国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当场为牛淑贤挥笔题词:"东风有桃李,芳香满京华,德艺双馨。"后在美国获得"亚洲终身艺术成就奖"当时和她一起获此殊荣的还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

牛淑贤1946年生在河南商丘,从小在邯郸长大,她自幼随父母学艺,5岁登台演出,有"五岁红"的美誉。13岁入邯郸地区东风豫剧团,后拜豫剧六大门派之首的陈素真大师,专攻闺门旦、花旦。她不仅广纳豫剧各派之长,而且吸收歌剧、评剧、黄梅戏以及民间小调的唱法和旋律,探索出一种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

章兰 章兰,女,1953年1月出生,山东郓城人,中共党员,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省剧协副主席,聊城市豫剧院院长。她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代表作有《陈三两》、《三拂袖》等。1992年、1995年章兰带《陈三两》、《冰山雪莲花》、《路边店》晋京演出,被文化部批准为优秀专家,全国首届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

从14岁起在剧团挑梁主演,到现在挑起一个豫剧院,章兰已在方寸舞台上辗转了40多个春秋。这些年来,她带领的聊城市豫剧院演出超过1.4万场,她亲自登台主演的戏每年不少于120场,演出足迹遍及鲁豫晋冀等省,"剧团下乡演出,每次都人满为患"。出生在梨园世家的章兰,父亲章兆林是著名的山东梆子演员,由于声音洪亮被誉为"黄河两岸一声雷"。章兰自幼住在剧团里,耳濡目染,很快便爱上了戏剧,3岁会唱戏,6岁能登台,11岁演出《朝阳沟》技惊全场,14岁就在剧院挑起了大梁。

如今,年近六旬的章兰已功成名就,但她不要高价,不摆架子,不减场次,仍然和剧团的年轻演员一起冲在演出一线。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剧院的同志们都劝她不一定每场亲自登台,但章兰说:"不!只要剧院打我的旗号,我就不能对不起观众。章兰告诉记者,除了送戏下乡的公益演出外,聊城市豫剧院商业演出收入并不高,演出时只能睡在自己携带的折叠床上,"我们剧团是差额事业单位,还有部分临时演员,只能依靠商业演出来弥补,不少人因为工资过低离开了剧团。"就算是如此,章兰这些年带领演员们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各地奔波演出,"前些年,我们每年的演出达400多场,最近几年也有300多场,忙的时候一天要唱三场。这都是'逼'出来的,没有演出就无法养活这一大帮子人,戏曲艺术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胡小凤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省政府命名优秀表演艺术家。胡小风七岁登台,便深受欢迎。到现在,她的艺龄已有近五十年了,五十年来,她究竟演过多少场戏,为多少观众带去欢乐,谁也记不清了。但她在舞台上的形象,所以看过她戏的观众都印象深刻。胡小凤主功青衣兼演闺门旦,他的表演动作规范,节奏鲜明、稳重细腻,具有独特风度。她嗓间纯净甜美,高中低音共鸣俱佳,演唱自然流畅,委婉动听,吐字清晰,韵味淳厚,独树一帜。在塑造的众多人物中,可以说各有特色。

胡小凤1991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93年获全国豫剧十大名旦金奖。我国文艺界专家认为,胡小凤从表演到唱念已经形成了与现今流派不同的一个新的豫剧北派艺术。

现在胡小凤在邯郸艺术研究所做艺术研究工作,相信在他和众多演员的努力下,我们河北的"北派"豫剧艺术会再上新台阶。

人物写真

视频

豫剧十大名旦之张宝英《秦香莲》抱琵琶

豫剧十大名旦》《2》王清芬 大祭桩--哭楼

參考來源

  1. 牛淑贤:豫剧飘香,新浪
  2. 王清芬介绍,1905电影频道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