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猫儿干社

猫儿干社
图片来自JamesLin的部落格

猫儿干社(basjekan、badsikan),又写为茅干社麻芝干社,是台湾原住民平埔族洪雅族的一个,社址位于今云林县仑背乡丰荣村,当地传统地名仍然称为猫儿干,社地范围包括今仑背乡与麦寮乡一带。


清康熙年间,该社社地逐渐贌给汉人开垦,《康熙台湾舆图》(约1699年-1704年间绘制)时称为茅干社。


荷兰的台湾户口表有猫儿干社的记载,荷兰文为:Badsikan或Abasie,属于平埔族Hoanya族群;《台湾府志(蒋)》、《台湾府志(高)》、《重修台湾府志(周)》、《番俗六考》记载为麻芝干社;《诸罗县志》、《重修台湾府志(刘)》、《重修台湾府志(范)》、《续修台湾府志(余)》及《彰化县志》均记载为猫儿干社;《康熙台湾舆图》记载为茅干社;《台湾堡图集》则有猫儿干庄聚落。这些文献中所载的地名虽不相同,但所标示的地理位置大约是浊水溪与旧虎尾溪之间,二仑以西至海,今之二仑、仑背、麦寮、褒忠、东势、台西等地区。现在的仑背乡丰荣村,其旧地名是 猫儿干,该地有一个猫儿干遗址。   以闽南语来拼“猫儿干”的发音,为Malikan,较近似荷兰人所载的Badsikan,但“猫儿干”是什么意思,已无人知晓,因文献中仅指出地名而未交待其意义。无论如何,猫儿干与猫无关。

目录

猫儿干社分北社与南社

猫儿干社分北社与南社,北社即我们熟知的猫儿干社,另一支靠近新虎尾溪,称南社。

猫儿干社迁居到那里都称猫儿干社

   平埔族部落是经常迁徙的,族群迁居到别处通常会沿用原来的社名。猫儿干社等于该族群名称,迁到那儿都叫猫儿干社,有证据显示,二仑乡大同村的番社也是猫儿干社,约清朝咸丰年间,残存猫儿干社族人最后迁徙地在埔里的茄苳脚南烘溪一带,也叫猫儿干社。[1]


参考文献

  1. 猫儿干,念ba-si-kan,猫儿干文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