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貓兒干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貓兒干社
圖片來自JamesLin的部落格

貓兒干社(basjekan、badsikan),又寫為茅干社麻芝干社,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洪雅族的一個,社址位於今雲林縣崙背鄉豐榮村,當地傳統地名仍然稱為貓兒干,社地範圍包括今崙背鄉與麥寮鄉一帶。


清康熙年間,該社社地逐漸贌給漢人開墾,《康熙臺灣輿圖》(約1699年-1704年間繪製)時稱為茅干社。


荷蘭的台灣戶口表有貓兒干社的記載,荷蘭文為:Badsikan或Abasie,屬於平埔族Hoanya族群;《臺灣府志(蔣)》、《臺灣府志(高)》、《重修臺灣府志(周)》、《番俗六考》記載為麻芝干社;《諸羅縣志》、《重修臺灣府志(劉)》、《重修臺灣府志(范)》、《續修臺灣府志(余)》及《彰化縣志》均記載為貓兒干社;《康熙台灣輿圖》記載為茅干社;《台灣堡圖集》則有貓兒干莊聚落。這些文獻中所載的地名雖不相同,但所標示的地理位置大約是濁水溪與舊虎尾溪之間,二崙以西至海,今之二崙、崙背、麥寮、褒忠、東勢、台西等地區。現在的崙背鄉豐榮村,其舊地名是 貓兒干,該地有一個貓兒干遺址。   以閩南語來拼「貓兒干」的發音,為Malikan,較近似荷蘭人所載的Badsikan,但「貓兒干」是什麼意思,已無人知曉,因文獻中僅指出地名而未交待其意義。無論如何,貓兒干與貓無關。

貓兒干社分北社與南社

貓兒干社分北社與南社,北社即我們熟知的貓兒干社,另一支靠近新虎尾溪,稱南社。

貓兒干社遷居到那裡都稱貓兒干社

   平埔族部落是經常遷徙的,族群遷居到別處通常會沿用原來的社名。貓兒干社等於該族群名稱,遷到那兒都叫貓兒干社,有證據顯示,二崙鄉大同村的番社也是貓兒干社,約清朝咸豐年間,殘存貓兒干社族人最後遷徙地在埔里的茄苳腳南烘溪一帶,也叫貓兒干社。[1]


參考文獻

  1. 貓兒干,唸ba-si-kan,貓兒干文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