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责 |
责(拼音:zé,zhà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是索取,引申为责备,又指责任。由索取义引申,又指债务,读作zhài,是"债"的古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责
拼音; zé,zhài
繁体; 责
部首; 贝
五笔; gmu
仓颉; qmbo
郑码; cilo
字级; 一级字
注音; ㄗㄜˊ,ㄓㄞˋ
平水韵部; 入声十一陌
总笔画; 8
四角号码; 50802
统一码; 基本区 U+8D23
造字法; 形声字
结构; 上下结构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贝,朿声。战国文字将"朿"旁繁化作"A",与三体石经古文作"B"者相合,亦即汉代隶书或体(字形7)所本。《说文》小篆(字形8)所从"朿"旁上端稍讹。
秦代文字所从"朿"旁系由秦隶俗体演变而成。其演变序列为:"C"(《睡甲》 65页,"刺"字所从)"D"(字形9所从)"E"(《文物》2003年1期25页图十九,湖南龙山里耶秦简"责"字所从)"F"(字形 10所从)"G"(字形11所从)。本义是索取。
《说文》:"责,求也。"《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贵赂于郑。"泛指求。《孙子·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黄于人。"《韩非子·定法》:"循名而责实。"引申指责备。
《战国策·赵策三》:"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贲而归之。"又指责任。《韩非子·南面》:"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贵。
"由索取义引申,又指债务,音zhài。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债",《战国策·齐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债)于薛乎?"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求也。从贝朿声。侧革切
说文解字注; 求也。
引伸为诛责、责任。周礼小宰。听称责以傅别。称责、卽今之举债。古无债字。俗作债。则声形皆异矣。
从贝。朿声。
侧革切。十六部。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侧革切。《正韵》侧格切,$音窄。《说文》:"求"也。《左传·桓十三年》:宋多责赂於郑。
又"非"也。《书·君奭》:诞无我责。传:汝大无非责我留。
又"诛责"也。《诗·邶风·旄丘序》:责卫伯也。《礼·表记》: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疏:责,谓许而不与而被责。
又"责让"也。《左传·僖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注:"微刺"也。
又"任"也。《孟子》:有言责者。
又"取"也。《战国策》:归其剑而责之金。
又"问"也。《史记·周勃世家》:吏簿责条侯。注:簿问其辞情。
又"自讼"也。《前汉·韩延寿传》:痛自刻责。
又《集韵》、《韵会》、《正韵》:$侧卖切。与"债"同。《周礼·天官·小宰》:听称责以傅别。注:称责,谓"贷子"。疏:谓"举责生子",彼此俱为称意,故曰"称责"也。《左传·成十八年》:施舍已责。注:止逋责。
又,叶侧棘切。《柳宗元·惩咎赋》旣明惧夫天讨兮,又幽栗兮鬼责。惶惶兮夜寤而昼骇兮,类麏䴥之不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