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贾三--的气节之美(曾令琪)

贾三--的气节之美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贾三--的气节之美》中国当代作家(曾令琪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贾三--的气节之美

中国传统的正直文人,往往都具有陶渊明式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耿耿风骨。贾平凹就是一个非常传统作家,我们从他的作品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点,特别是散文《辞宴书》等,更是将他的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倡人伦,守传统,重气节,贾平凹先生也就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予以了很多的关注,并尽力挖掘他们人性中的辉光。《贾三》这篇散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篇散文写作于2004年2月5日,全文很短,共三段,加上标点还不足600字。但在贾先生写人的散文中,却显得较为突出。下面我们一道来进行赏析。    这个人也姓贾,排列老三,在西安回民坊上卖包子,坊上人家大多是做小买卖,挣一个是一个,得过且过;贾三卖着包子却一心要成大事业,卖包子的人成什么大事业?贾三去了一趟上海,上海之所以成为大上海,是上海人做事认真,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做,做着做着就做大了。贾三受了启发,便在包子上琢磨事,数年间,反复试制,把包子皮儿擀得像纸一样薄,把馅调得五味俱全,又能在包子里灌上汤,使包子既好看又软和可口。吃喝是靠吃喝人传播的,贾三的包子有贾三的绝活,他的包子,成了名吃,他的店成了名店。

有些人是农民,应该称作诗人,有些人是城里人,甚至是教授或官员,其实更是农民,有人能把大楼盖成了鸡圈,有人把鸡圈却盖成了大楼,贾三是卖包子的,但贾三绝不是平地能卧的人,他拙于口才朋友却多,文化不高却善藏书画。不为发财却财源广进,那么薄的皮儿把馅儿包裹得不溢不漏,贾三在为人处事上也是善良而包容。人一善良又能包容,人就是好人和大人。

现在到鼓楼街的贾三灌汤包子店去吃包子,就会发现那里总是有排队等候的食客,食客有本地的更有天南海北慕名而来的,饭店的所有墙上都挂满了国内的政要和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就餐的照片,历史上有踢球踢成了太尉的,卖草鞋卖成了汉王的,贾三虽然还在卖包子,但这么多人来到西安就记起了一种小吃,一种小吃能让这么多人记住了西安,这就是贾三对西安的贡献。人的一生是干不了多少事的,贾三卖包子卖到这份荣耀,你就不得不敬重他。

第一段,介绍贾三的基本情况,他的志气,他受到的启发,他对技术的学习和钻研,写出他“立业”之前的与众不同。

开篇,“这个人也姓贾”,一个“也”字,于不经意间透露出贾平凹先生的情感:“他”和“我”一样,都姓贾。唐诗云:“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一个在江上行船的女子,对一个“擦蓬而过”的男子的口音如此的敏感,找借口,停下来,问一声是否是同乡。同乡都是如此的亲切,同姓则更是平添一种亲近。据有关资料介绍,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7位,在当代新《百家姓》中排名一般在60名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大约不到600万人。贾先生曾经亲口告诉我们,贾姓是一个小姓,人口不太多。当然,贾先生说“这个人也姓贾”,无非是个“由头”,并非什么特别的宗族思想。但文章开篇,扑面而来的即是一种亲切,这是读者所见的事实。

接下来,作者将贾三的基本情况和盘托出:“排列老三,在西安回民坊上卖包子”,家中排行、从事职业,都有了。“卖包子”,在有些人眼里,可能并不是什么“高贵”的职业,但贾三靠劳动为生糊口,凭双手挣钱养家,却是值得尊敬的。更值得尊敬的是,贾三不像某些人那样“挣一个是一个,得过且过”,而是“卖着包子却一心要成大事业”,想着的是如何将挣钱为生的“职业”,做成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事业”。可以说,与那些得过且过的人相比,贾三有一颗“不安的灵魂”——他不安分,总是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去了一趟上海。这个“不安分”的贾三,跑到上海去一趟,有什么收获呢?这里,作者有一句对上海和上海人的评价:“上海之所以成为大上海,是上海人做事认真,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做,做着做着就做大了。”退回去四十年,一个男性夏天穿一件上面印上“上海”两个字的背心,一个女性能吹一个“上海头”,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啊!就是现在,提到国内的一线城市,还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除了北京就是上海呢。贾三从上海人的办事态度受到启发,“便在包子上琢磨事,数年间,反复试制”。几年持之以恒、不断地钻研,终于“把包子皮儿擀得像纸一样薄,把馅调得五味俱全”,还能“在包子里灌上汤,使包子既好看又软和可口”。“吃喝是靠吃喝人传播的”,艰辛的付出,终于得到口碑相传,贾三的包子成了西安的一绝,成了名小吃,门店也成了名店。

这一段以记叙为主,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褒扬贾三,但行文之中,作者那种喜爱、赞赏、肯定、倡导的倾向性,就已经表露无遗了。

第二段,写贾三的爱好,他的实诚,他的善良而包容,写他“成名”之后的与众不同。

这一段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而以议论为主。“有些人是农民,应该称作诗人,有些人是城里人,甚至是教授或官员,其实更是农民”,“有人能把大楼盖成了鸡圈,有人把鸡圈却盖成了大楼”,这是两组既互相联系、又充满对比“悖论”的语句。由对社会上普遍能见的现象的评判,引出对贾三的评价:“贾三是卖包子的,但贾三绝不是平地能卧的人。”这是对贾三积极向上那种精神予以充分肯定;“他拙于口才朋友却多,文化不高却善藏书画”,这是对贾三好交朋友、心敬文化的态度予以充分肯定;“不为发财却财源广进,那么薄的皮儿把馅儿包裹得不溢不漏”,这是对贾三的高超技术予以充分肯定;“贾三在为人处事上也是善良而包容”,这是对贾三的为人品行予以充分肯定。最后,归之为“人一善良又能包容,人就是好人和大人”,这是对贾三的高度综合性评价。“好人”,是肯定其品行;“大人”,是说其言谈举止,值得大家学习

这样,贾三的性格特征,就立体般呈现在我们读者的面前,也自然而然地引起读者的思考:贾三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借鉴呢?

第三段,继续写贾三,写他的门店食客盈门的景象,写他与政界、文化界名流的合影,写他对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作出的巨大贡献。

其间,穿插两句看“闲笔”式的议论:“历史上有踢球踢成了太尉的”,这大概是指北宋的高俅;“卖草鞋卖成了汉王的”,这大概是指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吧?要知道,“闲笔”不“闲”,作者这样写,一定有他的用意。细细品味,作者其实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在当今时代,职业不分贵贱;只要肯钻研,真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作者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贾三虽然还在卖包子,但这么多人来到西安就记起了一种小吃,一种小吃能让这么多人记住了西安,这就是贾三对西安的贡献。”对贾三为西安作出的贡献,予以高度的赞扬。行文至此,作者还不满足,还从贾三这个“个例”,上升到对社会的普遍性的总结:“人的一生是干不了多少事的。”既然干不了多少事,那么,需要怎样干,才能不虚此生呢?作者道:“贾三卖包子卖到这份荣耀,你就不得不敬重他。”这也是贾平凹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的体现。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文章到此是结束了,但留给读者的思考却还在继续。

贾平凹为什么要写贾三这个普通人?贾三的成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贾先生说我们不得不敬重贾三,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贾三那样,发扬“工匠精神”,将职业当做事业来做,做大、做强?[1]

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联合会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