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当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当政出自《资治通鉴》。李林甫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这基本上可以代表传统史学的观点。李林甫在玄宗时期长居相位十九年,举凡玄宗后期的种种举措都和他有关。从太子瑛的废黜,张九龄的罢免,天宝时期目标指向太子亨的数次大狱,也包括了当时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当然,李林甫的排除异己和忌贤妒能也都相当著名。

原文

( 开元二十二年) 吏部侍郎 李林甫①,柔佞②多 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侍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③,上悦之。时武惠妃④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疏薄⑤。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 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 黄门侍郎。五月,戊子,以 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 中书令,林甫为礼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⑥。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①,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②。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③。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④,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上之为临淄王也, 赵丽妃、 皇甫德仪、刘才人①皆有宠, 丽妃生太子瑛,德仪生 鄂王瑶,才人生光 王琚。及即位,幸武惠妃,丽妃等爱皆弛②;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 驸马都尉杨洄尚咸宜公主,常伺③三子过失以告惠妃。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祚④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 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 晋献公听 骊姬之 谗杀 申生,三世大乱⑤。汉武帝信江充之 诬罪 戾太子,京城流血⑥。 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 愍怀太子⑦,中原涂炭⑧。 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 遂失天下⑨。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 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 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⑩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 户部侍郎①。炅素不学,尝对 中书侍郎② 严挺之读“ 伏腊”为“ 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 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 刺史③,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 更嫁蔚州④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赃罪下三司按鞫⑤,挺之为之营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谓宰相曰:“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九龄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虽离乃复有私。”

于是上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①;壬寅,以耀卿为 左丞相,九龄为 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 中书令,仙客②为 工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③如故。 严挺之贬沼州④ 刺史,王元琰流岭南。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 姚崇崇尚通, 宋璟崇尚法, 张嘉贞崇尚吏, 张说崇尚文,李元绒、 杜暹崇尚俭①, 韩休、张九龄崇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 立仗马①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①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注释

① 李林甫:出自皇族。 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拜礼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收买嫔妃宦官,探得玄宗动静,迎合意旨,因而获得信任,掌握大权。在相位十九年。

②佞(nìnɡ):用花言巧语谄媚。

③称旨:符合皇帝心意。

④武惠妃:唐开元中,后宫皇后以下,立惠妃、 丽妃、华妃三位,为 正一品。

⑤浸疏薄:渐渐疏远,关系淡薄。

⑥侍中、 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均为宰相。 裴耀卿: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主要功绩是整顿 漕运。张九龄:唐代有名的贤相。

①相:以……为宰相。

②曲意事之:委曲己意而奉承别人。

③疾:恨。

④肆奢欲:放纵欲望,喜好奢侈。

① 赵丽妃、 皇甫德仪、刘才人:开元时期后宫中皇后以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三位,为正一品。才人七人, 正四品。

②弛:这里指失宠。

③伺:探察。

④践祚(zuò):登基称帝。

⑤“昔 晋献公”两句:晋献公听信 骊姬的阴谋,杀了太子 申生,逼走公子 重耳和 夷吾,献公去世之后,传位骊姬之子奚齐,很快为大夫里克所杀。

⑥“汉武帝”两句:详见前文“ 戾太子事件”。

⑦“ 晋惠帝”句:晋惠帝贾皇后诬陷太子 司马通造反,唆使惠帝废黜太子,后来又暗杀了他,引起群情激愤,引发了八王之乱。谮(zèn),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⑧涂炭:陷入泥沼,坠入炭火。比喻极其艰难困苦。

⑨“ 隋文帝”三句:见上文“ 杨广夺嫡”条。

⑩短:指责别人的缺点。

①炅:(jiǒnɡ)。 户部侍郎: 尚书省户部长官副手,掌财政。

② 中书侍郎: 中书省长官副手,职掌诏命。

③ 岐州:今陕西 凤翔。

④ 蔚州:今河北 蔚县。

⑤三司:管理司法的衙门, 大理寺、 御史台、 刑部。按鞫(jǔ):审问。

①阿党:结党营私,相互勾结。

②仙客:即 牛仙客。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秋,赴任朔方行军大总管。不久升任宰相。

③朔方节度: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④沼州:今河北永年。

① 立仗马:朝会上仪仗中的马,待遇优厚,但是有很严格的训练。

①啖(dàn):引诱。

译文

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 吏部侍郎 李林甫,狡猾又擅长花言巧语,与宦官及后宫妃嫔家的结交很深,对玄宗的行动止息无不了解。因此每每奏对都能符合皇帝的心意,玄宗很喜欢他。当时武惠妃宠冠后宫,生 寿王李清,其宠幸程度远过于其余诸子,太子和皇帝的关系也日渐疏远。李林甫于是就通过宦官进言武惠妃,表示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很感激李林甫,就暗中帮助他,因此李林甫很快就升任为 黄门侍郎。五月戊子,以 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 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初,玄宗想用李林甫为相,询问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答道:“宰相关系到国家安危,陛下如果用林甫为相,臣担心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玄宗不听。当时张九龄正因为文学才能为玄宗器重, 李林甫虽然恨他,但仍然努力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相处友善,李林甫非常痛恨他们。当时玄宗在位日久,渐渐地放纵欲望,对政务也开始懈怠了,而张九龄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力争,李林甫小心观察玄宗的心思,每天都在考虑如何中伤张九龄。

玄宗为 临淄王的时候, 赵丽妃、 皇甫德仪、刘才人都有宠, 丽妃生太子 李瑛,德仪生 鄂王 李瑶,才人生光王 李琚。玄宗即位,宠幸武惠妃,丽妃等都失宠;武惠妃生 寿王 李瑁,所受宠爱超过其他皇子。太子与李瑶、李琚在 内廷住所聚会,因为各自生母的境遇而出言抱怨。 驸马都尉杨洄娶了咸宜公主,经常探察三位皇子的过失告诉武惠妃。武惠妃向玄宗哭诉说:“太子暗中结党,将要谋害臣妾母子,他们还指责陛下。”玄宗大怒,告诉了宰相,想要废黜这三位皇子。张九龄说:“陛下登基将近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得以经常听到陛下的教导,天下人都觉得陛下享国久长,子孙昌盛,都为陛下高兴。如今三位皇子都已成人,没有听说犯过什么大错误,陛下怎么能突然因为无根的传言,在发怒的时候就要全部废黜他们呢?何况太子为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以往历史上 晋献公听信 骊姬的谗言杀 申生,晋国三世大乱。汉武帝相信了 江充的诬告降罪 戾太子,造成京城流血的惨剧。 晋惠帝听了 贾后无中生有的话废了 愍怀太子,最后中原涂炭。 隋文帝因为独孤后之意见废黜太子 杨勇,立炀帝,最终丢掉了天下。可见废黜太子不可不慎重。陛下一定要这样做,则臣不敢奉诏。”玄宗不高兴。 李林甫开始并没有说什么,退朝后私下对玄宗宠信的宦官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玄宗犹豫不决。武惠妃秘密派 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太子废立之时,如果您能够加以援手,自然可以长保宰相之位。”张九龄断然斥责,并把她说的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听了为之变色。因此直到张九龄 罢相,太子都安于其位。李林甫则随时随地在玄宗面前讲张九龄的坏话,玄宗渐渐地疏远了张九龄。

李林甫引萧炅为 户部侍郎。萧炅向来不学无术,曾经在 中书侍郎 严挺之面前读“ 伏腊”为“ 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 侍郎’!”于是将萧炅外放为 岐州 刺史,因此 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友善,想要引荐他为相,曾对他说:“李尚书正受陛下器重,足下应当上门拜望,与他相处和睦亲近。”严挺之一向自恃意气,轻视李林甫为人,终究不肯上门拜望。李林甫更加恨他。严挺之原先娶妻,后来休了她,他的妻子改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为犯贪赃罪交付 三司衙门审问, 严挺之努力营救他。李林甫趁机通过宦官将这件事告诉了玄宗。玄宗对宰相说:“挺之营救罪人是有私人原因的。”张九龄说:“这是挺之休掉的妻子,不应当还有私情。”玄宗说:“虽然仳离,还是有私情的。”

于是玄宗联系到以前的事,认定 裴耀卿、张九龄结为朋党;壬寅,以裴耀卿为 左丞相,张九龄为 右丞相,同时罢免政事。以 李林甫兼 中书令, 牛仙客为 工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然领朔方节度。严挺之贬为沼州 刺史,王元琰流放岭南。

玄宗即位以来所任用的丞相, 姚崇主张通变, 宋璟提倡法制, 张嘉贞讲究吏治, 张说擅长文学,李元绒、 杜暹推崇节俭, 韩休、张九龄则因忠直著名,各有所长。张九龄得罪被贬斥以后,朝廷之士都顾虑安身保位,不再直言。

李林甫想要堵塞玄宗的耳目,自己专擅大权,于是公开召集各谏官对他们说:“如今明主在上,群臣顺从遵行旨意做事都来不及,哪里用得着多说话呢!各位没看过 立仗马吗?平时吃的是三品官的食料,一旦在仪仗中叫一声就被拉出去,到时后悔也晚了。”

李林甫任丞相时,凡是才能、声望、功业超过自己以及受到玄宗器重,在权位上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必定想方设法地除去;尤其忌惮文学之士,有时候会表面与人友善,说些好话而暗中加以陷害。世人说李林甫是“口蜜腹剑”。

评析

在某种程度上说,是 李林甫的才能与吏干、为人处世的方式,契合了玄宗在当时的需要,因此他成了玄宗为当时朝局选中的宰相。

在《通鉴》的记载中,李林甫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这基本上可以代表传统史学的观点。

李林甫在玄宗时期长居相位十九年,举凡玄宗后期的种种举措都和他有关。从太子瑛的废黜,张九龄的罢免,天宝时期目标指向太子亨的数次大狱,也包括了当时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当然,李林甫的排除异己和忌贤妒能也都相当著名。[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