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资治通鉴·唐纪·李锜叛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资治通鉴·唐纪·李锜叛乱出自《资治通鉴》讲的是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李锜叛乱的故事。

原文

(元和二年)夏,蜀既平①,藩镇惕息②,多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③亦不自安,求入朝,上许之。遣中使至京口④慰抚,且劳其将士。锜虽署判官王澹为留后⑤,实无行意,屡迁行期,澹与敕使数劝谕之。锜不悦,上表称疾,请至岁暮入朝。上以问宰相,武元衡⑥曰:“陛下初即政,锜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可否在锜,将何以令四海?”上以为然,下诏征之。锜诈穷,遂谋反。

李锜以宣州①富饶,欲先取之,遣兵马使②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将兵三千袭之。三人知锜必败,与牙将③裴行立同谋讨之。行立,锜之甥也,故悉知锜之密谋。三将营于城外,将发,召士卒谕之曰:“仆射反逆,官军四集,常、湖二将继死,其势已蹙④。今乃欲使吾辈远取宣城,吾辈何为随之族灭!岂若去逆效顺,转祸为福乎!”众悦,许诺,即夜,还趋城。行立举火鼓噪,应之于内,引兵趋牙门⑤。锜闻子良等举兵,怒,闻行立应之,抚膺⑥曰:“吾何望矣!”跣⑦走,匿楼下。亲将李钧引挽强⑧三百趋山亭,欲战,行立伏兵邀斩之。锜举家皆哭,左右执镝,裹之以幕,缒⑨于城下,械送⑩京师。挽强、蕃落争自杀,尸相枕藉。癸酉,本军以闻。乙亥,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也,何贺之为!”

宰相议诛锜大功①以上亲,兵部郎中蒋义曰:“锜大功亲,皆淮安靖王之后也。淮安有佐命之功,陪陵、享庙②,岂可以末孙为恶而累之乎!”又欲诛其兄弟,义曰:“锜兄弟,故都统国贞之子也,国贞死王事,岂可使之不祀乎!”宰相以为然。辛巳,锜从父弟宋州刺史锸等皆贬官流放。

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①之。对曰:“臣初不反,张子良等教臣耳。”上曰:“卿为元帅,子良等谋反,何不斩之,然后入朝!”锜无以对。乃并其子师回腰斩之。

注释

①蜀既平:元和元年,宪宗李纯在杜黄裳、李吉甫的支持下,派人平定了西川节度副使刘辟的叛乱。

②惕息:恐惧得不敢出声息,形容提心吊胆的样子。

③镇海节度使:治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李锜:李唐宗室。势力主要在润州一带。

④京口:今江苏镇江。

⑤判官:地方节度使的属官。留后:官职名。唐中叶后,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

⑥武元衡:宪宗时期的宰相,因力主削藩,遭到藩镇忌恨。元和十年六月,被淄青藩镇李师道派刺客暗杀。

①宣州:今安徽宣城。

②兵马使:作战将领。

③牙将:军中的中下级军官。

④蹙(cù):紧迫,急促。

⑤牙门:驻军时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或指官署。

⑥抚膺(yīnɡ):捶胸。膺,胸。

⑦跣(xiǎn):赤足。

⑧挽强:拉硬弓。

⑨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⑩械送:戴上刑具押送。

蕃落:外族人。

枕藉(jiè):纵横交错地躺卧在一起。

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

干纪:违抗法令。

①大功:丧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旧时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称大功。

②陪陵:古代指臣子的灵柩葬在皇帝坟墓的近旁。

①诘(jié):责问。

译文

元和二年(807年)夏天,平定蜀地叛乱之后,藩镇提心吊胆,大多请求入朝觐见。镇海节度使李锜也内心不安,请求入朝,宪宗答应了。派使者到京口安抚,同时慰劳他的将士。李锜虽然派了判官王澹为留后,其实并没有真正入朝之意,屡屡拖延行期。王澹与朝廷使者多次劝谕李锜入朝。李锜不高兴,上表称病,请求到年底再入朝。宪宗询问宰相的意见,武元衡说:“陛下初即大位,如果李锜想入朝就入朝,不想入朝就不入朝,那么决定权就操于李锜之手,陛下如果可以容忍此事,则靠什么来号令天下呢?”宪宗觉得有道理,下诏征讨。李锜无法再假装下去,于是谋反。

李锜觉得宣州富饶,想要先攻下宣州,便派兵马使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带三千将士攻城。三人料想李锜必败,和牙将裴行立共同倒戈。裴行立是李锜的外甥,所以知道他所有的密谋。三将在城外驻营,出发之前,召士卒集合宣布:“李仆射谋反,征讨的官军四面包围过来,常、湖二将相继死去,局势已经相当紧迫。现在又派我们远取宣城,我们为什么要跟随他遭受灭族之祸呢?还不如离开他,转而投效朝廷,可以转祸为福!”众将士都欣然同意,当夜就返城。裴行立举火击鼓,在城内响应,带领士兵往牙门而来。

李锜听说张子良等举兵,大怒,听到裴行立响应的消息,捶胸说:“我还有什么指望呢?”赤足而逃,躲藏在楼下。亲将李钧率领三百名拉引硬弓的将士赶往山亭,想要一战,被裴行立伏兵斩杀。李锜全家大哭,身边的人抓住李锜,用幕布裹起他,系在绳子上放到城下,戴上刑具押送京师。其属下的拉硬弓的人和蕃落争相自杀,尸体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癸酉,官军奏报了这一消息。乙亥,群臣在紫宸殿向宪宗道贺。宪宗闷闷不乐说:“是因为朕做得不够好,才致使天下屡屡有违反法纪的人,这是让朕羞愧的事,有什么可祝贺的!”

宰相商议诛杀李锜以上大功亲属,兵部郎中蒋义说:“李锜大功以上亲族,都是淮安靖王之后。淮安王有佐命之功,因此得以陪陵享庙,怎么可以因为后代子孙做了坏事而受到连累?”又想要杀他的兄弟,蒋义说:“李锜的兄弟是故都统李国贞之子,国贞死于王事,怎么可以让他子孙断绝,无人祭祀呢?”宰相觉得他说得对。辛巳,李锜的从父弟宋州刺史李锸等都贬官流放。

十一月初一,李锜解送到长安,宪宗驾临兴安门,当面质问他。李锜答道:“臣原先不想谋反,是张子良等人教臣谋反。”宪宗说:“你既然是元帅,子良等谋反,为何不先杀了他们,然后入朝?”李锜答不出来。于是宪宗下令将李锜同其子李师回一起腰斩。

评析

宪宗即位以后,政治局面为之一新,军事举措得宜,平定了四川江南的藩镇势力,一时之间各地节度使纷纷要求来朝,后世有史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元和中兴”。

李锜的叛乱就发生在元和初年。因为朝廷势力增长,各地藩镇态度变得温和起来,请求入朝。李锜也做了相同的表示。但是他又不想真的入朝,在推托无效之后,起兵造反。他的属下却不情愿跟随他对抗朝廷,所以这一次叛变很快就平息下去。[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