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唐紀·李錡叛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唐紀·李錡叛亂出自《資治通鑑》講的是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李錡叛亂的故事。

原文

(元和二年)夏,蜀既平①,藩鎮惕息②,多求入朝,鎮海節度使李錡③亦不自安,求入朝,上許之。遣中使至京口④慰撫,且勞其將士。錡雖署判官王澹為留後⑤,實無行意,屢遷行期,澹與敕使數勸諭之。錡不悅,上表稱疾,請至歲暮入朝。上以問宰相,武元衡⑥曰:「陛下初即政,錡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可否在錡,將何以令四海?」上以為然,下詔征之。錡詐窮,遂謀反。

李錡以宣州①富饒,欲先取之,遣兵馬使②張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將兵三千襲之。三人知錡必敗,與牙將③裴行立同謀討之。行立,錡之甥也,故悉知錡之密謀。三將營於城外,將發,召士卒諭之曰:「僕射反逆,官軍四集,常、湖二將繼死,其勢已蹙④。今乃欲使吾輩遠取宣城,吾輩何為隨之族滅!豈若去逆效順,轉禍為福乎!」眾悅,許諾,即夜,還趨城。行立舉火鼓譟,應之於內,引兵趨牙門⑤。錡聞子良等舉兵,怒,聞行立應之,撫膺⑥曰:「吾何望矣!」跣⑦走,匿樓下。親將李鈞引挽強⑧三百趨山亭,欲戰,行立伏兵邀斬之。錡舉家皆哭,左右執鏑,裹之以幕,縋⑨於城下,械送⑩京師。挽強、蕃落爭自殺,屍相枕藉。癸酉,本軍以聞。乙亥,群臣賀於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內數有干紀者,朕之愧也,何賀之為!」

宰相議誅錡大功①以上親,兵部郎中蔣義曰:「錡大功親,皆淮安靖王之後也。淮安有佐命之功,陪陵、享廟②,豈可以末孫為惡而累之乎!」又欲誅其兄弟,義曰:「錡兄弟,故都統國貞之子也,國貞死王事,豈可使之不祀乎!」宰相以為然。辛巳,錡從父弟宋州刺史鍤等皆貶官流放。

十一月,甲申朔,錡至長安,上御興安門,面詰①之。對曰:「臣初不反,張子良等教臣耳。」上曰:「卿為元帥,子良等謀反,何不斬之,然後入朝!」錡無以對。乃並其子師回腰斬之。

注釋

①蜀既平:元和元年,憲宗李純在杜黃裳、李吉甫的支持下,派人平定了西川節度副使劉辟的叛亂。

②惕息:恐懼得不敢出聲息,形容提心弔膽的樣子。

③鎮海節度使:治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李錡:李唐宗室。勢力主要在潤州一帶。

④京口:今江蘇鎮江。

⑤判官:地方節度使的屬官。留後:官職名。唐中葉後,節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親信將吏代行職務,稱節度留後或觀察留後。

⑥武元衡:憲宗時期的宰相,因力主削藩,遭到藩鎮忌恨。元和十年六月,被淄青藩鎮李師道派刺客暗殺。

①宣州:今安徽宣城。

②兵馬使:作戰將領。

③牙將:軍中的中下級軍官。

④蹙(cù):緊迫,急促。

⑤牙門:駐軍時主將帳前樹牙旗以為軍門,稱「牙門」。或指官署。

⑥撫膺(yīnɡ):捶胸。膺,胸。

⑦跣(xiǎn):赤足。

⑧挽強:拉硬弓。

⑨縋(zhuì):系在繩子上放下去。

⑩械送:戴上刑具押送。

蕃落:外族人。

枕藉(jiè):縱橫交錯地躺臥在一起。

愀(qiǎo)然:憂愁的樣子。

干紀:違抗法令。

①大功:喪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較齊衰稍細,較小功為粗,故稱大功。舊時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眾孫、眾子婦、侄婦等之喪,都服大功。已婚女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喪,也稱大功。

②陪陵:古代指臣子的靈柩葬在皇帝墳墓的近旁。

①詰(jié):責問。

譯文

元和二年(807年)夏天,平定蜀地叛亂之後,藩鎮提心弔膽,大多請求入朝覲見。鎮海節度使李錡也內心不安,請求入朝,憲宗答應了。派使者到京口安撫,同時慰勞他的將士。李錡雖然派了判官王澹為留後,其實並沒有真正入朝之意,屢屢拖延行期。王澹與朝廷使者多次勸諭李錡入朝。李錡不高興,上表稱病,請求到年底再入朝。憲宗詢問宰相的意見,武元衡說:「陛下初即大位,如果李錡想入朝就入朝,不想入朝就不入朝,那麼決定權就操於李錡之手,陛下如果可以容忍此事,則靠什麼來號令天下呢?」憲宗覺得有道理,下詔征討。李錡無法再假裝下去,於是謀反。

李錡覺得宣州富饒,想要先攻下宣州,便派兵馬使張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帶三千將士攻城。三人料想李錡必敗,和牙將裴行立共同倒戈。裴行立是李錡的外甥,所以知道他所有的密謀。三將在城外駐營,出發之前,召士卒集合宣布:「李僕射謀反,征討的官軍四面包圍過來,常、湖二將相繼死去,局勢已經相當緊迫。現在又派我們遠取宣城,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他遭受滅族之禍呢?還不如離開他,轉而投效朝廷,可以轉禍為福!」眾將士都欣然同意,當夜就返城。裴行立舉火擊鼓,在城內響應,帶領士兵往牙門而來。

李錡聽說張子良等舉兵,大怒,聽到裴行立響應的消息,捶胸說:「我還有什麼指望呢?」赤足而逃,躲藏在樓下。親將李鈞率領三百名拉引硬弓的將士趕往山亭,想要一戰,被裴行立伏兵斬殺。李錡全家大哭,身邊的人抓住李錡,用幕布裹起他,系在繩子上放到城下,戴上刑具押送京師。其屬下的拉硬弓的人和蕃落爭相自殺,屍體縱橫交錯地躺在一起。癸酉,官軍奏報了這一消息。乙亥,群臣在紫宸殿向憲宗道賀。憲宗悶悶不樂說:「是因為朕做得不夠好,才致使天下屢屢有違反法紀的人,這是讓朕羞愧的事,有什麼可祝賀的!」

宰相商議誅殺李錡以上大功親屬,兵部郎中蔣義說:「李錡大功以上親族,都是淮安靖王之後。淮安王有佐命之功,因此得以陪陵享廟,怎麼可以因為後代子孫做了壞事而受到連累?」又想要殺他的兄弟,蔣義說:「李錡的兄弟是故都統李國貞之子,國貞死於王事,怎麼可以讓他子孫斷絕,無人祭祀呢?」宰相覺得他說得對。辛巳,李錡的從父弟宋州刺史李鍤等都貶官流放。

十一月初一,李錡解送到長安,憲宗駕臨興安門,當面質問他。李錡答道:「臣原先不想謀反,是張子良等人教臣謀反。」憲宗說:「你既然是元帥,子良等謀反,為何不先殺了他們,然後入朝?」李錡答不出來。於是憲宗下令將李錡同其子李師回一起腰斬。

評析

憲宗即位以後,政治局面為之一新,軍事舉措得宜,平定了四川江南的藩鎮勢力,一時之間各地節度使紛紛要求來朝,後世有史家將這一時期稱為「元和中興」。

李錡的叛亂就發生在元和初年。因為朝廷勢力增長,各地藩鎮態度變得溫和起來,請求入朝。李錡也做了相同的表示。但是他又不想真的入朝,在推託無效之後,起兵造反。他的屬下卻不情願跟隨他對抗朝廷,所以這一次叛變很快就平息下去。[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