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七夕风华(李志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赊店七夕风华》是中国当代作家李志国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赊店七夕风华
8月10日,农历七月七,正好遇上周末,傍晚我和老赵一起去赊店古镇观看“社旗县第五届汉服文化节”活动,寻找些许浪漫。
时序刚刚过去立秋,季节尚在炎夏二伏,高温34°C,秋蝉高一声低一声地在树枝上鸣唱,它是在叫“热呀热呀”,或是提醒大家“七夕来了”。走在古镇的青石路上,看着一街两行的商号门店,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充满现代气息的商品,相映成趣,感觉古镇日渐一日的焕发着青春,也总让人想起古镇昔日的辉煌。
中原明清第一古镇赊店古镇,位于社旗县城老城区,她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留有古寨墙、古码头、刘记酒馆、山陕会馆、火神庙、厘金局、广盛镖局和蔚盛长票号等名胜古迹。明清时期,潘赵两河环绕的赊店,“白日千帆过,夜晚万盏灯”,是一处繁华的水陆交通要道,被英国学者贝思飞称为“中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据文献记载,鼎盛时,镇内500多家商号总集百货,72道街分行划市,21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民间也有“金汉口、银赊店”“天下店、数赊店”等说法。
来到骡店街口,值守保安告诉我们,山陕会馆到瓷器街一带今晚搞七夕活动,一切车辆不准进入,自行车、摩托车当然也包含在内。我俩沿着骡店街向北,在会馆西侧把电动车放在道牙上,徒步进入。
会馆附近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有的在排练节目,有的在叫卖商品,有的在闲逛拍照。志愿者穿着红马甲,警察穿着绿马甲,保安穿着灰制服,他们疏导交通,维持秩序,忙得汗流浃背。
山陕会馆南面早已搭起了舞台,一帮功夫小子手持刀枪棍棒正在台上厮杀,一招一式,虎虎生风,威武霸气;一排衣袂飘舞的汉服美女在“T”台走秀,一颦一笑,娴雅大方;一群红衣炫亮的击鼓队员技艺娴熟,鼓槌翻飞,豪迈雄壮!
瓷器街上,几位美女舞蹈老师,正在指挥学员排练“千人共舞”,场面恢弘壮观,大概是全县所有的舞蹈艺术学校的学生都参加了吧。这些演员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大有小,清一色的女孩子,她们身穿飘逸流畅端庄典雅的汉服,每一个人都显得气质不俗。孩子们经过精心打扮,化了妆,描了眉,眼角还贴着一些图案,看上去像一个个初临凡尘的小仙女。
我看不懂孩子们跳的是什么舞,播放的伴舞歌曲里反复听到“翩若惊鸿,宛如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这样婉转的歌词本是曹植《洛神赋》里的名句,姑且称之为洛神舞吧。跳舞的孩子们表演很投入,反复练了几次,仍然一丝不苟,激情澎湃。但她们年龄尚小,可能还不太了解歌词的含义,这样的歌舞倒也适合在七夕节表演。
七夕节又名七月节、女儿节、乞巧节,本来与爱情不沾边,后来演化出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逐渐成为情人节。每年七夕节,古镇都举办“相约赊店,爱在七夕”相亲活动,为单身青年搭建交流平台,七夕当天民政局不但加班办理结婚登记,而且无须预约,这真得好好谢谢牛郎织女那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的传说大家都不陌生,这里不再赘述。但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大家不一定清楚。为此,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阳人,我还多少有点骄傲。凭啥?就凭“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早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阳有首民歌叫《七夕谣》,歌里唱到:“南阳是个好地方哎,我来给你讲一讲,城南有个织女村,不远就是牛郎庄,七夕歌谣千年唱,故事洒满俺南阳......”牛郎庄就在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距离牛郎庄西大约2里地就是织女村(现名史洼村)。由于牛郎家贫,织女的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他们只有偷偷结婚生子,最终仍被拆散。从那以后,这两个村子的男女青年互相不通婚,原因就是怕重演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庄一直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庄里还有牛郎织女像,每年七夕,善男信女焚香祭祀,顶礼膜拜,祈巧求福。
赊店七夕最美的景色在夜晚,一轮银钩挂在上空,朦胧月色笼罩着古镇的万家灯火,静谧而温柔。长长的古街上,人影憧憧,彩灯闪烁,弦乐四起,倩男靓女身着华服,或乞巧许愿或翩然起舞或潇洒走秀,一个个飘飘若仙,宛若神人;白发翁媪,垂髫幼子,或驻足街头或紧随人流,一个个如醉如痴,恍然入梦。赊店七夕之夜,浪漫又甜蜜,真个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得有几度闻。我想,此时此刻,刘记酒馆里赊旗访将的汉光武帝,一定会痛饮赊店老酒与民同欢;山陕会馆里夜读春秋的关圣帝君,一定会手捋长髯笑眯双眼;一年一度相拥鹊桥的牛郎织女见此情景,一定会满眼艳羡,也想在古镇流连忘返。
夜深了,星汉缀满蓝天,游人渐渐散去,或许年轻人悄悄去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的绵绵情话了。虽然我也累了,心却陶醉于古镇汉服文化节浓厚的历史韵味中,感觉意犹未尽,打油一首,以作纪念:
七夕婵娟蛾眉弯,
丝竹绕梁汉服翩。
鹊桥执手泪眼人,
当羡赊店不夜天。[1]
作者简介
李志国,河南省社旗县饶良镇人,喜爱读书散步,现在社旗商务部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