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赏景·悟情·品精神(李焕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赏景·悟情·品精神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赏景·悟情·品精神》中国当代作家李焕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赏景·悟情·品精神

秋阳,蓝天。洛阳体育中心凌波湖畔。湖面上,彩色皮划艇,一艘,一艘……飞一般彩箭;健儿挥桨,左划,右划……进行曲般歌唱。碧波涟漪,柔情地跳跃,逐渐把风景传递给岸边的花朵。出水口处,瀑声如雷,一绺绺白练舞之蹈之,真诚地把健儿的喜讯带到远方……岸边的枫叶,陶醉得脸上泛着红晕;垂柳停止摆动了秀发,痴痴地欣赏着;枝头的鸟儿不再歌唱,天空的白云隐去把天空让给了阳光……这景致,是我眼中所见,也是一副风景的重现。重现的则是阅读赵敏女士报告文学集《风景独话》之后, 脑海里挥之不去、时时浮现的“风景”。

01

当我拿到赵敏的报告文学集《风景独话》时,仔细端详书名,感觉到了作者骨子里的诗意。何谓风景?词典里的定义为,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体讲,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中,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而作品中呈现的则是一个个人,一座座企业。游山玩水,写写风月,自然是乐事。写人,写企业,则是苦差事。赵敏却把苦差事当做风景欣赏,她写的报告文学,都是自由命题,那是一种境界,那是一种品质,那是一种担当。

和赵敏谈起报告文学创作初衷,她笑了。大学刚毕业的时刻,青春的激情,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的勃勃生机,让她的内心每时每刻都充满着激动。她的眼睛不停地寻觅,然后是中文系高材生的文学素养与身边火热生活的激情碰撞,顺利地写出了《天地有正气》。这一“风景”的发现与后来的成文,颇显作者具有“发现的眼睛”的文学天赋。

赵敏偶尔听到一个故事,中国劳工在日本做苦工,工人领袖耿谆带领大家起义,虽然失败了,还被判为死刑,幸遇日本投降,此人安全地回到了国内。这样的英雄人物,应该用文学的表达让更多人知道,以增强民族气节。这位英雄在哪里呢?赵女士苦苦寻找。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这位英雄就在平顶山市下属的襄城县。英雄事迹的感人,创作激情的点燃,在一个夏夜,赵敏见到了英雄:“我的面前,坐着一位年逾古稀,鬓发苍苍,目光炯炯的老人。高高的身材,深邃的目光里透出一种历尽坎坷辛酸而又坚定不移的光芒,无论任何人与这种目光相遇,都会觉得浑身充满了信心与希望。”这种“信心与希望”激励着她一次次采访,一次次修改,以史料为依据,以见证人口述为事实,控诉中有友情,揭露中有怜悯,友谊中也不忘提醒“警惕”。正气贯穿全篇,爱国成为主旋律。没有渲染血腥,没有过度描写私愤,我想,这正是她面对心中风景的“独语”吧。其实,阅读赵敏的作品,犹如在欣赏一幅幅风景,灵动、鲜活,留于脑,刻于心,是与作者心与心的对话、共鸣。

谚语曰:“戏法人人会变,方法各有不同。”“不同”的背后则是作者的认识能力。清人宋宗元《正经》中的论述,也为赵敏的认知能力进行阐释:“登高而望远,视非加察而了若指掌。人之识量相万,岂不信欤?懵者暗于当事,智者烛于先机,如鉴所悬,维高莫掩矣。”认识能力,就像悬挂的一面镜子,角度越高越无法遮挡其光明。赵敏认识能力强,站位高,所以写出的作品顺利获得报告文学创作的奖项。

厚厚的作品集,呈现给读者的“风景”构成了人间万象、社会温情。她写草根,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甚至是蹲下身子,站在普通人的视角,道出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人生曲折,如《不安分的雕刀》;她写企业家,善于挖掘企业家成功背后的风景,家庭和谐、子女成长,如《这边风景独好》;他写金融人,他写文学家,他写绘画大家……都能找到恰当的表达视角。在这种表达中,可以体悟作者的体察、鉴别和感受能力。一幅幅场景、一个个故事,都可以拧出作者的汗水,倾听到作者的智慧。作者如负重前行的孺子牛,拉着沉重的犁铧,开掘出生活中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东西。

02

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赵敏的作品,总感觉情满纸面。纸面的背后则是作者胸中的一腔感情。因英雄的事迹而热血沸腾,透着“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的豪情,只恨没有生在那驰骋疆场的年代;因企业家的创业艰难而伤神,露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同情,眼睛湿润地体味人生多艰的酸楚;因雕刻家的疾病而牵肠挂肚,脑海跳跃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共情,期待其早日成功;因商业总经理的不赚钱办文化公司,内心中涌出 “大格局成就大事业”的钦佩,无代价地宣传成了自觉……

面对针棉织厂女工粗糙的双手,胳膊上龟裂的一道道血口子,赵敏写到:“我心里突然一阵难受,一股涩酸的液体涌到嗓眼上,我和她们是同性,为她们,也为自己。”(《逝者如斯》)这段文字,把赵敏作家的善,把赵敏心中那最柔软深处的怜悯表达得一览无余。

我在阅读赵敏作品的时候,很想了解她的成长阅历。恰在此时,她的大作《散文随笔》寄到了我的桌边。阅读“随笔”,就如赵敏和我深情交谈。她内心深处的爱憎情仇或隐或显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她出生且成长于工农干部家庭。那个特殊的年代,其父亲被戴上了“帽子”。如此的家庭,她的姊妹兄弟性格各异,而她见父亲,“话题总是小心翼翼,生怕碰疼了什么”,兄弟姊妹们“学会了隐藏心事,掩饰寂寞,那些食花的蜥蜴,采蜜的花鸟,成群飞舞的蜻蜓和蝴蝶,那些有雾和没有雾的早晨,那些为一元钱和一件小事与弟妹打架吵嘴的往事,离我们已经远去”。这种性格修炼,让她懂得了人世间的酸苦,知道什么是真痛,什么是真冷,什么是真苦,什么是真情。由此理解她对受到药水浸泡的同性写出的文字,不是矫情,是真感情。

《文心雕龙·总术》篇称:“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敢能控引情源,制胜文苑哉!”“控引情源”即在创作中把握思想感情的来龙去脉。情感贯通整体,乃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因疫情而静默的几天,笔者用心阅读几万字的《这边风景独好》,感受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来龙去脉”,验证着刘勰老先生的写作秘笈。

作者以平视的角度,书写以张平稳为代表的一班人对商贸公司的一腔深情。写出了对党恩情的感念,对孝贤之情的歌颂,对怜爱、包容之情的赞许,对底层救助的赞同……每一位人物的言行、思想都撞击着作者的心,然后又通过作者慈爱、至善的心,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呈现,或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或通过主人公的语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丰满了作品的蕴含,也把作者饱满的情感修养显现出来。

冯继承赡养老人的举动,说出的话,让作家赵敏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孝顺的母子情多普通啊,可就是这样的爱,蕴含着生如斯,长如斯,不断进步的正能量基因,长此以往默默渗透着儿女、家庭的血脉根基……浇灌着家庭'孝贤、忠诚、宽仁……’思想理念的形成,稳固着岚烟代代的生命元素。”

“平稳董事长说:一个'情’字未了!一切为了我的员工们,真情为他们着想,我这是公仆的情……我要做的就是倾情奉献,造福我的员工们,为我的员工诚心诚意办实事儿,尽心竭力解难事儿,坚持不懈做好事儿!”

……

所谓文章,就是所见事物在作者心中共鸣之后的书写。统揽全文,作者的情感无处不在。她赞扬张平稳捐助贫困大学生的行为,“让我的眼眶瞬间模糊”;她感叹“爱心抚慰了别人受伤的心灵”,“自己也一样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幸福”;她引用“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赞誉那些献出爱心的人;她感动淡泊名利、金钱,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使“最大最善意的爱”成为自己的人生圭臬。

这样的文学创作,是作者真情的投入,是作者的一种开放性的审美眼光。所谓开放性,就是超越狭隘的封闭式的世俗眼光,作家既站在现实的地上,又要站在比现实更高的审美观察点上。把人看作审美对象,不管是什么人,其内心世界都可以具有审美意义;把事看做审美对象,不管是什么事,其内核机理都可以彰显审美意义。

厚厚的作品集,大都是写人的生命力的作品。主人公生命力的灌注要依靠文学作品的哪些要素才能实现呢?刘勰认为是“情”,是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气和活力。创作者的情感活动催生了主人公生命力的绽放。反过来,主人公生命力的绚烂,彰显了作者的情感境界。我特别理解作家赵敏作品中、后记中两次引用泰戈尔《生如夏花》的意义,主人公的生命力是“夏花”,她的创作激情、人生态度亦是“夏花”……

作家赵敏作品中的一句话,一直在我脑海萦绕。虽然是通过主人公之口,但我认为是她内心的独白:“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着替别人撑把伞。”于是,我更坚定地认为,这就是作者倾情于作品生命力的动力源。一切文学皆人学。泰戈尔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响。”作家赵敏的人生经历,促使她用“创造天堂的力量”,带着“世间的绝响”,去为创造世间美好的人撑伞……

03

刘勰曰:“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赵敏整个作品集,其“志”的主旋律,则是——正能量。

关于作品集里表达的正能量,不说歌颂抗战老兵的《天地有正气》,也不说阐述张平稳带领大家办商业的《风景这边独好》,单说描写烟草机械厂的《脚印》中的小标题,你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弘扬正能量的匠心:人心思走和人心盼来是相对;世上所有最先进、最完美的机器中,“人”这架机器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才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任何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站着一个女人”,看来这话是有人生哲理的;“无论岸边的奇花异草怎样美丽芬芳,但它永远挽留不住奔腾的江水寻找大海的脚步。”

阅读这样的文字,血管里的液体涨得躯体热乎乎的。这其中,不仅有感情,还充满着理性,一种分析事理的理性。其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情志”往往连用。黑格尔把“情志”解释为“合理的情绪力量”,并且接着说,它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或出于一己的情好,而是“经过很慎重的衡量考虑来的”,且具有“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作家赵敏是把“情志”结合得很好的人,或者说,她的思维具有工科男的理性潜质。

她的《随笔》中有一段她和妹妹的对话。生活的艰难、生存环境的压抑,使她们食不果腹、频遭白眼。当落实政策后,妹妹问:我们能活到今天已经不易,是不是就是最高境界了?赵敏回答说:人是理性的,理性也是放在第一位的,那时候父母包括我们自己也许都没有想过别的,艰难困苦能度过去,全家一起齐心协力游过苦海,翻越大山,一步一步往前走,到达彼岸就是目的吧!

作者在看待经历过的往事时,没有激动,而是远离仇恨,远离世俗,心中流淌出的语言是客观的、辩证的,符合正能量审美的。

在她的作品里,有一种普世情怀。柴米油盐酱醋茶,人间烟火都有趣。写出的人物,道出的故事,平民百姓、有爱心有担当的企业家,她都用心歌唱。

在她的作品里,有一种持之以恒的韧劲。多少年来,她没有懈怠,没有因为报告文学的“小众”而放弃。我在想:“人生在世,可以眼高手低,可以作为不大,但拍拍胸口问问自已,既便是一件小事,半生如一日去做,常人难为也。”

在她的作品里,有一种向善之德。她写到:“一个人的德旺修为是什么?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心能容纳山丘沟壑,气度、胸襟都流露在眉宇之间。”显然,她的眼中看到更多是善、慈、仁、义,是美好的春天。她钦佩袁隆平、赞扬张桂梅:“他们都把自已低到了尘埃里去,老百姓却把他们放在手心里捧着,顶在头顶上供着。他们是英雄,伟大而平凡的英雄。在不起眼的岗位上做着不起眼的平凡事情,日积月累,显示出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

案牍劳顿是一件苦差事,我在疲劳的时候,喜欢到门前的大道边散步。散步在法国梧桐装饰的人行道上,望着初冬的树叶,焦枯中夹杂着橘黄。心想,那应该是从春到冬的孕育,是从青葱到成熟的渐变。焦枯是生命的燃烧,焦枯是生命本质的宣言。这种燃烧、宣言,是次年春天的预示:人生底色永存,经历过就要留下印记。忽然间,朴树的歌声《生如夏花》在耳边响起:“抱着笑着,还流着泪,惊鸿一般短暂如夏花一样绚烂……不虚此行……”。读赵敏的文字,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那梧桐蕉叶的品质,能品味到“生如夏花”自喻,也能和体育中心凌波湖畔的风景联系在一起,那彩箭、那歌唱、那飞瀑中的舞之蹈之,都是赵敏文学创作之歌中的音符。因为她有太多的经历, 既然生,便与夏花一样的绚烂;既然爱,便要付出所有的情感。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之路上,作家赵敏如夏花一般灿烂,如矫健的皮划艇健儿一般拼搏。

毫无疑问,这一些,她都付出了应有的情感……[1]

作者简介

李焕有,洛阳理工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副主席,出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资助项目评论集《凌波微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专栏作家,发表散文、评论作品百万字以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