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赤胸鹀
Chestnut-eared Bunting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flickr
Hiyashi Haka 拍摄

基本资料

学名     Emberiza fucata

目/科/属  雀形/鹀/鹀

迁徏状态   过境鸟/台湾

普遍性    稀有

体长/体重  约16cm/14-21g

别名:栗耳鹀,雌雄相似。虹膜暗褐色。喙粉褐、上嘴峰及先端黑褐色。脚肉褐色。

雄鸟:

  • 繁殖期
  1. 有白眼圈,栗红色耳羽,后缘有一小块白斑。头顶至后颈灰色具黑细纵纹。黑颚线隔开白颊纹、喉及胸。
  2. 上胸布有黑纵斑与颚线相连,与下胸栗色横带形成黑栗双色胸带。
  3. 背淡褐具黑褐色纵纹,小覆羽红褐,翼黑褐色具淡红褐色羽缘。
  4. 尾羽黑褐、外侧尾羽有白色楔形斑。
  • 非繁殖期羽色转黯淡,头顶至后颈略微有褐色。胸黑栗双色胸带转淡而模糊。

雌鸟似雄鸟非繁殖期羽色偏土褐色,脸部图纹较模糊。上胸黑纵斑较细且稀疏,下胸栗色也较淡而模糊无横带。

目录

栖地&习性

于伐木迹地、林缘、果园、荒地、休耕地等开阔环境。

性机警,受到干扰时即迅速远飞或藏匿。迁徙期及度冬通常成群活动,台湾迷鸟多单独出现,曾有5只小群记录。主要在地面觅食,会与其他类混群。

繁殖季节的饮食主要是谷类及草籽,无脊椎动物,例如蚱蜢直翅目),虫子(半翅目),甲虫鞘翅目),毛毛虫。[1]

繁殖期

季节从4月下旬到7月底,通常大多数配对始于5月;通常两个育雏。由雌鸟建成,紧密编织的窝巢。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

鸣声

起飞或隐藏草丛时,发出“啧"或轻柔“啾-”声。繁殖期雄鸟出悦耳“ze-ze-ze-ze-、iii”的歌声。

外观相似性

草鹀栗红色或黑色三角形耳斑。喉白,颈侧有灰色半领环。胸腹及胁红褐色。

分布

亚种和分布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高雄市的白腰文鸟觅食(2014-09-11)
赤胸鹀,栗耳鹀,Chestnut-eared bunting

参考文献

  1. Pine Bunting,hbw.com
  2. Pine Bunting,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