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走进遵义(龚保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走进遵义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走进遵义》中国当代作家龚保彦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进遵义

黔北城市遵义,路遥地远,四面环山,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情结很重的一个地方,也是中国革命改变航向的地方。其因遵义会议在此召开,也因毛泽东在此被推举到领导中国革命的地位,成为永远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重镇。走进遵义,不仅是走进一座城市,也是走进中国共产党艰难曲折的革命史……

去年八月中旬一天,时值金秋,瓜果成熟,我和妻从陕南汉水之滨乘坐火车,经万源,过达州,逾重庆,跨桐梓,一路穿山越谷,行区走县,摇晃颠簸十六七个小时,于第二天下午暮色苍茫的黄昏时分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一出火车站,我就被眼前景象所惊呆。这哪里是一个中共当年拿着梭镖、长矛、大刀、土枪、土炮闹革命、夺天下的荒僻蛮夷之地,分明是一座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大都会风采的美丽城市。一栋栋直插云天的高楼、一条条平坦宽阔的街道、一个个繁华热闹的超市、一座座各具特色的酒楼,还有街道上穿梭来往的大小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向我们尽显着这里的和谐、安宁、发展、繁荣,丝毫没有革命时期的贫穷和寒伧。

来遵义若不去参观最能代表遵义的遵义会议会址,就像外地人到了陕西没去参观最能代表陕西的秦兵马俑,等于你没来遵义,也等于你没来陕西。

出于这样一种心情,抵达遵义第二天,一个风和日丽,天高气爽的日子,我和妻等一行八九人,在一个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权充导游的朋友“遵义通”带领下,驱车前去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还参观了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

“遵义通”果然是遵义通,名实相符,一下汽车,就呱啦呱啦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起遵义会议前尘后事,历史掌故。中间还穿插了遵义民风民俗,遵义人生活习惯、性格好恶等。不但让我们知晓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情况,还让我们了解了毛泽东这个湖南韶山冲的山里伢仔闹革命为什么不在湖南闹,却要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跑到贵州大山里来闹,并最终闹成了的一些地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民风的、民情的、民心的深层原因。

遵义会议会址在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1955年,在遵义会议会址建立了遵义会议纪念馆。1964年,毛泽东亲笔为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苍劲有力、雄宏大气的大字。会址是通体用灰砖砌成的两层小楼,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原是贵州军阀、黔军第二十五师师长柏辉章私人官邸。红军占领遵义后,成了红军总部所在地。楼房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一楼有走廊,楼层四面有廊柱,面阔25.75米,进深16.95米,高12米,占地面积约528平方米。当年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楼房主客厅二楼上举行。室内按当年会议室原貌进行布置,正中放着一张深红色长方形大木桌,桌子四周摆着一圈藤椅,桌下还放着一个八角形炭火盆。天花板正中,悬挂着一盏圆形瓷罩“洋油”灯。东壁挂着一架木框镜面自鸣钟,还有两个壁柜;两壁是一排明亮的玻璃窗。整个室内布置简朴中透露着隆重,简约中包含着威严,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遵义会议是一次挽救革命、挽救红军、挽救党的会议。它是结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将革命推向新生的会议,也是保证红军著名的25000里长征胜利的序曲。没有遵义会议,党和红军很可能就会很快葬送,中国革命很可能就会很快夭折,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

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1935年1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到达遵义。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中央红军在第5次反围剿中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最高军事指挥权,并组成了由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三人构成的中央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重要会议。它是我们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革命路线走向正确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不仅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与遵义会议会址仅一路之隔的地方还有一座两层小楼,独门独院,清洁雅静,隐没在周围房屋毗连的居民区中。其木门木窗,灰瓦白墙,是邓小平等一大批红军将领在遵义期间办公和居住过的地方。房屋虽经战火洗礼及岁月荡涤变得陈旧,但经重新修葺看上去依然牢靠坚固。楼上楼下各房间里,陈列着一批红军将领用过的极其简陋的办公桌、文件包、木架床、板凳、木箱等。屋外走廊墙壁上,还悬挂着邓小平在遵义的部分革命活动画面,有着极强真实性和现场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栉风沐雨、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令人赞叹。

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我们又驱车辗转来到红军烈士陵园。

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遵义市东北部凤凰山麓小龙山上,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前临湘江河,后靠苍翠葱郁的凤凰山,和当年红军与敌鏖战的红花岗、老鸭山遥遥相望。

走进陵园大门,沿两边绿树簇拥的两三百级石阶拾级而上,在陵园顶端平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顶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在金灿灿的秋阳照晒下熠熠闪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浮雕,内容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大圆环还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头像用紫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一个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红军威震四方。陵园里还有红军坟,红军卫生员给干儿子喂药的铜像,以及刻有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将士姓名的巨型石碑等。

站在绿树掩映、花草飘香的陵园里,看着石碑上用小楷写成的密密麻麻的一个个魂归九泉的红军将士名字。不由得令人思绪翩然,感慨万千。他们当中很多人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有的离家别子,有的告别父母,有的抛开妻女,终日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牺牲时竟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新中国建立后,仅凭与他们一起战斗过侥幸活下来的少数人回忆,才隐隐约约知道他们叫“张同志”、“王同志”、“刘同志”、“李同志”、“陈同志”、“赵同志”等,但具体叫什么名字谁也不记得,哪儿也无案可考。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是支撑民族大厦的脊梁。

因为行程紧促,两天后,我们要离开遵义。临行前,朋友“遵义通”笑容满面地对我们说,很遗憾,这次仅领你们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烈士陵园两处红色旅游景点,没来得及领你们去看遵义另一处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娄山关。

娄山关位于遵义城北60公里处,是川黔互通的要隘,地形险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史书上有“万峰插天,中通一线”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执掌领导中国革命大权后,红军二渡赤水,毛泽东在这里牛刀小试,指挥红军于1935年2月粉碎敌军3个团阻击,取得扭转红军颓势的娄山关大捷。毛泽东兴致勃勃登上娄山关顶,吹着猎猎野风,看着莽莽苍苍群山和霜冷月昏的雁空、落日渫血的残阳,诗情大发,即兴赋下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

立时,我的耳边仿佛恍恍惚惚响起毛泽东那湖南口音很重的吟咏此词的声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

作者简介

龚保彦,男,作家,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