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進遵義(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進遵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走進遵義》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進遵義

黔北城市遵義,路遙地遠,四面環山,是所有中國共產黨人情結很重的一個地方,也是中國革命改變航向的地方。其因遵義會議在此召開,也因毛澤東在此被推舉到領導中國革命的地位,成為永遠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重鎮。走進遵義,不僅是走進一座城市,也是走進中國共產黨艱難曲折的革命史……

去年八月中旬一天,時值金秋,瓜果成熟,我和妻從陝南漢水之濱乘坐火車,經萬源,過達州,逾重慶,跨桐梓,一路穿山越谷,行區走縣,搖晃顛簸十六七個小時,於第二天下午暮色蒼茫的黃昏時分走進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一出火車站,我就被眼前景象所驚呆。這哪裡是一個中共當年拿着梭鏢、長矛、大刀、土槍、土炮鬧革命、奪天下的荒僻蠻夷之地,分明是一座既有現代氣息、又有大都會風采的美麗城市。一棟棟直插雲天的高樓、一條條平坦寬闊的街道、一個個繁華熱鬧的超市、一座座各具特色的酒樓,還有街道上穿梭來往的大小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群……向我們盡顯着這裡的和諧、安寧、發展、繁榮,絲毫沒有革命時期的貧窮和寒傖。

來遵義若不去參觀最能代表遵義的遵義會議會址,就像外地人到了陝西沒去參觀最能代表陝西的秦兵馬俑,等於你沒來遵義,也等於你沒來陝西。

出於這樣一種心情,抵達遵義第二天,一個風和日麗,天高氣爽的日子,我和妻等一行八九人,在一個思維敏捷、口齒伶俐、權充導遊的朋友「遵義通」帶領下,驅車前去參觀了遵義會議會址,還參觀了遵義紅軍山烈士陵園。

「遵義通」果然是遵義通,名實相符,一下汽車,就呱啦呱啦如數家珍地給我們介紹起遵義會議前塵後事,歷史掌故。中間還穿插了遵義民風民俗,遵義人生活習慣、性格好惡等。不但讓我們知曉了遵義會議召開的具體情況,還讓我們了解了毛澤東這個湖南韶山沖的山裡伢仔鬧革命為什麼不在湖南鬧,卻要千里迢迢翻山越嶺跑到貴州大山里來鬧,並最終鬧成了的一些地理的、社會的、文化的、民風的、民情的、民心的深層原因。

遵義會議會址在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1955年,在遵義會議會址建立了遵義會議紀念館。1964年,毛澤東親筆為紀念館題寫了「遵義會議會址」六個蒼勁有力、雄宏大氣的大字。會址是通體用灰磚砌成的兩層小樓,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原是貴州軍閥、黔軍第二十五師師長柏輝章私人官邸。紅軍占領遵義後,成了紅軍總部所在地。樓房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一樓有走廊,樓層四面有廊柱,面闊25.75米,進深16.95米,高12米,占地面積約528平方米。當年政治局擴大會議就在樓房主客廳二樓上舉行。室內按當年會議室原貌進行布置,正中放着一張深紅色長方形大木桌,桌子四周擺着一圈藤椅,桌下還放着一個八角形炭火盆。天花板正中,懸掛着一盞圓形瓷罩「洋油」燈。東壁掛着一架木框鏡面自鳴鐘,還有兩個壁櫃;兩壁是一排明亮的玻璃窗。整個室內布置簡樸中透露着隆重,簡約中包含着威嚴,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

遵義會議是一次挽救革命、挽救紅軍、挽救黨的會議。它是結束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將革命推向新生的會議,也是保證紅軍著名的25000里長征勝利的序曲。沒有遵義會議,黨和紅軍很可能就會很快葬送,中國革命很可能就會很快夭折,當然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新中國。

第5次反圍剿失敗後,1935年1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到達遵義。1月15日至17日,黨中央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中央紅軍在第5次反圍剿中左傾機會主義的軍事路線,重新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路線。會議推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最高軍事指揮權,並組成了由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三人構成的中央軍事指揮小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重要會議。它是我們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也是革命路線走向正確的開始,在中國革命史上不僅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

與遵義會議會址僅一路之隔的地方還有一座兩層小樓,獨門獨院,清潔雅靜,隱沒在周圍房屋毗連的居民區中。其木門木窗,灰瓦白牆,是鄧小平等一大批紅軍將領在遵義期間辦公和居住過的地方。房屋雖經戰火洗禮及歲月蕩滌變得陳舊,但經重新修葺看上去依然牢靠堅固。樓上樓下各房間裡,陳列着一批紅軍將領用過的極其簡陋的辦公桌、文件包、木架床、板凳、木箱等。屋外走廊牆壁上,還懸掛着鄧小平在遵義的部分革命活動畫面,有着極強真實性和現場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櫛風沐雨、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不怕犧牲英勇奮鬥的精神令人讚嘆。

參觀完遵義會議會址,我們又驅車輾轉來到紅軍烈士陵園。

紅軍烈士陵園坐落在遵義市東北部鳳凰山麓小龍山上,整個陵園坐北朝南,前臨湘江河,後靠蒼翠蔥鬱的鳳凰山,和當年紅軍與敵鏖戰的紅花崗、老鴨山遙遙相望。

走進陵園大門,沿兩邊綠樹簇擁的兩三百級石階拾級而上,在陵園頂端平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氣勢雄偉磅礴、造型設計新穎的紅軍烈士紀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鄧小平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陰刻貼金。整個碑高30米,下寬6米見方,頂寬2米見方。碑的頂端,是5米高的鐮刀錘子標誌,在金燦燦的秋陽照曬下熠熠閃光。碑的外圍是一個直徑20米,高2.7米,離地面2米的大圓環。圓環外壁鑲嵌着28顆閃光的星,象徵着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艱苦卓絕奮鬥,取得了全國政權。圓環內壁是4組漢白玉浮雕,內容是「強渡烏江」、「遵義人民迎紅軍」、「婁山關大捷」、「四渡赤水」。大圓環還由4個5米高的紅軍頭像托着,頭像用紫色花崗石雕鑿而成,東南側為老紅軍形象,西南側是一個青年紅軍形象,東北側是赤衛隊員形象,西北側是女紅軍形象,寓意紅軍威震四方。陵園裡還有紅軍墳,紅軍衛生員給乾兒子餵藥的銅像,以及刻有遵義戰役中犧牲的紅軍將士姓名的巨型石碑等。

站在綠樹掩映、花草飄香的陵園里,看着石碑上用小楷寫成的密密麻麻的一個個魂歸九泉的紅軍將士名字。不由得令人思緒翩然,感慨萬千。他們當中很多人為了中國革命、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有的離家別子,有的告別父母,有的拋開妻女,終日在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犧牲時竟連個名字都沒留下,新中國建立後,僅憑與他們一起戰鬥過僥倖活下來的少數人回憶,才隱隱約約知道他們叫「張同志」、「王同志」、「劉同志」、「李同志」、「陳同志」、「趙同志」等,但具體叫什麼名字誰也不記得,哪兒也無案可考。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是支撐民族大廈的脊樑。

因為行程緊促,兩天後,我們要離開遵義。臨行前,朋友「遵義通」笑容滿面地對我們說,很遺憾,這次僅領你們參觀了遵義會議會址和紅軍烈士陵園兩處紅色旅遊景點,沒來得及領你們去看遵義另一處著名紅色旅遊景點婁山關。

婁山關位於遵義城北60公里處,是川黔互通的要隘,地形險峻,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史書上有「萬峰插天,中通一線」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遵義會議確定毛澤東執掌領導中國革命大權後,紅軍二渡赤水,毛澤東在這裡牛刀小試,指揮紅軍於1935年2月粉碎敵軍3個團阻擊,取得扭轉紅軍頹勢的婁山關大捷。毛澤東興致勃勃登上婁山關頂,吹着獵獵野風,看着莽莽蒼蒼群山和霜冷月昏的雁空、落日渫血的殘陽,詩情大發,即興賦下慷慨悲烈、雄沉壯闊的《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

立時,我的耳邊仿佛恍恍惚惚響起毛澤東那湖南口音很重的吟詠此詞的聲音: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