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赵元益(1840年~1902年)字静涵,江苏新阳(今属昆山)人。光绪举人,精医术,名噪一时。是著名藏书家、翻译家。
生平经历
元益8岁丧父,依母亲去无锡舅家,从师读书,皆赖母教。少年发愤学医,笃信张仲景医道,为人治病有奇效。光绪八年(1882),慈禧久病,征求海内名医,赵元益奉诏北上,抵天津,有司谕太后病愈,天津医界挽畄元益在医局挂牌,元益坚辞,仍回上海译馆。
发愤研究医术
光绪年新阳县附贡生,20岁补博士弟子员,因其母亲被庸医误诊而卒,遂发愤研究医术,遂通晓中医。受表哥华蘅芳影响,兼习算学,又精于格致之学。清同治八年(1869年)应邀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长达30年,先后译介西书25种,时人赞誉其"译学尤精,语通华夷",是近代最早译介西医书籍的中国人。
出使英、法、比、意4国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为上海格致书院学生,参加课艺季考获优奖。光绪十四年(1888年)与侄子赵诒谷跟他同时中了举,所以正仪有赵家“一门三举人,叔侄同榜”的佳话。赵元益中举后没有走仕途,却选择了科技兴国之路,回译馆潜心于翻译和医学。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曾作为医官,随从出使英、法、比、意4国使馆工作,归国后重返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光绪二十三年与董康等人创立上海“译书公会”,同年与吴仲韬创立“医学善会”。 光绪二十年(1894),译馆西士卫理就任驻京美使馆翻译,函邀元益赴京共事,是年冬,患腹疾,医治无效,殁于北京前孙公园锡金会馆,享年63岁。[1]
上海著名藏书家
喜好藏书,以馆俸所入,多以购买图书。早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常熟等地,他避居于上海,多见古书流散,如黄丕烈“士礼居”、汪士钟“艺云精舍”等家藏书,多宋刊元本,他不惜倾囊收罗,重金购藏,数年间藏书竟美富一时,成为近代上海著名藏书家之一。选藏书善本,辑为《高斋丛刊》。王韬逝世后,主持上海格致书院。宣统年间,和儿子赵诒琛于江南制造总局之西,建藏书楼七楹,名曰“峭帆楼”,刻《峭帆楼丛书》18种,《又满楼丛书》凡若干种。
藏书楼-名曰“峭帆楼”
元益还是一位著名藏书家。凡遇宋元旧刻佳本,不惜重金倾囊购回。数十年间,以馆俸收入积书数万卷,后其长子诒琛于宣统元年(1909)春在上海译馆附近龙华路畔筑“峭帆楼”(七楹)以藏庋。光绪年间,元益择罕见善本14种刻成《高斋丛刻》(现藏北京图书馆),还详细校订了凌嘉六的《温热类编》。此数万卷珍贵藏书后尽毁于民国2年(1913)攻打制造局的战火中,该楼与图书、板片尽成灰烬,甚为可惜。[2]
子女
元益子二,长子诒琛(号学南),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曾任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编纂主任;次子诒王寿(号颂南)清末太学生,1894-1897年曾留学法国,1902年出使意大利,历任驻意公使馆翻译、一等秘书、代理公使等职。
人物著作
编著《峭帆楼善本书目》1卷、《赵氏图书馆藏书目录》5卷、补遗1卷行世。
所译著作,侧重于西方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有《儒门医学》、《光学》、《西药大成》和”《法律医学》等,其中《西药大成》是当时最大的一部西药译著,《法律医学》是我国第一部翻译西方法医的著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