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岭高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岭高跷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赵岭高跷

地理标志;孟津县白鹤镇

别称;洛阳赵氏高跷

赵岭高跷(洛阳赵氏高跷)是传承于孟津县白鹤镇赵岭村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当地有“自古竹马看赵岭”之说。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398年(一说1396年),已有600余年,它以高跷、竹马等为基本表演形式,随锣、鼓、镲、铙击打产生的韵律节奏进行表演,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是豫西地方传统表演艺术的代表,现多为春节、元宵节、工程奠基仪式、开业庆典等助兴而表演。[1]

简介

赵岭高跷

当地有“自古竹马看赵岭”之说。是自成一体的豫西高跷中的一朵奇葩。现多为春节元宵节工程奠基仪式开业庆典等助兴而表演。孟津县白鹤镇“赵岭高跷”已作为传统舞蹈入选《洛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溯源

作为一种地方民间艺术,赵氏高跷可追溯到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一说1398年),当地赵氏始祖赵銮山西洪洞迁来并将高跷艺术传承发展壮大,已有600余年。

孟津县白鹤镇赵岭村南靠邙岭,北依黄河,村史有600多年,90%的村民都属赵氏家族。该村的赵氏高跷距今已传承25世。

表演形式与特色

(1)赵氏高跷一般由一百五十人至三百人组成规模大型演出队,有高跷骑竹马、高跷上抬、高跷和尚、刘翠,有十二面盘鼓、30面锣、10付镲、10付铙,服装、道具为古式式样。

(2)赵氏高跷高度不等,以高跷竹马、高跷台抬为艺术形式,伴着盘鼓、锣、镲、铙击打产生的韵律节奏,来演绎历史故事。其表演形式钢柔并济,妙趣横生。高跷踩法是以传统踩骑为基础,全场以总令旗摇摆,四匹竹马随迎马鼓声上场,一字排列,随着催马鼓的响起,四匹竹马便开始随节奏表演。表演内容有艺术杂技性质,并穿插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3)赵氏高跷从制作到表演皆以始祖传统为宗旨,竹马和尚头高跷抬桌雕刻道具设计等技能巧妙,程序、步骤、艺术深化,表演鼓乐配合,这一完整道具铜器配备,体现了历史传统及传承人的无量心血。

(4)赵氏高跷踩法、耍法、路数比较复杂,局部鼓文、铜器韵律配合,跳法有步骤,如:引马谱文为上场,摧马谱文为马摆头,摇仰架势,正常谱进入,脑撞、围窝、旋蹬、洛谱为入场,和尚刘翠走双交谱文,高抬桌行走开场谱和双交一回谱文,整体节目表演内含艺术杂技性质,穿插历史情节,引人入胜,闻视舒畅。

经典剧目

四马出征取西川》《寿星献桃》《王三妮降香》、独跷独腿《独领红缨斗金猴》、高跷《月明和尚度刘翠》,高跷四抬八护、9米高《佛昌阁还愿》等。

社会影响

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赵氏高跷的经典剧目《四马出征取西川》、《张三追妻》、《寿星献桃》等深受群众喜爱。尤其是高跷踩竹马动作惊险,马跳逼真,刚柔并济,妙趣横生。1940年,赵氏高跷演出团在参加古津百姓为九眼泉还水活动时,曾有高跷黑马过清河的惊人一幕,赢得千人掌声不息;1942年参加古津一带的娘娘庙大会时,黑、青、红、黄四马高跷过舞楼,着陆如常,观众震惊,竖拇指称赞。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赵氏高跷还曾在山西陕西贵州江苏等地演出,繁荣了城镇文化生活。

赵氏高跷还连年参加孟津县一年一度的元宵灯节踩街活动。那高超的踩跷技艺、生动的人物形象、浩浩荡荡的队伍,震撼人心,高跷表演成为元宵节的一道艺术大餐。

紧跟市场传承发展

由于不少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高跷演出人员渐少,再加上演出经费不到位,赵氏高跷的演出规模逐渐缩小。为了让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这两年高跷队以市场为导向,组织40人左右的小型高跷队赴各地演出,村干部还主动出击,联系演出事宜。同时,为了使高跷艺术后继有人,村里组织人员把鼓、铙、镲的韵律配合谱成曲印成册,分发给村民,鼓励村民演练。赵岭高跷的发展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去 年,县文化局投入上万元资金,为赵岭村添置了鼓、铙、镲、竹马、服装等演出用品。此外洛阳市还将建立高跷艺人档案,对高跷艺术进行研究;将表演内容制成影像资料发行;每年组织高跷表演,广泛宣传高跷艺术,将赵氏高跷作为一个文化品牌进行保护,将其发扬光大。

相关视频

直击湖北非遗最牛高跷:集杂技、戏剧、民歌于一体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