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馬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路易·馬勒 (著名電影導演) | |
---|---|
出生 |
1932年10月30日 蒂姆里 |
國籍 | 法國 |
別名 | Louis·Malle |
職業 | 導演、編劇、製作人 |
知名於 |
第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兩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兩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兩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第1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 第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獎 兩屆意大利電影大衛獎最佳外國導演獎 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 |
知名作品 |
《再見,孩子們》 《拉孔布·呂西安》 《大西洋城》 《沉默的世界》 《戀人們》 《鬼火》 |
路易·馬勒(Louis·Malle),1932年10月30日出生於法國蒂姆里,法國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畢業於法國國立電影學院。
1956年,與雅克·伊夫斯·科斯托聯合指導的紀錄片《沉默的世界》獲得第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1958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通往絞刑架的電梯》 ;同年,憑藉執導劇情片《戀人們》獲得第2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1963年,編導劇情片《鬼火》獲得第2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1971年,編導劇情片《心臟雜音》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 。1974年,執導劇情片《拉孔布·呂西安》獲得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第2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
1980年,憑藉犯罪片《大西洋城》獲得第3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1984年,憑藉驚悚片《兩光大笨賊》獲得第3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1987年,編導劇情片《再見,孩子們》獲得第4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 。1993年,擔任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
1995年11月23日,路易·馬勒因淋巴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去世,享年63歲 。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劇名 | 上映時間 | 扮演角色 | 導演 |
---|---|---|---|
波西米亞生活 | 1992 | 阿基·考里斯馬基 | 馬蒂·佩龍帕, 安德烈·維爾姆斯 |
海盜的未婚妻 | 1969 | 奈麗·卡普蘭 | 雅克·馬蘭, 克萊爾·莫里耶 |
印度魅影 | 1969 | 路易·馬勒 | ---- |
加爾各答 | 1969 | 路易·馬勒 | ---- |
巴黎大盜 | 1967 | 路易·馬勒 | 讓-保羅·貝爾蒙多, 瑪麗·杜布瓦, 弗蘭西絲·法比安 |
野貓痴情 | 1962 | 路易·馬勒 | 碧姬·芭鐸,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94 | 《萬尼亞在42街口》 | 電影 |
1992 | 《烈火情人》 | 電影 |
1990 | 《五月傻瓜》 | 電影 |
1987 | 《再見,孩子們 | 電影 |
1985 | 《阿拉莫灣》 | 電影 |
1985 | 《上帝的國度》 | 紀錄片 |
1984 | 《兩光大笨賊》 | 電影 |
1983 | 《與安德烈晚餐》 | 電影 |
1980 | 《大西洋城》 | 電影 |
1978 | 《艷娃傳》 | 電影 |
1976 | 《特寫》 | 紀錄片 |
1975 | 《黑月亮》 | 電影 |
1974 | 《拉孔布·呂西安》 | 電影 |
1974 | 《人性,太人性》 | 電影 |
1974 | 《協和廣場》 | 電影 |
1971 | 《心臟雜音》 | 電影 |
1969 | 《印度印象》 | 紀錄片 |
1968 | 《勾魂懾魄》 | 電影 |
1968 | 《加爾各達》 | 紀錄片 |
1967 | 《巴黎大盜》 | 電影 |
1965 | 《瑪麗婭萬歲》 | 電影 |
1963 | 《鬼火》 | 電影 |
1962 | 《野貓痴情》 | 電影 |
1962 | 《環法萬歲》 | 紀錄片 |
1960 | 《扎齊在地鐵》 | 電影 |
1958 | 《戀人們》 | 電影 |
1958 | 《通往絞刑架的電梯》 | 電影 |
1956 | 《沉默的世界》 | 電影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90 | 《五月傻瓜》[1] | 電影 |
1987 | 《再見,孩子們》 | 電影 |
1978 | 《艷娃傳》 | 電影 |
1975 | 《黑月亮》 | 電影 |
1974 | 《拉孔布·呂西安》 | 電影 |
1971 | 《心臟雜音》 | 電影 |
1968 | 《勾魂懾魄》 | 電影 |
1967 | 《巴黎大盜》 | 電影 |
1965 | 《瑪麗婭萬歲》 | 電影 |
1963 | 《鬼火》 | 電影 |
1962 | 《野貓痴情》 | 電影 |
1960 | 《扎齊在地鐵》 | 電影 |
1958 | 《戀人們》 | 電影 |
1958 | 《通往絞刑架的電梯》 | 電影 |
1956 | 《沉默的世界》 | 電影 |
製作影片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92 | 《烈火情人》 | 電影 |
1990 | 《五月傻瓜》 | 示例 |
1987 | 《再見,孩子們》 | 電影 |
1985 | 《阿拉莫灣》 | 電影 |
1978 | 《艷娃傳》 | 電影 |
1975 | 《黑月亮》 | 電影 |
1974 | 《拉孔布·呂西安》 | 電影 |
1960 | 《扎齊在地鐵》 | 電影 |
人物評價
路易·馬勒是法國最具有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之一,一個對時代變化時刻保持敏感的電影藝術家。他執導的各具風格的影片將近40部,每部作品都反映了新時代的社會觀念、社會思想以及不同階級地位的轉變,它們作為新時代的預言都給人以不同的啟迪和感受,在電影史上閃爍着獨特的光彩。他的鏡頭始終以女性形象為對象,飽含感情地表現着女性的情緒變化和內在思想轉變,路易·馬勒以女性形象為視角挖掘女性內心,展露女性感情變化的電影理念對於當今時代中國 "大男子主義"的視野下女性電影的生存發展和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電影評介》評)
路易·馬勒被稱為影壇新浪潮的開山人物。他高產優質地拍攝了多種風格和主題的影片,成為法國電影的中堅力量。他不僅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式,也是少數在美國還能保持自我風格的"國際導演"。路易·馬勒的影像則不斷地向約定俗成的社會戒規乃至文化禁忌發起挑戰,彰顯了他那一以貫之的叛逆精神和無畏勇氣。在他那影像探索的道路上,向來不甘於成為形式的奴隸、風格的走卒乃至語言的囚徒。創新求變、離經叛道,將攝影機對準人類靈魂的每個角落,是他矢志不渝的藝術主張和文化訴求,因而表現出超乎常人的道德勇氣和力量 。(人民網評)
路易·馬勒不僅是當代電影史上的重要導演,他擺脫了好萊塢商業控制,繼續自己電影作者的創作方式,殊為難能可貴。他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導火線",為"新浪潮"的年輕導演們開拍處女作、開創新風格奠定了一定的商業經驗和經濟基礎。馬勒早期的幾部劇情電影,不論是商業上的成功,還是題材形式上的突破,都能讓他當之無愧的躋身於"新浪潮"奠基人的行列。在路易·馬勒的電影中,他繼承了法國文化中素有徹底貫徹人本主義的傳統同時所做出的努力嘗試,這也使得他被許多電影研究者們稱為"難以歸類的人道主義者" 。(《電影評介》評)
路易·馬勒雖然與正宗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代表風格有着不大不小的差別,但他出道很早,可以稱之為"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人物" 。(網易評)路易·馬勒的作品的多樣性使人們在稱這位電影家為作者時猶豫不決。路易·馬勒被人們稱為"心理分析專家",而這個專家享有大資產者之子的名聲是毫不足怪的,他總是高傲地與時尚及現存規則保持距離,在揭示自身隱秘方面表現出明顯地遲疑,他執著地忠實於他對藝術的獨特見解 。(《電影藝術》評)
路易·馬勒的電影創作生涯中游移於紀錄片和劇情片之間的旨趣和他總體創作上紀錄與劇情的合一,是基於他對影片題材的判定。在馬勒看來,劇情片所呈現的是"過去"的時態,而紀錄片則更側重於對"現在"時態的表述。路易·馬勒常常因為風格和特點的多元性,很難被囊括到某一類型或者流派之中,又堅稱自己不拍政治性題材的作品,往往被影評家們稱為難以歸類。無論是馬勒在"新浪潮"時期的開山之作,還是他在"直接電影 "風潮下的經典之作,在他的整個創作中,他時常會受到當時的電影觀念的影響,然後又追隨着自己的觀點和獨特的方式游離之外。但是路易·馬勒的創作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是與世界電影文化觀念合流的 。(《電影文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