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庾岭登文献祠十八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过大庾岭登文献祠十八韵》是一首古诗,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
古诗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1]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可以看到一行行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字,打开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眼前呈现出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古诗词。
“ |
策马度庾岭,复登文献祠。 祠宇枕石壁,山水争献奇。 鸣禽当丝竹,古柏罗阶墀。 路人拜遗像,几百年于兹。 唐陵十有八,翁仲委蒺藜。 何如此祠久,天地与等期。 我特肃敬心,再拜瞻公仪。 忆公抱忠梗,身佩唐安危。 齐名宋广平,远过姚元之。 千秋上金鉴,十度抗直词。 风度动人主,先几识胡儿。 功垂开元日,人望贞观时。 一曝十寒至,杨李相因依。 酿作天宝祸,渔阳来鼓鼙。 君王走蜀道,公言方见思。 嗟哉邪间正,自古皆如斯。 拜罢出庙门,去去从此辞。 马上重回首,岭树寒风悲。 |
” |
— [明代]江源 |
基本含义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如今诗歌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旧体诗词,白话诗更多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需要,诗词在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因此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2]"。
参考文献
- ↑ 十首《诗经》名篇,惊艳了三千年的时光 ,搜狐,2023-07-12
- ↑ 读 诗,搜狐,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