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这一切都在延生观发生……(柏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这一切都在延生观发生……
图片来自创意悠悠花园

《这一切都在延生观发生……》中国当代作家柏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这一切都在延生观发生……

——李白与玉真公主探微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浪迹天涯里度过的,大江南北、黄河内外的名山胜水大都留下了他寻幽探访的足迹,创作出不少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诗歌——可以说,李白的诗歌早已经化作汉语世界的文化基因。不过,有两处是李白一生中难以割舍、魂牵梦绕的地方:一是楼观台附近的延生观,一是安徽文化名城宣城郊外的敬亭山——在延生观,李白初识玉真公主,而在敬亭山,则是他与玉真公主魂魄相依的最后终结之地……

李白这个从小生长在边远地域侵染着胡人文化色彩的我国古典文学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胸怀远大政治抱负,具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一向不大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琐事,也不大顾及夫妻之情的高蹈之士,却一生一世从心灵深处迷恋着一位流淌着大唐帝国统治者高贵血脉而又冰清玉洁远离尘嚣的方外的女性——这就是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字持盈,据《新唐书·列传第八》里简单的记载,她是唐睿宗李旦的第十个女儿,唐明皇李隆基胞妹。不过,她的童年没有欢乐也没有幸福,而是在阴谋和血腥的骨肉相残中度过的。她的生母窦氏被执掌皇权的祖母武则天活活害死,孤零零的持盈,只好和姐姐金仙公主,依附姑母太平公主。虽然,姑母太平公主视她俩如同自出,从不缺少华丽的衣饰和金碧辉煌的宫苑,可是,唯独缺少了温暖无比的母爱和[[[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而这些又是形成健全人格和人生观至为主要的因素——于是,玉真公主和姐姐一样,早早就循迹入道,似乎在这玄妙而美丽的虚幻世界里才能得到心灵的安慰。

豆冠年华的玉真公主成为持盈法师,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她的父亲唐睿宗几次劝诫难以挽回她一心为女冠的决心,于是,在风景优美的秦岭北麓老子曾经闭户专心写作《道德经》的地方,为她修建了道观,以便让她为含冤死去的母亲祈福……

也就是在延生观——玉真公主修道的场所,她和名震天下的诗人且风流倜傥李白相遇了,这一相遇不要紧,便紧紧地在心底里系牢了一生的牵挂和爱怜。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探究李白的心理情感,也许是受了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症候式分析”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把所读的文章本身遮掩的东西揭示出来,进而分析作家最隐秘的心灵世界,来探究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情绪——依据这一文学批评观点,来仔细察看李白与玉真公主之间隐藏了几乎一千多年的秘密“情结”——而这个“情结”影响了李白此后的人生走向。

美国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在《浪漫爱情的心理》里比较精确地分析了爱情对人的情感、情绪和行为方式以及生活价值的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不能实现的爱恋“存在于他们心中和他们所占据的私人世界里,他们彼此分享,但不会和部落或社会分享”——是的,李白与玉真公主之间长达整个后半生的“存在于他们心中和他们所占据的私人世界里”的这种强烈而持久的爱恋,由于社会、文化和生活的种种扼制,只能“他们彼此分享”,而不能让“社会分享”,也就是说,即使他们之间的爱恋无论多么强烈而持久,却只能掩藏在各自的心灵最底层,不得显露出一星半点,要不,则会给他们带来不可言喻的人身压迫和精神打击——但是,尽管李白和玉真公主极力“遮盖”他们的情感,却还是留下了迹象明显的灰蛇草线……

在延生观,李白见过玉真公主以后,完全被玉真公主那高贵优雅的气质征服了,他们的精神在相见的一瞬间得到了彻底的共鸣。爱情就这样到来了。也许,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和非凡的天才,只有在玉真公主面前得到了理解、肯定和支持,他对玉真公主产生了一生都没有衰竭的依恋之情,确切地说,应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磁场的互相吸引,一种引以为同道的情感的呼应——前边说过,玉真公主少小入冠,沉浸于道教文化,精神面貌自然不同于寻常尤物,而李白本来就曾随葛洪习道,这就为他们的爱恋奠定了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于是,延生观便做了“长生殿”,或许,在月明星稀的夏日夜晚,当你步入延生观里,仔细谛听,那幽林深处的阵阵松涛里会传来他们——李白与玉真公主的窃窃私语……

当然,这窃窃私语不同于常人的是带了绝妙的韵律,你听: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是李白第一次在延生观拜玉真公主时所作的《玉真仙人辞》,词中除了颂扬玉真公主学道已经进入境界之外,还隐约吐露出了一点什么呢——不妨借鉴当代美国耶鲁学派—后结构主义大师级人物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再听: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是古乐府诗题,多写男女相思之情。而李白在这首诗里,果真是借男女之情,抒君门九重之感么?并不完全是这样。其实,李白是在倾诉他对玉真公主的苦苦思恋。他知道,玉真公主不可能真的和他生活在一起,不会下嫁给一个只会写诗的人,可是,高贵的身份阻挡不了炽热的爱情,这种爱情在李白身上来的更猛烈些更持久些。玉真公主也只好把这份爱情隐藏在心中。李白对玉真公主的爱情持续了整整的一生,玉真公主也把他们之间的这种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珍蔵了一生。

不能否认的是,李白当年拜见玉真公主是有其政治意图的。出身皇家的玉真公主,虽说她远离政界不闻人间烟火,但是,她的话对她的亲哥哥李隆基来说,是很有作用的。据说,王维就是凭借了玉真公主的举荐,才在仕途上一路顺风,养尊处优。李白拜见玉真公主,原是想请玉真公主向当局绍介自己,借以登据“路要津”,可是,李白见过玉真公主以后,完全被玉真公主那高贵优雅的气质征服了,他们的精神在相见的一瞬间得到了彻底的共鸣。爱情就这样到来了。也许,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和非凡的天才,只有在玉真公主面前得到了理解、肯定和支持,他对玉真公主产生了一生都没有衰竭的依恋之情。

玉真公主真诚的向她的哥哥李隆基举荐了李白,帮助她心目中的爱人踏上通往权力中心的道路。李隆基听从了妹妹的建议,不久,宣李白入京,封他为翰林学士,并曾有“御手调羹,龙巾拭吐”荣耀。文人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即使有盖世的文学才华,并不等于就有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天才往往在另外的方面就是弱智。李白不幸属于这种类型。他一是太狂妄,二是好喝酒。整天醉得昏天黑地,竟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隆基要的是善于管理朝政的干臣,不要经常耍酒疯的“仙人”。原谅一次可以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李白和同僚间的关系也十分差,他看别人不顺眼,别人看他更不顺眼,另外又得罪了朝廷中枢的一干官僚。于是,唐玄宗只好将他“赐金放还”,让他还是尽情去写诗好了。

玉真公主对李白的政治才能估计不足,并不同意李白被赶出皇宫。爱情,特别是隐秘在内心的不能公开于世的爱情,是人世间产生偏见的根源之一。于是玉真公主赌气向哥哥李隆基找借口,要求离开长安修行,《新唐书》载:天宝三载,上言曰:“先帝许妾舍家,今仍叨主第,食租赋,诚愿去公主号,罢邑司,归之王府。”玄宗不许。又言:“妾,高宗之孙,睿宗之女,陛下之女弟,于天下不为贱,何必名系主号、资汤沐,然后为贵?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帝知至意,乃许之。——这样,玉真公主来到宣州的敬亭山,一半是为了那隐秘而幸福的爱情,一半是为了抗议哥哥恩宠杨氏兄妹把持朝政,还有一半是为了兄妹间的赌气。

天宝二载(753年),时年53岁的李白经历了仕途上的失败,而且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心灰意冷一腔幽怨。玉真公主没有嫌弃他,反而给了李白无限的关怀体贴和热情的鼓励,李白不由自主地向玉真公主当面再次表达了内心的爱恋: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是啊,对玉真公主的知遇之恩李白当然是牢记在心,同时,心里时刻也不忘玉真公主对他一往情深的真情。,虽然说,李白前后娶过三次夫人,可是,没有见过他在诗文中忆内——给三位夫人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当他力图再次实现政治抱负的一切努力失败以后,怀着极其沮丧的心情回到玉真公主的身边,面对着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妪玉真公主的时候,他仍然激荡着不可遏制的情感,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惟一能看重他给了极大帮助的人,就是他终生爱恋的玉真公主呵!或者他们之间有过这样的对话:

“你还爱着我么?”

“爱,爱着!”

“可是,我老了,老了……”

“不,不!你没有老,你还是我心中那高贵而美丽的仙人!”

“是吗?呵呵!”

“是,是的!”

于是,在敬亭山那林木深处的辉煌的道观前,明月洒下银色的光辉,看着玉真公主慢慢离去的蹒跚的身影,李白写下了这著名的诗篇《独坐敬亭山》。这是一段不能公开的恋情,这是一段千古不能索解的情感纠结。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内在的情愫,还以为李白真对着这座山抒发什么政治怀抱,只是后人的一得之见而已。在此后的岁月里,李白七上敬亭山,目的在于和玉真公主约会。李白还有诗,道:“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这其中的相思之情,不可谓不深。太白和玉真公主的情缘,可谓不浅。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时年七十多岁,葬于敬亭山;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县。他们的灵魂从此不再寂寞了不再期盼着相见了不再被世俗的枷锁阻止了爱的脚步了,他们永远幸福的在一起了,敬亭山是他们美丽的家园。

岁月流逝,真情永驻——李白不幸也幸,不幸的是没有一定的时空和舞台来展示自己大鹏冲天而起一般的政治抱负,沦落底层,徘徊不前,甚至沧然为“囚”,流放边鄙;而幸但是,寻觅得到了一位绝代佳人“红粉知己”的支持和心灵安慰,这种隐秘而经久弥新和超越了时空的爱恋,成为他们彼此的精神支撑——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延生观发生……[1]

作者简介

柏峰,男,陕西蒲城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