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进教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进教围一般泛指华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世界各地也有一些以此为名的地方,例如:澳门以前有“进教围”之称的望德堂坊、香港湾仔的进教围、上海徐家汇的进教围、广州育仁坊的进教围等。

天主教

天主教[1]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称公教,自明朝时就沿用的名称“天主教”,已成为正式的中文代名词。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2]罗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全世界人数有11.3亿,占世界总人口17%,因此“公教会”(天主教会)一词往往指的是“与罗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会”,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

澳门地区

望德堂坊(葡萄牙文:Bairro de São Lázaro),俗称疯堂区,过去称进教围,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望德堂区西南,为大炮台山镜湖马路、水坑尾、荷兰园大马路与西坟马路所包围。往昔这里是华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也是中国内地教徒为避清政府追捕的避难所之一。坊内以前有一痳疯病院,故有疯堂区之称,后来渐多华人在此坊加入教会,故又有进教围称号,一时宗教色彩浓烈,至近代此况才消逝。

19世纪太平天国时期,有一批内地华人教徒逃到澳门,为防清兵捉拿,都衣穿西洋服饰和改用受洗圣名。1847年起时任澳门主教马他亦委派司铎专责处理华人的传教工作,渐渐地华人教徒就在这一带定居,搭木屋成坊;同时也开始有澳门华人在这里加入教会(此动作俗叫“进教”),故此地被称为“进教围”,而圣辣撒禄堂也一度被称“进教堂”。后几十年间整个区内的建设多由教徒完成,如有“自梳女之家”之称的婆仔屋、供教友聚脚的堂联中心、提供善终的清安医所等。及后区内人口渐增,在此受洗的教徒约有2000人,宗教组织诸如若瑟会及圣母圣月会等都在进教围内开展,坊内甚至把一些庆典如望德圣母瞻礼等视为坊内专有的“大节日”,尤于每年圣母月(5月),热闹场面不乏。

19世纪后期此区暴发严重的鼠疫,澳葡政府为了清理该区,清拆区内的木屋并重建成两层的平房住宅(但仍为教友主要斥资),并分筑街道,划为圣美基街、马忌士街、圣禄杞街、疯堂新街等,重建而成的住宅仍为教徒居住。1882年痳风院迁往小横琴岛,1886年将圣辣撒禄堂改建成今之望德圣母堂,原址也被拆卸重建。1895年清安医所也改组成医舍及设廉价门诊部,1933年围内又设有望德学校(今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一校)。1947年痳风院迁往路环圣母村。

1940年代,进教围的传教事业开始衰落,坊内的教友家庭也渐迁离,而由非教徒取而代之。1970年代坊内的两层平房部份被发展商收购,改建为现代的住宅大厦,自此“进教围”的称号也步入了历史长河。

香港地区

进教围(ST. FRANCIS YARD),是湾仔区内的一条行车街道,东端与圣佛兰士街交架。进教围的西端是架车人士的的掘头路,但是行人还可以通往日街、月街等地。 进教围的中段南方与光明街交架,通往星街。 进教围地处湾仔民居。

19世纪中叶,英国人不断涌入香港,但是由于水土不服,外加疾病等因素,很多人死亡。针对这种情况,香港罗马天主教会选定进教围一带作为坟场安葬天主教徒,因此有文献认为此处为香港第一座有记载的墓地。到了1845年,因人口渐增,坟墓逐步迁往跑马地,天主教会在坟场旧址兴建房屋,租给贫穷教友居住,大都是由澳门来港工作的葡籍人士。他们将此区命名为“进教围”,英文为 St. Francis Yard,可说是香港第一条“教友村”。

参考文献

  1. 天主教,中国政府网,2017-10-23
  2. 耶稣创立了罗马天主教会(圣而公教会),新浪博客,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