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俗唱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俗唱法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通俗唱法

外文名稱;Popular

別名;流行歌曲唱法(舊別稱)

始於;中國二十世紀30年代

高聲區;使用假聲

通俗唱法(原也稱流行唱法)始於中國二十世紀30年代得到廣泛的流傳。其特點是聲音自然,近似說話,中聲區使用真聲,高聲區一般使用假聲。很少使用共鳴,故音量較小。演唱時必須藉助電聲擴音器,演出形式以獨唱為主,常配以舞蹈動作、追求聲音自然甜美,感情細膩真實。[1]

==歷史淵源

1900年

"通俗唱法"也原本叫"流行歌曲唱法"(但由於隨着流行音樂及流行唱法的發展,現已與其產生較大差別,遂區別區分)。由於中外語言的特點各有不同,差異是存在的,但是也有不少共同之處。在西方直到1900年,古曲的"美聲"和"通俗的"的歌唱方法,並沒有根本上的區別,雖然演唱歌劇要比演唱輕歌劇和流行歌曲需要更為豐滿的聲音和更高的歌唱技巧。

1920年

到了1920年以後,這兩種不同的音樂演唱風格,由於流行歌曲的歌唱者開始用話筒而產生了分歧,因為它不在需要把聲音唱的很大的技巧,這啟發了白人歌者丟開節拍穩定的音調和拍子。這種朗誦或講讀的歌唱風格,採用口語的形式和句讀,對聲音的炫耀也不象古典聲樂歌唱者那麼強調,或那麼注意保持明確的旋律線,這時歌手的聲音都具有輕鬆、圓潤、親切的色澤。

20年代後

在中國,通俗唱法大約出現在20年代後期的上海,它真正為廣大民眾喜愛,並開始繁榮,則是1980年前後鄧麗君的歌聲進入大陸後。鄧麗君溫馨樸實的演唱風格,對大陸青年歌手的演唱實踐,或對歌曲的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至今還沒有一個人在藝術成就和影響上能超越過她。可以說"通俗唱法"在表演上突破了某些正宗音樂流派的傳統形式,使歌唱藝術大大放下架子,接近了那些"與音樂無緣"的沒有長出"音樂耳朵"的人們。這就是通俗唱法一經流傳就迅速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所喜愛的原因。

流行音樂起源於歐洲,後在美國發展壯大,逐漸形成了爵士、布魯斯、搖滾、節奏布魯斯、說唱、民謠、靈歌、舞曲等風格門類,又通過媒介直接把流行音樂推向整個世界,形成了龐大的流行音樂產業及流行音樂文化。隨着流行音樂的快速發展,一種新的演唱形式--流行唱法也應運而生。在我國,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廣泛流傳,習慣的把它稱作"通俗唱法",後為與國際接軌,改稱流行歌曲唱法,簡稱流行唱法。 由於它具有大眾化、生活化、創造性和多樣性等特點,同時簡單明了、直抒胸臆,旋律和節奏都非常鮮明,內容、題材多以愛情、親情、勵志為主題,以不同風格抒發當代人的自我感受和心理體驗。如今,流行唱法已經與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傳統唱法一樣,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立的發聲體系,比如平衡唱法流行聲樂教法等。

基本特徵

唱法特點

通俗唱法聲音的主要特點是完全用真聲唱,接近生活語言,輕柔自然。強調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時有意藉助電聲的音響製造氣氛,所以很注意話筒的使用方法和電聲效果。

通俗唱法以青年為中心,可以說是:寫青年,唱青年。青年唱,青年聽。

古已有之的那種通俗唱法,並非我們現代所指的典型意義的通俗唱法。現代通俗唱法,有兩個重要的特性,一是它風格樣式國標化;二是它與現代高科技電子技術結合。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政治經濟上的改革開放,文化上的禁錮被解除,國門大開,首先是港台通俗音樂一擁而進,形成熱潮。這決不僅僅是因為年輕人在經濟上的獨立,而是由於流行音樂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們是如何生活的意願。

同時,一大批通俗歌手不斷湧現,並風格各異,五彩繽紛。通俗歌曲從此也受到了國家和人民以及音樂界的極大關注和重視。

語言特徵

通俗歌曲中的語言,以質樸為本。它與社會生活聯繫緊密,許多歌曲直接反映社會生活中不同層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話、直抒情懷的方式出現,一般不過多地修飾雕琢。隨着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語化的歌詞的出現,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藝術也增添了新的樣式。但是,絕大部分歌詞仍具有一定的規範性、文學性。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中國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話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這包括大陸創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話演唱的粵語原創歌曲。演唱大陸創作的歌曲時,語音大多比較規範,講究"出字、歸韻、收聲"的咬字吐字過程,字字清晰、質樸無華。粵語歌曲的演唱,則應有濃烈的南國風格,但語言不通亦難為內地觀眾所接受,於是有人將粵語譯成普通話演唱,但由於語言表達習慣不同,字音規律差別甚大,因而仍然難於達到粵語演唱的效果。

可見,語言之於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歸韻收聲準確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徵。也有一些曾經學習過美聲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習慣把字頭(聲母)重咬,而過多注意追求聲音的效果,因而在轉唱通俗歌曲時,便覺風格不濃、韻味不足,乃至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歌詞特點

通俗歌曲的歌詞,一般都比較生活化、口語化,即使是帶有詩情畫意,意蘊較深的歌曲,也都從歌曲的總體氛圍上來刻畫、追求,而歌詞本身也多儘量做到口語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詞的語言性。許多優秀的通俗歌曲表達意境與氛圍十分濃郁,然其歌詞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如《彎彎的月亮》歌詞:"遙遠的夜空,有一個彎彎的月亮,彎彎的月亮下面,是那彎彎的小橋。小橋的旁邊有一條彎彎的小船,彎彎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嬌……";又如《濤聲依舊》:"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後才發現又回到你面前……"這兩首歌的歌詞,公認是文學品位頗高的上乘之作。它們可以說是詩化了的語言,口語化的表達方式。通俗歌曲中這類有一定藝術功力的歌詞不少。另外,也有一些歌詞是大實話、大白話,甚至不講究格律韻腳,如果沒有音樂的幫襯,那簡直就是在說話了。當然,由於通俗歌曲創作的無規定性,群眾自我參與意識極強,所以,各種創作現象體現了極大的包容性。但是,通俗歌曲的創作還是應當追求一種品位與檔次,以提高創作質量,為廣大群眾貢獻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基於通俗歌曲歌詞的口語化與生活化的特點,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上,就應當把歌詞的語言特點表現出來。比如歌詞的邏輯重音、感情重音,句與句之間的銜接與停頓,語氣的鮮明與準確以及連貫性與整體性等,都要通過對語言特徵的把握來予以表現。

發聲特點

[通俗唱法的發聲特點]

聲樂演唱藝術是有共通發聲規律的。通俗唱法的發聲特點應有如下幾方面。

其一,持通俗唱法者,應了解和熟悉科學發聲方法的共通規律,努力改變自髮式的用嗓習慣,將自己習慣的用嗓方式納入科學發聲的軌道。

其二,從共通的科學發聲規律中,努力尋找到通俗唱法聲音個性的依據。也就是說,每演唱一首歌曲時,從發音、共鳴部位到氣息的流動等諸方面,為通俗歌曲的演唱尋找到合理性。改變純模仿或盲目用嗓的習慣,從感性的用嗓方式轉變為理性的用嗓方式。

其三,通俗唱法,無論其科學與否,作為一種用嗓流派早已形成,並為最廣大的業餘聲樂愛好者所接受。由於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獨特的演唱個性,亦在各類大賽及專業聲樂領域裡占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認,這種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獨到之處,我們聲樂界應予以關注。下面僅談幾點個人對通俗唱法發聲特點的看法

藝術特徵

質樸的聲音

質樸通俗歌曲內容與形式的廣泛性和平民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亦十分高,也就是說,多為未受過專業聲樂訓練的人員。因此,通俗唱法的聲間運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態,也就是一種質樸的本色的聲音。即使在其發展過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種聲樂藝術的發聲方法,並且自身也在變幻升華,但其基本特徵仍是質樸的。在現代社會,許多專業性質的通俗歌手已把通俗唱法的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都十分小心地保持通俗唱法的這一重要的藝術特徵,從而使之既有別於已形成成套科學理論體系的美聲唱法,又有別於飽含着豐厚的文化積澱的各種類型的民族唱法。從某種意義上說,質樸的聲音已不僅是一種天生的自然形態,也是通俗唱法為區分於其他唱法的一種刻意追求。

獨特的韻味

韻味獨特亦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藝術特徵。在業餘歌唱愛好者中,大多並未接受過聲樂訓練,嗓音條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時,仍頗具藝術感染力,這正是因為通俗唱法的平民化與廣泛性,造成一種純真動人的韻味。這種韻味,可以是歌曲演唱風格質樸率直的體現;也可以是其獨特的聲音技巧,包括聲音的控制與放開、強烈與輕柔的對比以及氣聲、啞聲、嘶裂聲、喊唱聲等等的靈活運用;也可以是情感表達的本色與自然。總之,是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本色意韻。

誇張的表演

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節奏、音準及吐字清晰之外,還常運用聲音或形體動作的強化來達到情感的表現,即往往藉助於誇張性的表演,加上電聲樂器的強力伴奏,更常把這種誇張的表演形式推至極致。這種表演所造成的氛圍,已不僅僅是歌唱者自己投入,而是擴展開來,對周圍的觀眾,具有極強的煽動性。這也正是眾多的青年人為之傾倒的緣故。

自彈自唱,歌舞一體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較注意外部形體的表演。有的藉助一樣樂器(一般是吉它),自彈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時,配以舞蹈動作。舞蹈動作的選取或編排,都是根據歌曲的風格及情緒來設計,大部分通俗歌手,多只在唱的同時用手勢或腳步的變化來輔助表演,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較強,就需要專門為之設計動作。通俗唱法的形體動作,多是借鑑現代舞的某些步態和身段,如霹靂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等。通俗唱法的這一藝術特徵,最能吸引青年人的參與。

唱法分類

低吟唱法

低吟唱法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從那時起,通俗歌手的演唱就已然離不開電聲擴音了,他們的表演風格基本上都是手持話筒,嘴巴緊貼麥克風。由於話筒的運用,歌手們只需用說話般的音量輕輕哼唱,再通過電聲擴大,聽眾就可以非常清楚地聽到演唱者的音色效果。由於藉助電聲等技術手段,一些非常細微的變化與藝術處理就都能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

這種唱法在聲音的聽覺上較為自然,所用音量不大,音域也不寬。同時它也需要過多的聲音訓練,但一定要吐字清晰、樂感好,並能巧妙地運用電聲音響。如果離開了這種技術手段,演唱就失去了威力,聲音就顯得單薄了。因此,也正是由於這種技術手段的應用才為通俗歌曲演唱的繼承與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謠唱法

民謠唱法在世界各國的通俗演唱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只限於民族歌手,同時還包括一些搖滾歌手。民謠唱法樸實自然,貼近人們的生活,演唱中大多使用"本嗓",不刻意追求聲音的音色效果和共鳴。

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的通俗歌曲及演唱在發展中逐漸走向了新的階段。許多中青年作曲家將中國民歌音調與西方現代通俗音樂的寫作手法融為一體,以中國民族文化和歷史為創作源泉,創作出大量的屬於我們自己的通俗歌曲。它往往強調吐字的清晰與口語化。

此外,不少民謠歌手偏愛用濃重的鼻音,也常在高聲部的伴唱中使用輕柔透明的假聲,使聲音極具抒情色彩,親切而溫馨,並在不斷的藝術實踐變化中,日趨形成更加完美的、深受大眾歡迎的歌唱風格。

港台唱法

港台唱法起源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其一度被認為"陰柔有餘,陽剛不足"。至六七十年代,在香港,通俗唱法模式越來越程式化,過於強調錄音棚效果,音樂商人只重視選美包裝,不重視提高通俗唱法的技能技巧,使得歌手能輕不能響,能柔不能剛,能低不能高,演唱技巧不夠全面,音域也有限。

台灣歌手與香港歌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追求獨特的演唱特色和歌手自身的個性魅力。如趙傳、張雨生、伍思凱、"動力火車"等,在唱法技巧上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唱出了富有個性的風格、韻味和特色。順子、張惠妹等女歌手,具有較為寬廣的音域,並將歐美唱法中的先進技術巧妙地融入她們的歌唱之中。台灣通俗歌壇重視研究唱法,因此其發展較快。

在通俗歌壇上,港台歌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唱法上採用傳統民歌中的小調的唱法,加上氣聲、輕聲、柔聲、吐字等,使聲音甜潤、含蓄、清澈,有純情、淡雅的風格,以表現愛情、哀怨、抒情、輕鬆的舞曲和歌曲尤為見長。此外,在舞台表演上注重與觀眾交流,善於調動觀眾的熱情,注意從服裝形體上給觀眾以視覺美和造型美。這些特點是這一唱風經久不敗的重要原因。

歐美唱法

歐美唱法起源於布魯斯音樂,二百多年來發展成為流行、爵士、搖滾或它們的綜合體歌唱形式。以唱法而言,它們的發聲基礎始終是統一的--低聲區像"嘆氣"、中聲區像"說話"、高聲區像"喊叫"。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歌壇開始向技巧化發展,具體反映在音域的擴大、力度對比的加大以及表現力的全面性,歌手具有紮實的音樂基礎和唱功,音域寬廣、變化多端。

歐美唱法有着更為科學發聲的基礎,技巧上趨於完美,形成了一套屬於他們自己美學效果的發聲體系。在演唱上,它用一種沒有任何裝飾的最為本色的音質進行演唱,那剛勁有力、粗獷豪放的風格被渲染得淋漓盡致。在表演上,着重服裝色彩,有着隨便、現代、新奇、開放並獨具一格的風格。

黑人歌曲

富有激情和即興裝飾是美國黑人演唱藝術的靈魂。在其演唱中經常採用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領唱者運用吶喊、尖叫、抽泣、嗚咽、滑音、顫音、假聲等富有裝飾性的演唱技巧,並將一些簡單的旋律片斷即興演繹發展成極為華麗並富感染力的樂段,由此產生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爵士樂出現後,美國黑人又創造出高度炫技的演唱方式,用一些沒有具體含義的襯詞,唱出多種複雜多變的節奏,或用人聲模仿爵士樂隊中的各種樂器的音響。如世紀90年代興起的"饒舌樂"(Rap,以急速的節奏念出歌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些高難度人聲表現方式的延續。

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各自特有的藝術風格、表現形式及演唱特點煥發着勃勃生機。然而,這三種唱法並不是涇渭分明,不可逾越的。當然,具有良好的樂感和基本的音樂知識是每一個歌手所應具備的共同條件。

氣聲唱法

簡介

通俗唱法中呼吸運用的另一特點是"氣聲唱法"的運用,這不僅豐富了通俗唱法的表現力,也為聲樂藝術增加了新的表現手段。

"氣聲唱法"是一種氣與聲不按發聲規律而組合的樣式。正常的發聲規律,要求氣息振動聲帶時,兩片聲帶要閉合而發聲,這種聲音比較結實響亮,而"氣聲唱法"則是有意不讓聲帶完全閉合,讓氣流通過未完全振動的聲帶時發出。在這種聲音中,因帶有明顯的氣流聲,而使聲音色彩略顯暗淡、虛婉,甚至帶有一些啞聲。這種聲音更顯自然親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聲之本

"氣為聲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動力"。作為聲樂演唱藝術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樣離不開氣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運用,當它與歌曲情感、歌曲風格相結合時,更有其獨特性。

呼吸的表演性

不同的歌曲內容,蘊含着不同的情感。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強化與外化,而呼吸運用乃是關鍵。比如在表達十分悲痛傷感、深沉內涵的情感時,呼吸用得很強,聲帶有意不全閉合,造成一種似漏氣的沙啞聲,並將這種帶沙啞而深沉的聲音色彩,誇張、外化、讓觀眾(聽眾)真切地感受到這種情感。歌曲《燭光里的媽媽》中這一句:"媽媽,我想對您說,話到嘴邊又咽下。"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帶點沙啞的聲音去唱,以表現主人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來加強聲音的感染力。又如抒情性較強,表達一種對美好情感的追尋與回憶時,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勻,與聲帶形成最佳配合,這種聲音色彩柔美圓潤,對呼吸的控制與運用,體現了聲樂上的技巧。如《彎彎的月亮》、《濤聲依舊》及《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

另外,在表達激烈粗獷的情感時,呼吸深度與力度必須加強,在腰圍橫膈膜處形成強有力拉緊狀態,聲音才會有爆發力,發出幾乎類似呼喊的聲音色彩。如電影《紅高粱》中兩段插曲:《妹妹你大膽往前走》、《好酒歌》等,這兩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體現已近乎自然狀態,也就是前面談到的第二種體力勞動時心情緊張、情緒興奮之極的呼吸狀態。

至於歡快輕鬆的情感,則要求氣息的流動要輕便流暢,不可過於深沉,亦不需要更強的力度,如《輕輕地告訴你》、《茶山情歌》等。

聲帶功能

在通俗唱法中,聲帶的主要功能是發音,即在氣流振動兩片聲帶時,閉合而發聲。但為了表達歌曲的某種特殊情感,或表現歌曲的某些特殊風格韻味,當氣流振動聲帶時,兩片聲帶可以閉合一部分,而讓另一部分不閉合,產生漏氣的現象。此時聲帶的功能,就不僅僅是發音,而同時具有表達情感或表現風格韻味的功能了。如前節"氣聲唱法"中所述。

演唱技巧

氣息技巧

將身體與精神放鬆一些,氣息調整均勻,空氣不要吸入過滿,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勢及口、鼻吸氣的動作,因為身體狀況處於常態時,外界氣壓大於身體內壓力,在完成正確的吸氣息動作後,肺部即形成負壓,空氣自然進入肺部,這樣在演唱時吸氣迅速,在話筒前無任何雜音。

技巧

1、兩肩擺在自己最自然的狀態

2、胸腔打開

3、兩肋及後腰自然

4、小腹及臀部注意協調性

5、"橫隔膜"(處於腰部"水平線"的平滑肌)注意收放的節奏

6、發音時要平穩、輕柔

練習方法

上述狀態準備好後,以四拍為一小節,心裡數"一二三四"在數四的同時,將空氣瞬間吸入(空氣吸入不能過滿),在下一小節的第一拍發"s"音(國際音標的"輕輔音",聲帶不振動),在發音的過程中,身體靈活自如、意識積極,肌肉不僵硬,富有彈性、神經不緊張,不鬆懈。發音時:呼吸的相關肌體組織上、下擠壓肺部,當擠壓到極限時,左右前後繼續全方位向內擠壓肺部。向上的氣流要細而穩、集中而有力。練習曲的每個樂句,氣息和聲音都不能間斷,時間保持越長越好。肺部的空氣始終保持在肺的下二分之一處。

聲帶技巧

發"s"的狀態不變,舌尖稍向後移,聲帶立即振動,發出一個近似國際音標/s̤/或/z/(介於"滋zi"/t͡sɨ/與"日ri"/ʐɨ/之間的音),發音時,注意力集中在聲帶上,練習曲的每個音都不能脫離"聲帶",並要配合已練習過的氣息方法。

代表作品

劉歡

《彎彎的月亮》

詞曲:李海鷹

這首歌曲的版本主要演唱者有:

龔玥、陳汝佳、劉歡、呂方、江濤、區瑞強、孫楠、蔡琴、陳明、林志炫、費玉清、毛寧等。

孫楠

《拯救》

《警察故事2013》中成龍又與孫楠重新演繹了這首歌曲。

作詞:梁芒作曲:周笛 專輯:《緣分的天空》

張信哲

《愛如潮水》

李宗盛作詞,黎沸揮作曲

收錄在張信哲1993年發行的專輯《心事》中。

相關視頻

《寶寶TV》泰歌通俗唱法教程之氣息的使用

參考資料

  1. 民族、美聲、通俗三種唱法的表演風格 , 【快資訊】,2021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