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群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道明群礁 |
中文名稱: 道明群礁 位於: 中業群礁東南約20海里 地理所屬: 南沙群島里南沙六群礁 |
道明群礁(Loaita Bank and Reefs)屬於中國南沙群島,道明群礁位於中業群礁和鄭和群礁之間,是一個較大的環礁群。南沙北部西段雁行排列的環礁群,有由北向南逐行變大之勢。雙子環礁最小,中業群礁的環礁群大些,到道明群礁的環礁群就更大了。在這行環礁列中,道明環礁最大,其次為長灘,東側的火艾礁和西月島為小環礁。菲律賓1968年侵占南鑰島和雙黃沙洲。[1]
地理環境
位於北緯10度40分-55分,東經114度19分-37分範圍內。位於中業群礁東南約20海里。為中間寬兩頭尖地環礁。東北-西南向長39公里,中間寬約13公里。環礁周圍分布着南鑰島、揚信沙洲、雙黃沙洲和庫歸礁等。
道明群礁,礁盤自1000米深水下台地上聳立起來。環礁自東北到西南伸延長39公里,寬約13公里。淺湖水深55米-65米,有不少"門"和外海溝通。淺湖中點礁不很發育,且中部有一深溝南北貫通,很有利於湖水外流,並把淺瑚分成兩部分。北面礁盤一般不出露水面,南面礁盤多可露出水面,並有洲島發育在礁盤之上。
因此,總的來說,道明群礁也是一座具有洲、島、門、礁的典型環礁。只是洲島地形不發育在東北和西南季風來向地點,而是在南緣中段。這說明影響環礁的因素,並不一定以季風為主。
環礁由一圈小礁盤串起來,北緣由12個小礁盤串成,呈直線狀排列,水深10米-16米;南邊小礁也有9個,且不少退潮可露出海面。礁盤間"門"的地形發育,水深每達60米-70米。
在南緣各礁上,發育的沙洲主要有:雙黃沙洲,揚信沙洲等。
名稱演變
1935年公布名稱為羅灣礁。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稱為道明群礁。 以紀連念明初梁道明經營三佛齊歸順有功。
人名命名
道明群礁和楊信沙洲:分別以明代的梁道明和楊信的名字命名。梁道明,明初時曾在三佛齊為當地華人領袖,因支持鄭和有功,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派使臣楊信前往三佛齊招梁道明回國入朝,途中渡南海,故此命名,以示紀念。
島嶼構成
南鑰島
南鑰島(Loaita Island)位於北緯10度41分,東經114度25分,道明群礁的最南部。該島呈圓形,島直徑約300米,海拔1.8米,高度只有中業島的五分子之一,是南沙群島中最低的小島。它所在的小礁盤也呈圓形,直徑約1.2公里。島緣沙灘有200米-500米,小島有沙堤圍繞,高6米,中為窪地。島上灌木茂密,高3米-4米,中部有椰子林,水井及房屋,並有小廟一座,大約是清代道光年間所建。由於本島沙堤小,淡水存儲量不大,故缺乏淡水。島上灌木茂密,鳥糞覆蓋。 我國漁民向來以此島為捕撈基地。在島上種植椰樹,建造房屋和神廟,並挖有水井,水味不甚佳,勉強可飲。1935年公布名稱為羅灣島。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稱為南鑰島。我國漁民向稱第三峙。因漁民到南沙捕撈以此島為"第三戰",故名。
雙黃沙洲
雙黃沙洲(Loaita Nan) 有兩個沙洲組成,分別位於北緯10度41分,東經114度25分(東北)和北緯10度42.5分,東經114度19.5分(西南)。西南部分沒於水下,東北部分露出水面;無樹木生長。
該島的軍事史可謂久矣。1933年,法國人駐軍此處,1943年日本侵占了該島,1950年代,美國派兵侵占了南鑰島,但1959年後放棄。自1968年後,菲律賓侵占該島。
楊信沙洲
楊信沙洲(Lankiam Cay) 位於北緯10度44分,東經114度31分,是為了紀念明初巡撫南洋的官員楊信而定名。沙洲位於環礁南側中部小礁盤上,礁盤呈圓形,直徑1.4公里,沙洲因此也呈圓形,直徑為100米。
庫歸礁
庫歸礁位於北緯10度44分,東經114度35分。位於楊信沙洲東北3海里多的兩個南北排列的珊瑚礁, 漲潮淹沒,低潮露出。兩礁明顯同基於一礁盤上,形似褲襠,我國漁民向稱褲歸(海南音Kougui)意即褲襠,再經雅化即"庫歸"。1983年公布庫歸礁為標準名稱。
菲律賓侵占
菲律賓1963年侵占 西月島,1968年侵占南鑰島和雙黃沙洲及馬歡島。
歷史背景是:中國內戰後分裂,蔣介石政權把海軍力量放在台灣海峽的防守上,中國大陸的海軍力量主要也放在台海,特別是中國大陸計劃經濟體制時代自1956年起禁海三十年(最遠只允許去西沙,1986年才允許海南漁民去南沙作業):由於自1956年開始實行禁海政策,漁民無法前往南沙進行生產,直到1985年,在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縣農辦主任及潭門鎮副鎮長率隊先後兩次前往農業部漁業局申請批准重啟南沙生產,1986年終於獲批,那時,當潭門派出5艘漁船重返南沙海域探路時才發現,那裡已是越南等國的天下,占領了我們好多個島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