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翼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达尔文翼龙属(学名:Darwinopterus)是翼龙目悟空翼龙科的一属,生存于侏㑩纪晚期的中国。
达尔文翼龙同时带有早期喙嘴翼龙类、后期翼手龙类的混合特征,有助于了解翼龙类演化发展的遗失环节。另外,达尔文翼龙被发现是两性异形动物。
发现与命名
目前已发现30到40个化石[1],都发现于中国辽宁省西部的髫髻山组,地质年代约1亿6100万到1亿6050万年前,相当于侏㑩纪中期。
模式种是模块达尔文翼龙(D. modularis),是在2010年由翼龙类学家吕君昌、大卫·安文(David Unwin)等人所叙述、命名。
达尔文翼龙是种过渡物种,同时具有早期喙嘴翼龙类的原始特征,以及后期翼手龙类的进阶型特征。达尔文翼龙的发现,有助于解释翼龙类演化发展的遗失环节。属名意为“达尔文之翼”,是以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为名;种名则意为“模块”,因为它们代表翼龙类曾经历模块演化(Modular evolution,又名镶嵌演化)[2]。
之后在2010年,汪筱林等人命名了第二个种,玲珑塔达尔文翼龙(D. linglongtaensis)。在2011年,吕君昌与其他研究人员命名了第三个种,粗齿达尔文翼龙(D. robustodens)。这三个种的化石都发现同一地层组[3]。
体征
达尔文翼龙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带有喙嘴翼龙类的原始特征、以及翼手龙类的进阶型特征。达尔文翼龙的尾巴长、发达的第五脚趾等特征,类似早期喙嘴翼龙类。颈椎长、鼻孔和眶前孔合成为一个鼻眶前孔(Nasoantorbital fenestra),这些属于后期翼手龙类的特征;在早期喙嘴翼龙类,鼻孔、眶前孔是分离的。
与其他悟空翼龙科相比,达尔文翼龙的头颅骨后段/口鼻部比例较大,头颅骨后段较长,鼻骨薄,肠骨延长。达尔文翼龙的牙齿间隔宽,最大型牙齿位于口鼻部前端,牙齿外形成钉状。手掌骨头相当短,短于大腿的股骨。尾巴长,有超过20节尾椎,薄的骨质突延伸到前后节尾椎,因此达尔文翼龙的尾巴相当坚挺。不同于其他悟空翼龙科,达尔文翼龙的头部有垂直薄头冠,边缘呈钜齿状。头冠的钜齿状边缘,可能生前覆盖者角质,因此头冠在生前的形状可能更大。
根据头颅骨外形、牙齿的形状,达尔文翼龙的标本可分成三种型态。吕君昌、大卫·安文等人在2010年命名的模块达尔文翼龙,头颅骨后段较长,牙齿间隔宽、外形呈钉状。玲珑塔达尔文翼龙的头颅骨较短、较高,牙齿较短、呈圆椎状。粗齿达尔文翼龙的牙齿非常粗壮。吕君昌等人同时提出一个理论,达尔文翼龙的三种不同型态牙齿,可能分别特化成以不同食物来源为食,显示达尔文翼龙的不同种分别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举例而言,粗齿达尔文翼龙的牙齿较粗壮,可能会以外壳坚硬的甲虫为食。
参考文献
- ↑ Hecht, J. (2011). "Did pterosaurs fly out of their eggs?" New Scientist online edition, 20 Jan 2011. Accessed online 21 Jan 2011,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20011-did-pterosaurs-fly-out-of-their-eggs.html
- ↑ Dell'Amore, C. (2009). "Odd New Pterosaur: 'Darwin's Wing' Fills Evolution Gap."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13 October 2009. Accessed 14 October 2009.
- ↑ Wang, X., Kellner, A.W.A., Jiang, S., Cheng, X., Meng, X. and Rodrigues, T. New long-tailed pterosaurs (Wukongopteridae) from western Liaoning, China (PDF).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 2010, 82 (4): 1045–1062. doi:10.1590/S0001-376520100004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