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晓起(韩剑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邂逅晓起》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剑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邂逅晓起
旅途中能有一些东西在脑海里沉淀发酵,反复咀嚼,反刍回味,是幸福的。就像一头老牛放下沉重的身躯,横躺在古树下,眯着眼,天上是风轻云淡,身下是绿草如茵,不远处是溪水潺潺,白鹭蹁跹,目光没有了追随,思绪却在千里之外。
爬过了武功山的山路,领略过高山草甸的风光,拥抱了山巅的风,眺望到武功山的日出和薄薄的云海后,我忽然回味起了去江岭看油菜花的途中夜宿的晓起村,那条连接上下晓起村之间的泛着幽光的青石田间小道,邂逅那个梦一样的古老村庄。
住宿晓起村是无意却蓄谋已久。我们前去游玩的目的地是篁岭和江岭。篁岭以晒秋而闻名,江岭则是典型的婺源风光,以幽静的古村落,白墙黑瓦马头墙,金灿灿的大片油菜花的绝佳组合惊艳世人。
朋友做了攻略,玩了篁岭之后,下山已是傍晚,在晓起村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去江岭景区行程会更加轻松一些,所以在网上早早预订了晓起村的民宿。此前,我对晓起村一无所知。
篁岭下来,直接驱车前往晓起村,过了江湾景区,就转入了乡间小道。天色越来越暗,路越开越窄。车上的人一度开始怀疑,晓起村是不是一个很偏辟的小村落?看导航方向是对的,急忙打电话联系民宿的老板,他说跟着导航走绝对是不会错的,到了村口的大牌坊,再打电话联系,他会来接我们。看来是我们多虑了。
车行20多分钟,终于看到了村庄,看到了村口的大牌坊。牌楼非常高大,很显眼,牌坊前停满了车子。下车联系后,我们就在牌坊前等待。晚上我们投宿的是一个叫“吾宅臻品”的民宿,在江湾镇下晓起村78号,从网上评价看,是晓起村最好的民宿。
不一会,村巷口打起了几束手电的灯光,是接我们的民宿老板,一个中年妇女,身后跟着二个年轻人,一问才知是实习的大学生,是来帮我们拿东西的。车子不能直接到达民宿,我问,远吗?回答说,不远。他们拎起我们的行李领着我们就往小巷深处走去。小巷很小,青石小路,两边是古老的宅子,七拐八弯。同行的四个女的不免有些担心起来,在这幽暗的小巷里行走,还不知道要走多远,免不了会让人有些猜测,多了些忐忑,多了些胡思乱想。
终于到了小巷深处的民宿,环境还不错,办了入住手续,又循着弯弯曲曲的小巷到村口的小饭馆吃过晚饭,再慢慢地踱回来。村庄很幽静,晚上没有什么景色可以游览,也没有什么项目可娱乐,就在民宿的门口有几家小店可逛逛。
小店不大,一家是卖“晓起皇菊”的,店里堆满了一大袋一大袋大朵金黄的菊花,旁边一家是做樟木箱子的小作坊,店主很热情,介绍了晓起皇菊,樟木家具,顺便聊聊晓起村的前世今生,听一听遥远而陌生的故事。
晓起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名字,这个名字一听,便感觉充满着诗情画意。村庄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古村落上晓起和下晓起组成,静静地安卧在山坳里,由一江溪水连接,遥相呼应,我们住的是下晓起。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是对村庄的描述,粉墙黛瓦,参天古树,小桥流水,窄巷人家,是这个村落的主调,皖南的村落大都如此,因此并没有感到有多少的惊喜。
“晓起”的名字还是蛮有来历的。据悉公元787年,一个叫“汪万武”的人逃乱于此,当时刚好天刚破晓,于是灵机一动就命名此地为“晓起”。他们说, 晓起村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深厚,因此村中的明清老建筑也较完好保留了原始风貌,这从大牌坊开始进入幽深的小巷我就感受到了。
村里的民居多为明清时期建筑,600年以上的房屋有几十幢,虽然斑驳沧桑却依旧典雅。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建在溪水边上的“礼耕堂”和“继序堂”。“礼耕堂”和“继序堂”是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圭兄弟二人所建,门楼高大、风格鲜明、气势非凡。虽然一样的精美绝伦,但是从门楼上以及堂内主要装饰砖雕、石雕、木雕上来看,所隐含的希冀与情趣却完全不同。一个表现的是琴棋书画,陶冶性情的生活场面,另一个表现的则是福寿财喜,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普通百姓的愿望。
晚上下了一场大雨,雷鸣电闪,一直未停,大家都担心第二天的行程。早上一觉醒来,雨已小了不少。我是要到上晓起村,去看看那里的景致的。昨夜从村民那了解了基本情况:上、下晓起,古时一个是“官一村”,一个是“商一村”, 上晓起古时多为官家,故有“官一村”之说,文化底蕴深厚,其建筑以明清官宦府邸为主,进士第、荣禄第、大夫第是其主要代表,都是门楼高大,雕刻精美,气派堂皇,宅院深进,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村中许多过去的各种遗存,都能见证当年的显赫繁华,诉说历史沧桑。下晓起商业繁荣,二者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互映照。
从落宿的小巷左拐就是村尾,走上一段小路即可到达上晓起村。在这春风和煦的四月清晨,我们同行的三人从巷口转出了村尾向田野走去,还有二人因昨天玩累了,在房间里呼呼大睡。
雨一直细细碎碎地下着,地面湿漉漉的。早上的空气异常清新,从田野处望出去,山间白雾缠绕,宛如梦幻仙境。从下晓起到上晓起有一公里左右,我们撑着雨伞,沿着那条青石铺成一米多宽的古驿道慢慢地向上晓起村走去。
古道弯弯曲曲,两边是黄灿灿的油菜花和用竹篱笆围着的菜地,篱笆高高低低,也像小道一样弯弯曲曲,杂乱却似乎又有一些野趣的韵味。小路上几乎没有行人,路遇一个在雨中奔跑的人,看装扮就知道,是和我一样是个来探幽的游客。
古道上的青石在雨水中显得更加光滑,发着幽黑的光,古道的青石板上,那些曾经久远的车辙、履痕依稀清晰可见,给人以历史的沧桑和不尽的遐想。偶尔骑来一辆电瓶车,我们侧身让过。
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下晓起到上晓起不修一条公路呢?仅靠一条石板古道相连,以现在的条件,并不难呀。就这样想着,看着周边的风景,不知不觉就看到了位于村口的那座黑瓦红墙的小寺庙和那棵横卧在溪面上干如皴壑、枝如虬龙、叶如华盖的古樟树。
樟树身上满是在斑驳粗糙脉络纵横的树干上书写着沧海桑田攀附而上的藤蔓,樟树下是青青的草地,摆着石桌石凳。这场景,画面,让我怦然心动。这一眼,给了我触动心弦般地惊艳,心底深处的那些早已沉睡,早已消磨的情愫,被蓦然唤醒。
这是一种怎样的宁静啊,这条青石小路,就仿佛陶渊明先生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的那个入洞口,把你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黑瓦红墙的小寺庙前,一个身着黄色雨衣头戴笠帽的村民正手握着扫掃不紧不慢,像一个修行的老僧,一下又一下地扫着地上的落叶。细细的雨从古树的茂叶的更密处聚拢,在缝隙里大颗滴落,砸在青石板上,又四下溅开。青石的凹陷处落下淡淡涟渏着的影。柔柔的溪风从树林深处吹来,带着浓浓的青草香。樟村下,磴步处,几只鸭子正嬉戏,在并不宽的水面划出一圈圈若有若无的波痕。脚下的青石小道继续幽幽地通向村中。它的一旁是潺潺的流水,另一旁便是黄灿灿盛开着的油菜花了。村庄白墙黑瓦,房屋高低错落,在四月的烟雨中,正是我想欣赏到的这一派皖南风情的田园风光,这一股在眼前弥漫着的浓浓徽风。 走进村中最著名的名人,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的府宅“荣禄第”以及他祖上的“江家老屋”。静无一人,世事变换早已物是人非,感受着那斑斑驳驳,但风格依然鲜明的岁月沧桑,感受着曾经的气势,遥想着当年他们的辉煌。如今,留下的只是视觉上的恬静,仿佛要融入了心灵的水墨画般意境了。
村四周的田野油菜花开得热烈,黄花,白墙,黑瓦,远山的云雾,稀少的行人,只有雨依旧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仿佛从远古一直下到今天,片刻也没有停息。
一个人静静地走着,慢慢地看着,悠悠地想着,没有汽车的喇叭,没有轰鸣的马达,更没有喧嚣的叫卖声来打断你的思绪,我忽然好像明白了下晓起到上晓起至今没有公路的原由,这是一种刻意的完整保留,保留下的不仅连接着过去的岁月通道,更是保存住那份清净和安静,隔绝了如今旅游大潮的强烈冲击下带来的短暂的热闹,保留了精神世界里的那个桃花源,它不需要人来熟识,你来与不来,村庄都以原来的面目等你。
沿着来时的青石板路往回走时,看到一个小男孩,一前一后带着二只狗,蹦蹦跳跳地走在前方,手里的书包一甩一甩。我忽然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也是在上学的路上,走在故乡的那条鹅石铺就的小道上,曾经模糊的场景,竟是如此清晰的再现,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我知道,那绝对不是雨。
回首再看,那位在古樟边的林间小道上雨中独行的老人,仿佛是从遥远的历史走来,又向遥远的历史中渐渐隐去,一点都不真实,仿佛从未出现,只是我的幻觉。[1]
作者简介
韩剑锋,爱好摄影、写作,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