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邓稼先」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7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3 次修訂)
行 1: 行 1:
  ”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出生 于1924年6月25 ,安 怀宁县 ,后全家迁往北平。
+
{{Infobox person  
1929年9月,入北平武定侯小学至三年级。
+
| 姓名    =  邓稼先
1932年,入北平四存小学四年级至毕业。
+
| 图像    = 
1935年,入北平志成 学,读一年级。
+
[[File: 邓稼先 的.jpg|缩略图|center |[http://news.youth.cn/wztt/201406/W020140628316881972002.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youth.cn/wztt/201406/t20140628_5431163_3.htm 来自中国青年网]]]
1936年,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 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 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 、物理方面打下 良好的基础。
+
出生日 期 = {{birth date |1924|06|25}} 
1937年 战争爆发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搬迁至云南昆明。因父亲患重病 ,邓稼先 滞留已沦陷 的北京
+
| 出生地点 =   安 徽怀宁县
1939年9月,十五岁,再入 平志成中 ,读高中二 级。
+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86|07|29|1924|06|25}}
1940年5月 为避迫害 未读完高二 途经上海 香港 越南的海防、老街 到达昆明。
+
| 国籍    =   
1940年7-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 学,读高中三年 级至毕业。
+
| 民族    =   汉族
1941年秋,考入西南联大 物理
+
| 称号    =   两弹"元勋             
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 ,邓稼先 毕业。北大迁返 北平 ,应聘在 北大 物理系任教。
+
| 职业    =   科学家、物理
1948年夏 考取了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
+
| 毕业院校 =   西南联合大 、美国普渡大
1950年 获博士学位 冲破重重险阻回到新 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
| 主要成就 =   设计 中国原子弹和氢弹 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 <br>    <br>  <br> 
1951年 加入九三学社
+
}}
1953年与许鹿希结婚 许鹿希为北京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教师。他们生有一子一女。
+
<p style=text-indent:2em;>'''邓稼先''' 中国的原子弹之父1924年6月25 -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后全家迁往北平
1954-1958年 任中国科 院数理化 部副学术秘书 协助钱 强教授和吴有训副院长工作
+
 
1958年8月调到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 院长 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副主任等职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6月25日 [[ 邓稼先]],[[邓石如]]六世孙 ,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書法世 邓家祖屋,也叫铁砚山房 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 北京 医科大学、 京大 、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 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 之交 母亲[[王淑蠲]] 操持家务。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 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 随母亲 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 考入北平崇德中 初中二年级 ,读 一(因抗日战争,崇德 学在1939年停办)。这 三年 ,他在英文、数学、 物理 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964年10月16日15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功。
+
中國理論物理學家 核物理學家 两弹元勋。[[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第12屆中共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1980 ,增补为中国科 院学部委员
+
 
1982年 获全 自然科学一等奖。
+
== 求学报国 ==
1984年 被评为 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
<p style=text-indent:2em;> 邓稼先 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了 北平 城。不久 北大 和 [[ 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 咳血不止 全家滞留下来。 1939年9月 邓稼先再入北平志成 读高 二年级
1985 年, 因直肠癌于7月30日住院。是年 因”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和“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获国家科 技术进步特等奖。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0年5月 邓稼先为避迫害 未读完高二 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 补习班 习。9月 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 年级至毕业
1986年5月, 业部科技委副 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获国家自然 科学 奖一等奖。获全 劳动模范称号 荣获 家“七五”期间第一枚全 劳动模范奖章。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 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 生活清苦 尽管如此 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 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 了大学四
1999年9月18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 之际 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科技专 ,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p style=text-indent:2em;>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 在昆明参加了中 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 民党统治的斗争 年, 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并在 生运动中担 了北京大学教职 联合会 席。
 +
<p style=text-indent:2em;>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 要到 科学 水平更高的美 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 之志 他于1947 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 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
<p style=text-indent:2em;>邓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时间,他和洪朝生(后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邓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
 +
== 毅然回国 ==
 +
<p style=text-indent:2em;>[[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
 +
 
 +
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 [[王淦昌]]教授以及 [[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
 
 +
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
 
 +
== 两弹元勋 ==
 +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此后不久,中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启动成功!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14]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妻子表示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撒谎说前五大业务几乎为収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
<p style=text-indent:2em;>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兴奋难眠,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8月邓稼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ref>[http://www.un.org/zh/disarmament/wmd/nuclear.shtml 核武器_联合国网]</ref>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
 +
<p style=text-indent:2em;>从此,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正确,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
<p style=text-indent:2em;>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9年,邓稼先根据中央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作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选对主攻方向,是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
<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严重的困难时期。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五九六"。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这以后的五年时间里,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迎来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决战阶段。
 +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国大西北昔日的荒凉景象。就连生存都是很难的。可见搞科学研究时也是非常困难,然而"五九六"的战士们凭着爱国心和革命的豪情壮志,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古战场建设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2年9月11日,由罗瑞卿审定,二机部向中央打了一个:"两年规划"的报告,此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此时,邓稼先和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3年2月,在华北某地参与并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9月,接聂荣臻元帅命令,邓稼先、于敏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 (前苏联8年、美国6年、法国4年、中国2年8个月),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
 
 +
== 文革期间被批鬥,直到楊振寧回國才救了他一命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中央决定,国家研制核武器的基地和人员不能受冲击,加上他们所处的是军事管制单位,因此"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邓稼先所在的单位和他个人没有受到冲击。正是在这种保护下,邓稼先和一批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继续埋头苦干,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
<p style=text-indent:2em;>1971年, 造反派侵袭九院,许多建立过大功的科学家蒙冤被整,[[邓稼先]]和[[于敏]]、[[胡思得]]等人也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全家被害,可他還是不忘研究。
 +
 
 +
<p style=text-indent:2em;>有的造反派还在批斗中要求科学家们把核武器研究关键数据"交待"出来,这使身处逆境的邓稼先经受了严重的考验。在被批斗时,邓稼先为了不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没有说一句违心的话,虽然处境很危险,他却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决不把重要科研成果披露一丝一毫。
 +
<p style=text-indent:2em;>正在此时,[[杨振宁]]自美国经巴黎飞抵上海,首次回大陆探亲访问。他开列了在北京要见的人名单,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周恩来总理批示要[[邓稼先]]回京会见,救出了[[邓稼先]],也解救了一批中国宝贵的科学家;依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邓稼先连夜写信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此信派专人乘民航航班送到上海,在1971年8月16日饯行的晚宴上送到杨振宁手中。
 +
<p style=text-indent:2em;>1972年, 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 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次年,在一次试验中,身体受辐射影响,但仍坚持工作。
 +
 
 +
== 主要成就 ==
 +
<p style=text-indent:2em;>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
<p style=text-indent:2em;>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
<p style=text-indent:2em;>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
 
 +
== 奇迹诞生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制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
<p style=text-indent:2em;>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
<p style=text-indent:2em;>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
 
 +
其實,插雷管是原子彈里最危險的,一旦失敗操作人會立刻死去,可[[鄧稼先]]他每次都是衝第一個,真的讓人佩服!
 +
 
 +
一天天的接觸有毒物體,大量地消耗了他的身體,終於在1964年10月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人們吶喊,抱在一起哭,連從來沒哭過的[[鄧稼先]],此刻也淚流滿面。是啊,中國終於成功了。
 +
 
 +
1971年一個核彈發射失敗,一旦爆炸附近軍民都得死,軍隊找遍了都沒找到,鄧稼先不顧領導的阻攔去找,找到後不顧自己的死活,用手直接捧起了彈片。回去後他只說「還好沒事」!
 +
 
 +
他保住了所有人的命,卻讓自己遭受毒氣,真的太讓人感動了!幾天後鄧稼先吐血昏倒,醫生搶救了一夜才醒過來,卻還帶病指揮核武器爆炸,為了國家他命都不要了。
 +
 
 +
==他是中國最高機密,卻為「20元」付出生命==
 +
 
 +
醫生說他患上了直腸癌,[[楊振寧]]從美國匆匆趕回,他問[[鄧稼先]]是什麼讓你付出生命,國家給你多少錢?鄧稼先說「20元」。
 +
 
 +
 
 +
==他的家庭也建立在秘密上==
 +
 
 +
[[鄧稼先]]與妻子[[許鹿希]]育有一女:鄧志典(1954年10月-),一兒:鄧志平(1956年11月-)。
 +
 
 +
他的愛情、家庭也建立在秘密上,[[鄧稼先]]與妻子[[許鹿希]]([[許德珩]]之女)一見鍾情,後來兩人結婚,約定不離不棄,婚後不久鄧稼先說單位調動,在工作上他對妻子也保密,沒有留下一個字。[[許鹿希]]說我支持你,從此一別就是28年。
 +
 
 +
再見時,她哭成淚人,曾經帥氣的丈夫,已經白髮蒼蒼惡病纏身,短暫相見後[[鄧稼先]]又匆忙離開,再見又是十年後,此時的鄧稼先已經命不久矣!醫生說他患上了直腸癌,[[許鹿希]]每天守在床前照顧,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
 
 +
在生病期間,鄧稼先還拖著顫抖的身體,寫下了原子彈建議書,並囑託妻子一定要交給中央,因為他的建議書,成功維護了未來國家的安全,他的遠見令世人佩服。
 +
 
 +
1986年7月29日,才與家人相聚不到一年的鄧稼先,因為癌症大出血,永遠地離開了!
 +
 
 +
臨死前,他對妻子說:「如果有來生,我還選擇中國。」[[許鹿希]]抓著他的手顫抖地說:「你的血,為國流盡了!」
 +
 
 +
 
 +
 
 +
== 年表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9月,入北平武定侯小学至三年级。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2年,入北平四存小学四年级至毕业。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入北平志成中学,读一年级。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搬迁至云南昆明。因父亲患重病,邓稼先一家滞留已沦陷的北京。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年9月,十五岁,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0年5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经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0年7-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秋,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邓稼先毕业。北大迁返北平,应聘在北大物理系任教。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夏,考取了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0年,获博士学位,冲破重重险阻回到新中国,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3年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为北京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教师。他们生有一子一女。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4-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协助钱三强教授和吴有训副院长工作。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8月调到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副主任等职。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0年,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5年,因直肠癌于7月30日住院。是年,因”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和“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国家“七五”期间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
==视频==
 +
 
 +
*<big>永远的怀念:纪念邓稼先院士</big>
 +
{{#iDisplay:w0359xxuhi7|480|360|qq}}
 +
 
 +
 
 +
==參考来源==
 +
 
 +
{{reflist}}
 +
 
 +
==外部链接==
 +
*[http://k.sina.com.cn/article_6941365953_19dbcd6c100100g3qq.html?from=history  邓稼先和杨振宁是一起长大的好友 _新浪看点]
 +
 
 +
*[http://k.sina.com.cn/article_6941365953_19dbcd6c100100g3qq.html?from=history  邓稼先病重,对前来探望的老朋友杨振宁说了什么?字字催人泪下 _新浪看点]
 +
[[Category:中国人]][[Category:物理學 ]]

於 2022年6月26日 (日) 17:52 的最新修訂

鄧稼先
出生 (1924-06-25)1924年6月25日
安徽懷寧縣
逝世 1986年7月29日(1986-07-29)(62歲)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職業 科學家、物理學家

鄧稼先,中國的原子彈之父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後全家遷往北平。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鄧石如六世孫 ,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書法世家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父親鄧以蟄當時是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哲學系教授, 與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是多年之交, 母親王淑蠲,操持家務。 鄧以蟄四個子女,鄧稼先排行第三,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這三年,他在英文、數學、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中國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兩彈元勛。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第12屆中共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求學報國

鄧稼先少年時光生活在國難深重的年代,七七事變以後,日本侵略軍進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 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 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1940年5月,鄧稼先為避迫害,未讀完高二,途徑上海、香港越南的海防、老街,到達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學補習班學習。9月,入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讀高中三年級至畢業。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成立於抗戰極端困難時期,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合併而成,條件簡陋,生活清苦。儘管如此,聯大卻有非常良好的學術空氣,先後培養出了不少優秀人才,鄧稼先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在昆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統治的鬥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京大學教職工聯合會主席。

鄧稼先在北京大學教學,他想的是,要到科學水平更高的美國去,學習更先進的知識,掌握更先進的知識後,報效祖國。抱着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鄧稼先留學的時候,生活很艱苦,開始沒有獎學金,吃飯不敢按飯量吃,只能按錢吃。有一段時間,他和洪朝生(後在科學院低溫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國老太太的閣樓里,有一次他倆去吃飯,兩份牛排端上後,鄧稼先看了看,對洪朝生說:"我這塊小,你那塊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給了稼先。

毅然回國

鄧稼先的成就,也納入了美國政府的視線,他們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條件、生活條件把他留在美國,他的老師也希望他留在美國,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 1950年10月,他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 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 王淦昌教授以及 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設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 1956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同年與何祚庥、徐建銘、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學報》上相繼發表了《β衰變的角關聯》、《輻射損失對加速器中自由振動的影響》、《輕原子核的變形》等論文。為中國核理論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

兩彈元勛

當時,中央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原子彈。1958年6月21日,毛澤東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說:"原子彈就是那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此後不久,中國第一個原子反應堆啟動成功!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14] 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妻子表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撒謊說前五大業務幾乎為収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當鄧稼先得知自己將要參加原子彈的設計工作時,興奮難眠,同時他又感到任務艱巨,擔子十分沉重。

1958年8月鄧稼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1]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匯集到北京,緊張而有序地投入到這項秘密的工作中來。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匯集到北京,緊張而有序地投入到這項秘密的工作中來。

從此,鄧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到任務中去;首先,他帶着一批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生,日夜挑磚拾瓦搞試驗場地建設,硬是在亂墳里碾出一條柏油路來,在松樹林旁蓋起原子彈教學模型廳;在沒有資料,缺乏試驗條件的情況下,鄧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彈理論的重任。為了當好原子彈設計先行工作的"龍頭",他帶領大家刻苦學習理論,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學研究。鄧稼先向大家推薦了一攬子的書籍和資料,他認為這些都是探索原子彈理論設計奧秘的嚮導。

由於都是外文書,並且只有一份,鄧稼先只好組織大家閱讀,一人念,大家譯,連夜印刷。

為了解開原子彈的科學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學家們決心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研製出我國的"爭氣彈"。那時,由於條件艱苦,同志們使用算盤進行極為複雜的原子理論計算,為了演算一個數據,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個多月,算9次,要花費一年多時間,又請物理學家從出發概念進行估計,確定正確,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為理論部負責人,鄧稼先跟班指導年輕人運算。每當過度疲勞,思維中斷時,他都着急地說:"唉,一個太陽不夠用呀!"

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着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59年,鄧稼先根據中央決策"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選定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這三個方面作為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主攻方向。選對主攻方向,是鄧稼先為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工作做出的最重要貢獻。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處在嚴重的困難時期。對於中國的原子能事業來說,那是一個卡脖子的時代。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有關技術資料。8月23日,蘇聯又單方面終止兩國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撤走全部專家,甚至連一張紙片都不留下,還譏諷說:"離開外界的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就守着這堆廢銅爛鐵吧。"

為了記住那個撕毀合同的日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工程代號定名為"五九六"。

在這以後的五年時間裡,科學家們和工程技術人員克服了資料少,設備差,時間短,環境惡劣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迎來了中國原子彈研製工作的決戰階段。

中國大西北昔日的荒涼景象。就連生存都是很難的。可見搞科學研究時也是非常困難,然而"五九六"的戰士們憑着愛國心和革命的豪情壯志,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羅布泊、馬革裹屍的古戰場建設成中國第一個核武器基地。

1962年9月11日,由羅瑞卿審定,二機部向中央打了一個:"兩年規劃"的報告,此報告提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此時,鄧稼先和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為中國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礎。

1963年2月,在華北某地參與並指導了核試驗前的轟炸模擬試驗。9月,接聶榮臻元帥命令,鄧稼先、于敏率領九院理論部研究原子彈的原班人馬,承擔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任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採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 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中國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和那樣差的基礎上研製成"兩彈一星" (前蘇聯8年、美國6年、法國4年、中國2年8個月),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 楊振寧看後激動得流出了淚水。正是由於中國有了這樣一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

文革期間被批鬥,直到楊振寧回國才救了他一命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在周恩來請示毛澤東後,中央決定,國家研製核武器的基地和人員不能受衝擊,加上他們所處的是軍事管制單位,因此"文化大革命"一開始,鄧稼先所在的單位和他個人沒有受到衝擊。正是在這種保護下,鄧稼先和一批研製核武器的科學家繼續埋頭苦幹,取得了許多新成就。

1971年, 造反派侵襲九院,許多建立過大功的科學家蒙冤被整,鄧稼先于敏胡思得等人也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鬥。全家被害,可他還是不忘研究。

有的造反派還在批鬥中要求科學家們把核武器研究關鍵數據"交待"出來,這使身處逆境的鄧稼先經受了嚴重的考驗。在被批鬥時,鄧稼先為了不給中國的核武器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他沒有說一句違心的話,雖然處境很危險,他卻和其他科學家一起,決不把重要科研成果披露一絲一毫。

正在此時,楊振寧自美國經巴黎飛抵上海,首次回大陸探親訪問。他開列了在北京要見的人名單,第一個人就是鄧稼先,周恩來總理批示要鄧稼先回京會見,救出了鄧稼先,也解救了一批中國寶貴的科學家;依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鄧稼先連夜寫信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成的,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此信派專人乘民航航班送到上海,在1971年8月16日餞行的晚宴上送到楊振寧手中。

1972年, 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 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次年,在一次試驗中,身體受輻射影響,但仍堅持工作。

主要成就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鄧稼先不僅注重科技實驗,還格外注重對科學理論的及時梳理和總結。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着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奇蹟誕生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薰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研製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

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係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中國研製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飢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裡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乾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着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採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 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其實,插雷管是原子彈里最危險的,一旦失敗操作人會立刻死去,可鄧稼先他每次都是衝第一個,真的讓人佩服! 一天天的接觸有毒物體,大量地消耗了他的身體,終於在1964年10月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人們吶喊,抱在一起哭,連從來沒哭過的鄧稼先,此刻也淚流滿面。是啊,中國終於成功了。 1971年一個核彈發射失敗,一旦爆炸附近軍民都得死,軍隊找遍了都沒找到,鄧稼先不顧領導的阻攔去找,找到後不顧自己的死活,用手直接捧起了彈片。回去後他只說「還好沒事」! 他保住了所有人的命,卻讓自己遭受毒氣,真的太讓人感動了!幾天後鄧稼先吐血昏倒,醫生搶救了一夜才醒過來,卻還帶病指揮核武器爆炸,為了國家他命都不要了。

他是中國最高機密,卻為「20元」付出生命

醫生說他患上了直腸癌,楊振寧從美國匆匆趕回,他問鄧稼先是什麼讓你付出生命,國家給你多少錢?鄧稼先說「20元」。


他的家庭也建立在秘密上

鄧稼先與妻子許鹿希育有一女:鄧志典(1954年10月-),一兒:鄧志平(1956年11月-)。

他的愛情、家庭也建立在秘密上,鄧稼先與妻子許鹿希(許德珩之女)一見鍾情,後來兩人結婚,約定不離不棄,婚後不久鄧稼先說單位調動,在工作上他對妻子也保密,沒有留下一個字。許鹿希說我支持你,從此一別就是28年。

再見時,她哭成淚人,曾經帥氣的丈夫,已經白髮蒼蒼惡病纏身,短暫相見後鄧稼先又匆忙離開,再見又是十年後,此時的鄧稼先已經命不久矣!醫生說他患上了直腸癌,許鹿希每天守在床前照顧,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在生病期間,鄧稼先還拖著顫抖的身體,寫下了原子彈建議書,並囑託妻子一定要交給中央,因為他的建議書,成功維護了未來國家的安全,他的遠見令世人佩服。

1986年7月29日,才與家人相聚不到一年的鄧稼先,因為癌症大出血,永遠地離開了!

臨死前,他對妻子說:「如果有來生,我還選擇中國。」許鹿希抓著他的手顫抖地說:「你的血,為國流盡了!」


年表

1929年9月,入北平武定侯小學至三年級。

1932年,入北平四存小學四年級至畢業。

1935年,入北平志成中學,讀一年級。

1936年,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這三年,他在英文、數學、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搬遷至雲南昆明。因父親患重病,鄧稼先一家滯留已淪陷的北京。

1939年9月,十五歲,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1940年5月,為避迫害,未讀完高二,途經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達昆明。

1940年7-9月,在昆明升學補習班學習,入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讀高中三年級至畢業。

1941年秋,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鄧稼先畢業。北大遷返北平,應聘在北大物理系任教。

1948年夏,考取了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研究生。

1950年,獲博士學位,衝破重重險阻回到新中國,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

1953年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為北京醫科大學神經解剖學教師。他們生有一子一女。

1954-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副學術秘書,協助錢三強教授和吳有訓副院長工作。

1958年8月調到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後歷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副主任等職。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

1980年,增補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82年,獲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

1984年,被評為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85年,因直腸癌於7月30日住院。是年,因」原子彈的突破和武器化」和「氫彈的突破及武器化」,兩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986年5月,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榮獲國家「七五」期間第一枚全國勞動模範獎章。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視頻

  • 永遠的懷念:紀念鄧稼先院士


參考來源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