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邢台地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邢台地震

名称:邢台地震

时间: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 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

地理位置: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

震源深度:10公里

震中经纬度:北纬37度21分,东经114度55分; 北纬37度32分,东经115度03分

震级:6.8级、7.2级

震中烈度:9度;10度

伤亡人数:死亡8064人,伤38000人

破坏范围:136个县市

经济损失:10亿元

邢台地震,是指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的地震。邢台先后发生过两次大地震,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北纬37度21分,东经114度55分)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强;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北纬37度32分,东经115度03分)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这是一次久旱之后的大震。地震发生后,漫天飘雪。中国总理周恩来三赴震区,百姓的苦难使他落泪,他指示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预报系统。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在邢台地震的血泊中矗立起划时代的里程碑。

简介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 9度强。继这次地震之后,3月22日在宁晋县东南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3月26日在老震区以北的束鹿南发生了6.2级地震,3月29日在老震区以东的巨鹿北发生了6级地震。从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发生的7.2级地震。〔6.8级地震波及142个县市,7.2级地震破坏范围包括136个县市。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烟台,南到南京,西到铜川等广大地区。〕这次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的破坏范围很大,一瞬间便袭击了河北省邢台、石家庄衡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地区,80个县市、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使这一地区造成8064人死亡,38451人受伤,倒塌房屋508万余间,这次地震袭击了10多个工厂和矿山,袭击了52个县市邮局,破坏了京广和石太等5条铁路沿线的桥墩和路堑16处,震毁和损坏公路桥梁77座,地方铁路桥2座。毁坏农业生产用桥梁22座共540米。

地震造成了山石崩塌。1966年3月22日7.2级地震时,邢台、石家庄、邯郸、保定4个地区,发生山石崩塌361处,山崩飞石撞击引起火灾22处,烧毁山林3000亩。

震后次生火灾连续发生。根据邢台、衡水、石家庄、邯郸、保定5个地区统计,1966年3月中旬至4月初,就发生火灾422起、烧伤74人,烧毁防震棚470座。

破坏情况

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6.8级、7.2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余人受伤。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1]

震区处于滹陀河冲积扇的西南缘,太行山山前洪积--冲积倾

斜平原的前缘,古宁晋泊湖积--冲积洼地及冲积平原之间。滏阳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震区中部。

震区在构造上属于邢台地堑区,它东邻沧县隆起,北接翼中拗陷,西界太行隆起,南邻内黄隆起。这次地震活动严格限制在邢台地堑内部。

邢台地堑的总体构造方向为北北东向,内部发育一系列较大的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局部尚发育有北西--北西西向断裂。根据物探资料,地堑的凸起和凹陷之间有两条隐伏断裂;一条在南部,方向由西端的北西西向转为东端的北东向;一条在北部,方向为北北东。前者的东北端点与后者的西南端点相距20公里。根据地区破坏和地震活动特点判断,这两条隐伏断裂经这次地震活动已经相互沟通。

这次地震造成的地面破坏以地裂缝和喷水冒砂为主。地裂缝沿着滏阳河、古宁晋泊和古河道范围呈带状分布,总体走向为北30o~35o东。喷水冒砂比较普遍,多分布在古河道、地形低洼和土质疏松地区。

沿古河道,不仅地裂缝及喷水冒砂普遍,而且位于古河道上的村庄比相邻村庄的破坏严重;在同一村庄中,古河道通过地段的房屋又比其它地段破坏严重。

极震区内的居民点多为土坯墙结构的平房,多数分布在巨厚的亚粘土、粘土、粉砂土等沉积物之上。在地震中,受喷水冒砂、砂土液化的影响,土层承压能力显著降低。另外,这里过去是涝洼盐碱地区,由于地下水和盐碱的长期腐蚀,地基、墙脚很不结实,使房屋的抗震能力大大减弱,因而破坏严重。

极震区地形地貌变化显著,出现大量地裂缝、滑坡、崩塌、错动、涌泉、水位变化、地面沉陷等现象,喷水冒沙现象普遍,最大的喷沙孔直径达2米。地下水普遍上升2米多,许多水井向外冒水。低洼的田地和干涸的池塘充满了地下冒出的水。淹没了农田和水利设施。地面裂缝纵横交错,延绵数十米,有的长达数公里,马兰一个村就有大小地裂缝150余条。有的地面上下错动几十厘米。冀县阎家寨附近百津渠的堤坝原高出地面2米,震后陷入地表以下2米,在长110米、宽11米的地段上,裂开宽有5米大缝,缝深4米。震区内滏阳河两岸造成严重坍塌,任村滏阳河故道被挤压成一条长48米、宽3米、高1米的土粱。

救灾援助

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切和重视,周总理三次亲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部署救灾工作。同时对地震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向灾区人民发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庄严号召,极大地鼓舞了震区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2]

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参谋部立即通知震区附近驻军赶赴震区,参加救灾工作。周总理亲临灾区指挥救灾、看望灾民、视察灾情。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救灾的达100多个单位、36674人,其中解放军官兵24411人、医务人员7095人,汽车881辆,飞机38架。各种救灾物资、药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到灾区。[3]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灾区成立了以部队为主的党、政、军联合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医疗卫生、物资供应、交通运输、治安等办公室。设立了7个分指挥部,各受灾地区、县也相应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当地的灾情上报、救灾物资的申报、转运、分发,人民生活的安置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

纪念碑馆

邢台大地震中,马栏村死伤人数众多,村民袁桂所的6位亲人被砸死,自己也被砸晕。[4]

40年过去了,记者眼前这位66岁的老人满脸沧桑,在他和村民一样经历了那场"大劫难"同时,他还和地震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全村哭声连天,我任村里的民兵副连长,从废墟中爬起来,迅速组织青壮年救人。震后我就开始琢磨为啥地震前几个月,村里井水老是冒泡,怎么打水井水也不干?后来才知道这是地震的前兆!"袁桂所说,周总理到隆尧视察灾情时很忧虑地提到,前人只留下地震的记录,没有留下经验。这次地震付出代价惨重,我们必须从中取得经验。"我把总理的这些话牢牢地记住了。"

那年的3月12日袁桂所开始观测井水变化,正式搞起了地震预报,袁桂所在村里找了6个伙伴,成立了隆尧县第一个地震科研小组,待遇是村里每年多给记几个工分,后来县里每月给误工补助5元钱。科研小组的人员由于年龄的增长,有的参了军,有的出了嫁,只有袁桂所硬是把观井测地震的活儿给坚持下来了。

"就是因为这眼井,才有了中国第一代地下水观测井网的建立。"如今,袁桂所把自家的房子盖在"马栏一号古井"边上。每天早8点,他都要测量水位并记录到墙上的坐标图里,记者3月7日采访那天的水位是7.28米。

由于邢台大地震具有前震多、主震强、衰减有起伏、余震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这就为地震科学研究和实验提供了一个天然场所。也正因此,1966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建的红山地震台在邢台大地震的严峻考验中诞生了。

红山地震台位于隆尧县县城西北约9公里的红山山丘上。红山地震台已发展成为拥有测震、地磁、水准、地电等多种观测手段的综合地震台,并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地震基准台。

"可以这么跟你说,新中国的地震研究是从我们这里走来的!"隆尧县委宣传部的新闻科长国红科说这话时,眼里充满自豪。

邢台地震是中国灾害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地震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邢台地震为中国抗震救灾和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地震科普视频

为了铭记邢台地震的经验教训,追怀亡者,激励后人,垂教后人,由地震震中所在的隆尧县地震办公室倡议,原国家地震局、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地震局、原邢台地区公署、隆尧县人民政府及震区部分群众集资50多万元,于1987年3月8日在邢台地震的震中区隆尧县县城东建成了邢台地震资料馆和邢台地震纪念碑,建成后至今共接待参观者十余万人次。邢台地震纪念碑高19.66米,标志着1966年,台基高2.4米,分为三层,每层八步台阶,象征3月8日。

  • 邢台地震纪念碑碑文

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五时二十九分及二十二日十六时十九分,我区隆尧县白家寨、宁晋县东汪先后发生六点八级和七点二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左右,震中烈度为九度强和十度,波及百余县、市,尤以隆尧、宁晋、巨鹿、新河为烈。

震前,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随后大地颠簸,地面骤裂,张合起伏,急剧抖动,喷黄沙、冒黑水。老幼惊呼,鸡犬奔突。瞬间,五百余万间房屋夷为墟土,八千零六十四名同胞殁于瓦砾,三万余人罹伤致残,农田工程、公路、桥梁悉遭损毁。灾情之重实属罕见,伤亡残状目不忍睹。

震后,周恩来总理冒余震之险三次亲临现场,体察灾情,面慰群众,提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之救灾方针。李先念副总理暨中央慰问团亦即赶来,抚民心,励自救。党中央、国务院之深切关怀,使灾区人民没齿难忘。

省、地、县党政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组织发展生产,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两万四千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星夜奔来,舍生忘死,排险救人,十指淌血活民命于绝境,搭棚架屋, 废寝忘食而助民以安居,诚谓德高齐天。来自京、津、沪、石等市七千医护人员,含辛茹苦,救死扶伤,实乃情深若海。全国各族人民莫不伸出友谊之手,纷纷投函致电,捐款赠物,运来灾区的衣食用品、生产物资,难以数计。

对此,灾区人民无不感激涕零,由衷呼出"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并化悲痛为回天之力,重整山河、创业建功。废墟举处,当年急粮棉丰登,新房排排,新村片片。

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三十多个科研单位、五百五十余名科技人员先后赶到地震灾区,进行我国有始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现场考察实验。从此,前所未有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在我国广为开展,专群结合,多路探索,使我国地震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地震研究工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邢台大地震堪为我国地震史上之里程碑。

抚今追昔,倏已廿载。如今灾区已是人笑年丰,地换新颜。然地震之惨痛教训,亲人之所遭不幸,终不能忘怀,党予人民救命之恩情,群众抗震卓绝之精神,永刻骨铭心。值此地震廿周年之际,特立此碑,以追怀亡者,激励今人,垂教后人。

视频

邢台地震,周总理讲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灾难

邢台大地震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