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一场青春的邂逅(游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那一场青春的邂逅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那一场青春的邂逅》中国当代作家游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那一场青春的邂逅

我们读高中时,史河还是原生态的。

那时,秋天的史河水,清且浅,双手掬起清亮的一捧,便可入口,挽起裤脚涉过河的中央就到了安徽;行走在黄褐色的沙滩里,不经意间,低凹处就会有一泓清水漾在你的脚下,像掉下的一块不规则的蓝天,清清晰晰地映照着让人心里发痒的一方汪汪的蓝,那里面,总会有几尾游鱼,线一样,极细,细到几乎无法分清鱼头和鱼尾,踏沙的声音惊动了它们,便倏忽一下钻进细细浓浓的绿藻丛中了;东南,史河拐了个弯,日出日落,波光明明灭灭,色彩时浓时淡,流动着,摇曳着,顾盼着,和剪影似的远山、苍狗般的白云挤一阵俏眉,抛几个媚眼,于是幽静的河面便暗暗生出一缕缕情愫,雾霭一样地弥散开来,浸染着绿树芳草和寂寞狭小的沙洲:那该似一帧构思精巧的画吧,妩媚、纯净、清新、恬淡,安安静静地卧在绿雾一样的竹林和云一样的芦苇之间;中午,秋日的阳光干净得像金黄的稻田,头枕一方光滑如肌肤且布满绿痕的鹅卵石,细细的沙子温热如舌,濡濡地舔过每一寸肌肤,惬意直达骨髓,让人产生融化在河中的幻觉;清晨或傍晚,绿雾弥散,袅袅娜娜,一叶扁舟,或逆流而上,或顺水飘荡,几只鱼鹰,一柄长篙,着玄衣的渔父,高高抛撒的渔网,把静静的史河剪成了永恒的水墨画。

那个秋天,拿着一纸由现任职教中心校长张西鑫填写的苍劲有力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十几岁的我们,懵懵懂懂地闯进了与史河为邻的陈淋高中,开始了艰难苦涩而又无比充实的求学生活。

于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在充满书香的校园里相识了。当时高中招生的规模很小。我们那一届只有文理各一个班,100多人。绝大部分是祖师和陈淋的学生。相似的家庭背景,相同的人生目标,在青春崇高的名义下,克制着,理解着,宽容着,努力着,发奋着,拼搏着,在人生的舞台上,开始了羞怯稚嫩却又精彩纷呈的表演。

青春的悲情之处就在于她的终将逝去,留下的是一如三月樱花般短暂的绚烂和恒久弥新的锥心记忆。千年的修度让我们因缘际会,却又因白驹过隙而匆匆别离,从此后天各一方,信音微茫。尽管古老的骊歌无数次无端地在耳边响起,那一张张青春的容颜却在岁月的灰尘中愈发清晰。三年,青春醉美的时光,竟倏忽而逝。那该仅仅是人生擦肩而过的回眸一笑吧。但三十年前那一场短暂的青春邂逅所留下的雪泥鸿爪,却像当时的史河之水,澄澈、纯净,不曾因世俗的污浊而腐臭,一直滋润着因物质和精神受到双重挤压而变得日渐荒凉的心灵世界。

因为住校,我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自带大米和咸菜在学校就餐的。三五成群,背一口袋米,一个或两个装满咸菜的大洋瓷缸装在网兜里,用手提溜着,有时还挎着书包,就那么一摇一晃,步行十几二十几里路赶到学校,开始了我们人生最初的跋涉。到校后,先去伙食科交米(克扣、交不掉的事时常发生),换取饭票。再互相交流一下各自带的菜,如果有好吃的,特别是蔬菜和肉,很多同学在吃饭时都会围拢过来,你一筷子,他一勺子,一缸子美味顷刻就会一扫而光。有的同学好吃,也不太自觉,把筷子叉得老大,狠狠夹一筷子往碗里一杵,跑到一边狼吞虎咽,被吃的同学望着只剩残汁的缸底,虽然心疼不已,但还得强作笑脸。也有一个两个同学,一旦带了好东西,总是藏得严严实实,吃饭时溜到操场一角、寝室或史河边偷偷独享。我因为母亲早已去世,周末回家常常无菜可带,只好东家要一点,西家匀一点,勉强凑一缸,不到周三就无菜可吃了。怎么办?只好厚着脸皮蹭吃。我蹭吃最多的是喻益江和江厚田的。喻益江的家境相对较好,姐姐就在陈淋街上住,会经常带一些好吃的,我也就跟着沾光,寒暑假我们经常到喻益江家去,他母亲会给我们做满满一桌好东西吃;江厚田的母亲腌得一手好菜,即使是咸菜,也做得色泽明亮,清脆爽口,最关键的是油多,特别下饭,吃到嘴里,唇齿留香,至今难忘。前几年我在广州,一到周末,就会乘一个多小时的地铁从广州到佛山,去他家吃他母亲从家乡捎去的腊肉、腊鸡、腊鸭、香肠等家乡的特色菜。张齐发也因为家庭贫困,往往带一大缸咸菜,一吃就是一星期。他常常坐在座位上,捧着一碗有点泛黄的米饭,夹点咸菜,一口口慢慢地艰难下咽。那时,绝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那场景现在回忆起来,心里还是一阵阵发酸。特别难忘的是,气温高的时候,菜缸子常常生蛆,掀开盖子,白花花肥胖胖的就在菜缸子里微微蠕动。搁现在的孩子恐怕吓得连缸子都远远地扔了,哪里还会去吃?可我们没办法,只好用筷子把蛆一个个挑出来,再拿到学校食堂的灶洞里加热。(仅仅是加热,也常常会遭到炊事员老李、老张、小何的刁难和训斥。之所以清清楚楚地记得这三家伙,除了多次被他们大呼小叫高声责骂外,对他们克扣学生的“非凡”能力,形象极深,至今还能梦到他们仨被学生们打得半死。)柴火煨过的咸菜,热气腾腾,味道香醇,令我们垂涎欲滴,胃口大开。尽管过去了三十年,那飘着腾腾热气的香味却一直在眼前舒缓地萦绕。那时,幸福是多么唾手可得呵!

说到吃饭,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那个直径差不多一米的硕大饭桶。那时吃饭,因学校条件差,没有饭厅,无法让学生在食堂吃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用了订饭这一招对付。订饭的任务是轮流的,轮到的同学每天中午吃罢饭把第二天每个同学要吃的饭的数量统计汇总,并交上饭票,然后交给学校伙食科,伙食科根据每班的订饭数量下米做饭。饭做好后,盛在贴有班级标识的大桶里。放学时,两个值日生把饭桶抬回班里,按照订饭的先后顺序,一个同学念名单和订饭数量,一个同学负责盛饭。如果饭做得太软(我们习惯叫太烂),值日生把不住的话,通常订在后面的同学就没的饭吃了,自己的那份自然也贴进去了。我们会戏谑地说“饭烂成灾”。多年后,我把这些事说给我的学生听时,有一个同学说了句“你自己盛饭,勺子在你手里,你不会把自己的那份先盛放起来吗”,把我噎的哑口无言。那时,没有一个同学这么想,更没有一个同学这么做。一般说,没就没了,值日同学和其他没吃上饭的同学一起到食堂买份饭吃了就是了。很少有闹纠纷的。不过,也有例外,一次,我把吴睿智的饭盛没了,她朝我大喊大叫,也难怪,连续三天都把她的饭盛没了,搁谁身上谁都恼火。我呢,不是省油的灯,也朝她咆哮起来,还从伙房买了份饭,坐在她旁边,哼着歌,故意嚼得津津有味,把她气得嚎啕大哭。现在想来,真对她不起。

那时学校没有自来水,男生的洗刷全在史河里进行。清晨或傍晚,一群群学生手端瓷盆,盆里放着牙膏牙刷,条件好一点的还放着一块香皂,毛巾通常搭在肩上,走过一段逼仄的小路。记忆里,这条小路的一边是学校的院墙,另一边是一堵半米高的石头砌成的矮墙,矮墙上布满了深绿的苍苔。矮墙尽头,有一棵枝桠横斜的柿子树,在周围都是高大树木的情境下,它不被人注意,显得有点落寞。只有到了秋天,柿子泛着金黄的光芒时,我们的目光才肯多在它身上停留一会。

走过柿子树,经过一个上斜坡,再下凹凸不平的河堤,进入河道,沙子于是就在脚下嘎嘎吱吱,那声音,简洁,明快,轻松,自然,没有繁复的平平仄仄平,是清幽的弹拨乐吧,有淙淙的流水、苍苍的蒹葭和欸乃的桨声应和。如乐天笔下的那把千古琵琶,在轻拢慢捻之间,将一千多个日夜弹奏成如歌的行板。三十年一如天籁,伴着史河匆匆逝去的流水,一直在耳边深情地低吟浅唱,从未被时间终结。

来到清浅的水边,随手扒拉一下河沙,沙子惊扰了清梦一般,刺啦一下弹跳了起来,一个小小的亮晶晶的水坑卧在眼前。鞠一捧水,浇在脸上,脑子就像河水一样清亮。再舀一缸子水,呼哧呼哧一通刷牙,擦净脸,有的就掏出语文或英语课本,哇啦哇啦地在撒满阳光的沙滩上边走边读。煦暖的阳光、软软的沙滩、薄薄的晨雾、匆匆远去的流水,这该是最理想的读书场地吧。

月斜西窗,雁鸣霜晨,史河,仿佛就是我们那代人的时间解码,默默地注视一群人来了,另一群人走了,带着迷茫颓废和沮丧抑或是淡定欣喜和张扬。

本以为这样的日子该悠悠闲闲波澜不惊地过下去。来了。走了。走了。来了。如那一片葳蕤的芦苇。青了。白了。白了。又青了。

岁岁年年,花开花谢。

可是三十年过去,天空还是那片天空,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史河却再也不是那时的史河了。校园也早已物是人非。上学时的屐痕,再也寻觅不到。平坦的沙滩,幽深的老井,笔直的水杉,葱郁的梧桐及那些熟悉的面孔呢?仿佛在一夜之间全都老去,被时间的尘埃严严实实地遮蔽。

他们都老了吗?

他们在哪里呀?

伤感,锥子一样刺进骨髓。在每一次踏入曾经的校园。

偶然的缘起,注定了一生的缘分。与生命的历程相比,三年、两年抑或一年的同窗,该是多么惊艳美丽的邂逅!因为彼此,相遇在冰清玉洁的纯真里,相遇在永不再回的青春年华里。

如花美眷,哪堪似水流年!三十年的时光风尘,漫漶了青春美丽的容颜,带走了青春四射的活力,湮灭了青春不变的浪漫。那写满奋斗、希望、迷惘、惆怅的青春天书,厚重,艰涩,散乱,谜一样,在我们内心纠结,纵横交错,纷乱如丝。负重如牛的我们,在改变命运的挣扎中蹒跚而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被大多数同学奉为圭臬。烟花三月落英如雨于前而不解风情,柳随风舞寒塘鹤影于后而置若罔闻。背政治、背历史、背地理,背古文,背一切我们认为要背的东西,背得天昏地暗,背得如醉如痴。时间久了,头发晕,眼发黑,一出教室,觉得天都是灰黄的,歇一歇,走一走,又继续没有尽头的背背背;排列组合,立体几何,三角函数,让人脑汁绞尽却仍如坠云里雾里,至今,没有数学细胞的我仍被这些东西折磨得噩梦连连;虚拟语气现在时过去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的English,如一道道绊马索,考试中只轻轻一提,便撂倒了多少壮怀激烈豪情万丈的骑马王子。

那时的夏日,蚊子似乎特别多,寝室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少不了它们的嗡嗡声,冷不丁,胳臂上、大腿上、甚至还穿着裤子的屁股上便被叮个大包;隆冬,凛冽的北风使老劲往脖子里裤脚里乱钻,至今仍觉得扯心扯肺的冷。脚冻坏了,手溃烂了,晚上被子里一捂,便是锥心刺骨地痒。有的痒得难受极了,便在寝室的墙上蹭,破皮,流血,被子上抹抹,又睡去了。但那时,每个人都觉得习以为常,每个人都在这种状态下努力拼命。八十年代中期,政治书上的改革仍是神秘遥远南方的试验场,我们还没有切实真切的感受。因此参加高考,期望自己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顺利挤过那窄窄的独木桥仍是我们这代人的不二选择,吃商品粮,娶个吃商品粮的老婆,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痛苦生活,是我们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一个同学拒绝另一个同学去玩的邀请,最好的理由就是拍拍课桌,半戏谑半认真地说,我的一家子全都在这个小小座位的抽屉里了,哪敢玩啊。坚韧、刻苦、纯真以及永不放弃的信念,这是高中时代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靠了这种财富,我们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此直面社会,正视人生。纵然东奔西逃,四海为家,纵然伤痕累累,心交力瘁,却依然从容淡然,惯看春风秋月,笑对刀剑严寒。

那些日日夜夜,那些历历往事,一直盛放如花,在记忆葳蕤的青藤上摇摇曳曳,也早已成了我们心灵深处最美的人生风景,并注定成为抚慰心灵的恒久追忆。

亲爱的你呵,在喧嚣忙碌的日子里,如果有一天,你系着金块的飞越万水千山的翅膀疲倦,请不要硬撑着,暂时觅一栖息的枝头,安静地停下,小憩片刻。端详我们那早已泛黄的毕业照,让如烟的往事穿越漫漶,捡拾我们逝去的青春碎片,并对她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含泪的微笑中,告诫安慰自己,生活,不仅仅有狼狈的苟且,有一地不堪捡拾的鸡毛,还有朦胧的诗意和远方。而三十年前的那一场青春的邂逅,注定是你我之间永不散席的精神盛宴。

[1]

作者简介

游宇,原名胡安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河南固始,固始县国机励志学校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