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郑和下西洋使用的船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和下西洋

来自网络的图片

郑和下西洋使用的船只郑和船队是郑和下西洋所组织的远航船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规模的远航船队,也是一支史无前例的海上特混舰队。郑和船队由200余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将士二万余名,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组织严密。[1]

简介

船只介绍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经过南海西南太平洋、印度洋,到达东南亚、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可比拟的。郑和船队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航行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宝船,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郑和宝船是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船只规模

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船只组成,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除了宝船外还有四种:第二种马船,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战马,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 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粮食,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 是一种交通远输船,用来装载人员、货物,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由此可见,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郑和船队规模之大、船舶种类和数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

船队历史

事件

六百年前(一四○五年,乙酉,明永乐三年),七月十一日(当时的农历六月十五日),江苏太仓刘家港上,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大小二百艘,扬帆出海。带领船队的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郑和。  郑和的船队目的是直出大洋。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在这里休整,等候信风。因为那时的船只,还是以风帆为动力。在这里,也祭祀了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见的天后庙或妈祖庙中的天后。天后娘娘是海上渔民船民的精神力量。 船队出动。出闽江,五虎门,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南海。第一个目的地的占城国(在现在越南中南部)。这就开始了历史上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的重大事件。

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共七次,从郑和三十四岁起,到六十二岁在第七次下西洋回航中途病逝止,成为郑和的终身事业),在近世,越来越成为世界瞩目的历史大事件。因为在那时候,世界上的航海技术还未发展,哥伦布还没有出生,明王朝的这一支船队,远航到亚非、阿拉伯等国家,是人类海上交通的极重要的创举,显示出当时中国人掌握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国力,都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今天人们研究这段历史,包括外国人,都不禁发出惊叹。

船队组织

战船

郑和这位三保太监,统领这支船队,从事先的组织,到出发后在海洋上的统驭领导,对航海技术的掌握,到处与各国(有的是从不知道的国家)打交道,既宣扬国威又做了睦邻友好的外交,都是很出色的。这位太监的确是个非凡人物。甚至,他能很好地指挥作战,随船队出去人员有二万七千多人,其中有许多是战斗人员。二百零八艘船只中,战座船有一百艘左右。这支远航的队伍带去许多财富珍品,要与各国交流,没有这些保卫的武力是不行的。但这支武力队伍又是出奇地强大。 事实上,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真的打过几次漂亮的仗。有一次是海盗陈祖义向郑和船队突袭,想发大财。但郑和早得到消息,故作没有准备的样子,让海盗船直扑向主要的宝船。突然,青灯转悬红灯,各船灯火齐明,船队包抄,把海盗全数或屠或擒。著名的首领陈祖义被俘,后来押回首都正法。这是一支人数在五千人以上的海盗,这一仗打得并不简单。

下西洋目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提出来:郑和的队伍这样有规模,有强大的武力,但是,事实上七下西洋,不去占人家一寸土地,不去发展殖民地,甚至也不积极发展贸易(虽然客观上是促进了贸易与商业),那为的是什么呢?这不禁令人想到,传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找寻建文帝的下落。因为朱元璋死后,由皇孙(建文帝)即位,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不甘心,起兵夺位,是为明成祖。当时攻入京城时,宫中起火,建文帝从此不知下落,成为一个谜。这始终是明成祖心头的大疙瘩。他为此郑重派出这么一支船队,到海外去查访,看看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积聚力量,反过来再夺位。这么一想,郑和船队具备那么强大的武装作战力量,就很能理解,说得通的了。[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