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郑大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大进(1709~1782),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清代人,生于广东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山美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其聪敏足智,从小享有神童美誉。

  •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知府,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
  • 任政期间,草除积弊,关心民生,所至颇具政绩。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勤恪。
  • 主要著作有《正定府志》《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基本信息

姓名    郑大进  
别名    郑誉捷      
字号    号谦基,退谷      
民族    汉族      
官职    荣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太子少傅、兵部尚书、直隶总督  
谥号    勤恪     
出生地   广东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山美村(今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
出生时间  1709年   
去世时间   1782年 
所处时代   清朝   
主要作品   《正定府志》《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人物生平

郑大进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生于广东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山美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人,翌年乾隆元年(1736年)登进士,郑大进高科中后,并未授官。自至乾隆九年(1744年)始被召进京谒选。初授直隶肥乡县令,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知府,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十九日因病卒于任上,年七十四。乾隆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勤恪。

郑大进是清朝雍乾盛世间一位有才华、有经济头脑、很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家。他“凡经七省,遭遇盛明”;“旌节所至,率多建白(建议)”。在各地任上都做出不少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工作。

体察民情,关切民疾

  • 郑大进为官所在,施行诸多善举,处处体恤民间疾苦,减轻人民负担,诸如“边徼(边界)积习疲敝”,他“加意抚恤”,“丁徭缺额”他允许“通融顶补”,“轸念农人,俾平民耕种,皆有所藉”。每遇自然灾害,他“为民请命,祈雨应时”,灾后采取措施“赈恤之政,酌诸至当”。在任河南巡抚时,一次特大洪灾,仪封考城河堤决口150丈,他一获险情即赶赴现场,“督饬员弁,竭力堵筑,役伏日不下二万人”。见灾情严重,一面自请朝廷处分,一面采取“以工代赈”措施,既增加抗灾能力,又改善灾民生活,而郑大进自己却因“日夕工所”至足患湿症。
  • 郑大进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每到一地,必查灾情,据实上奏。任直隶总督时,见永定河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浅,水坝又不够高大,因而时有水患。郑大进经多方登求士庶和水利专家的见解,了解到“坝闸不修,则水无所蓄、泄”,遂上疏提出“宜分段开挑,增筑闸座,以时启闭”的措施,获朝廷批准,并拨给建闸经费七万余金。郑大进“相度兴筑”,终于既得以疏浚,又使蓄、泄得宜,而且还可通舟揖,便民行来。
  • 在湖北巡抚任上,解决道城漕运困难问题及在湖南抑止官吏动辄借用库款大兴土木修缮公署等等措施中,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深得民心拥戴。

勤谨廉明,兴利除弊

  • 郑大进在各个官位上都能勤谨廉明,兴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工作。
  • 在任两淮盐运使期间,当时所产淮盐等级质量差别很大,而价格却无差异,导致商人只售次盐,民众要买好盐买不到,朝廷盐税收不起。针对这一弊端,郑大进亲自“为之审辨,盐色差等”,明确了安盐、梁盐二种价格,奏请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朝廷利税,从而大大促进了盐业发展。
  • 在任湖南按察使兼布政使时,针对黄白腊生产、收缴和上调之间的矛盾,调整收储措施,发展了当地黄白腊生产,利于民生。
  • 在贵州布政使任上,郑大进了解到贵州仓库多储米粮,又没有一套出陈易新的方法,而黔地多雨,仓中米多有霉变,陈米质差,新米又进不了仓。郑大进奏准于青黄不接、各地缺粮之时,将历年仓库中的陈米,“平价借、粜”出去,然后于秋后“按一米二谷,购补还仓”。此后成为定例,仓储多改贮谷,减少霉坏。此法大大有利于粮食供应和储存,从而推动粮食生产的发展。
  • 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对工业生产,郑大进也作出卓越的贡献。楚北宝武局铸铜工业因高质原料(须从云南采购)断缺而面临“死亡”危机。按原铸法,需以40%的高质料配以60%的低质料进行鼓铸。高质料越来越少,采购者有时守候经年,严重影响铸钢生产。
  • 郑大进经番考察、核算,认为低质料每厂便宜二两多金,若以低质料鼓铸,去除杂质之后,其成品仍能与混合料等质,剔除出来的铜渣还可炼成黑铅以制作子弹。于是,他极力推行纯用低质料的铸铜法。他极力推行单纯采用低质料(当地取料)的新铸铜法,此法既降低成本,取材方便,又增加利润,并利用剔除之铜渣炼成黑铅制作子弹,从而使铸铜工业起死回生,促进地方工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重视水利,力治水患

  • 郑大进为官任上,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与整修水利设施。如在湖南以治湘江大堤为第一要防。他根据地势高低改筑月堤,以求永固。又如在京津,他亲自查勘了永定河,知道永定河乃京津之最重要水道,而河道年久失修河床淤浅,累遭水患。郑大进经多方征求士庶,水利专家见解,提出“宜分段开挑,增筑闸座以时启闭”的措施,使永定河终于既得疏浚,又使蓄泄得宜,且可通舟楫,真乃功莫大焉。
  • 他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时,还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主要著作有《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不恃权势,倡邻和睦

  • 郑大进虽位居高官,权倾一世,然他并不恃势凌人,而是教诲家人族人友善睦邻,世代修好。这里有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小插曲。揭阳梅冈都山美村邻村池厝渡是个大姓大村,大村曾经压制小村。郑大进回乡省亲时,乡人有翻身报复之心态。郑大进却借此请来两村父老共商增进和睦之事。他谆谆教诲说:“强弱不敌,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奈何修怨以累子孙乎?”郑大进之高尚品格与极富哲理之言感动两村父老。从此两村旧怨全消,和睦相处,这在清代中期潮郡械斗成风的大历史背景下难能可贵。至今传为美谈,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

才华横溢,遗篇甲秀

  • 郑大进一生为学多才,文笔隽永,著述颇丰。如遗作有《爱日堂诗文集》、《郑勤恪公奏议》、《登岱四首》等,惜多不传。又于乾隆廿七年任正定府时纂修有《正定府志》50卷。今散见于各书者,尚可得几疏。在王先谦《东华集》中所收他于河南撰写之《开封得雨,河水骤涨,自请处分》、《拟藩库章程》两疏和直隶总督任上撰写之《浸保定九龙河》一疏。其最光辉之一笔是至今仍保留在贵阳名胜甲秀楼上之石刻五言排律《登甲秀楼》一首赫然在目,与《岳阳楼记》一样供登楼者瞻诵千古。现特录于兹、聊供养眼。

人物专题

史料记载

  • 《清史稿·列传·郑大进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