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大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大進(1709~1782),又名譽捷,號謙基,退谷。清代人,生於廣東潮州府揭陽縣梅岡都山美村(今屬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山美村),其聰敏足智,從小享有神童美譽。

  •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歷任大名府、河間府同知,正定知府,兩淮鹽運使,浙江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官至直隸總督。
  • 任政期間,草除積弊,關心民生,所至頗具政績。後加授太子少傅銜。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帝御製墓碑,親撰碑文,賜祭賜葬,追諡勤恪。
  • 主要著作有《正定府志》《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基本信息

姓名    鄭大進  
別名    鄭譽捷      
字號    號謙基,退谷      
民族    漢族      
官職    榮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太子少傅、兵部尚書、直隸總督  
諡號    勤恪     
出生地   廣東潮州府揭陽縣梅岡都山美村(今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山美村)
出生時間  1709年   
去世時間   1782年 
所處時代   清朝   
主要作品   《正定府志》《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人物生平

鄭大進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生於廣東潮州府揭陽縣梅岡都山美村(今屬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舉人,翌年乾隆元年(1736年)登進士,鄭大進高科中後,並未授官。自至乾隆九年(1744年)始被召進京謁選。初授直隸肥鄉縣令,歷任大名府、河間府同知,正定知府,兩淮鹽運使,浙江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官至直隸總督。後加授太子少傅銜。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十九日因病卒於任上,年七十四。乾隆帝御製墓碑,親撰碑文,賜祭賜葬,追諡勤恪。

鄭大進是清朝雍乾盛世間一位有才華、有經濟頭腦、很有改革精神的實幹家。他「凡經七省,遭遇盛明」;「旌節所至,率多建白(建議)」。在各地任上都做出不少有利於生產發展、有利於社會安定的工作。

體察民情,關切民疾

  • 鄭大進為官所在,施行諸多善舉,處處體恤民間疾苦,減輕人民負擔,諸如「邊徼(邊界)積習疲敝」,他「加意撫恤」,「丁徭缺額」他允許「通融頂補」,「軫念農人,俾平民耕種,皆有所藉」。每遇自然災害,他「為民請命,祈雨應時」,災後採取措施「賑恤之政,酌諸至當」。在任河南巡撫時,一次特大洪災,儀封考城河堤決口150丈,他一獲險情即趕赴現場,「督飭員弁,竭力堵築,役伏日不下二萬人」。見災情嚴重,一面自請朝廷處分,一面採取「以工代賑」措施,既增加抗災能力,又改善災民生活,而鄭大進自己卻因「日夕工所」至足患濕症。
  • 鄭大進十分重視水利建設,每到一地,必查災情,據實上奏。任直隸總督時,見永定河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淺,水壩又不夠高大,因而時有水患。鄭大進經多方登求士庶和水利專家的見解,了解到「壩閘不修,則水無所蓄、泄」,遂上疏提出「宜分段開挑,增築閘座,以時啟閉」的措施,獲朝廷批准,並撥給建閘經費七萬餘金。鄭大進「相度興築」,終於既得以疏浚,又使蓄、泄得宜,而且還可通舟揖,便民行來。
  • 在湖北巡撫任上,解決道城漕運困難問題及在湖南抑止官吏動輒借用庫款大興土木修繕公署等等措施中,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深得民心擁戴。

勤謹廉明,興利除弊

  • 鄭大進在各個官位上都能勤謹廉明,興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生產發展,有利於社會安定的工作。
  • 在任兩淮鹽運使期間,當時所產淮鹽等級質量差別很大,而價格卻無差異,導致商人只售次鹽,民眾要買好鹽買不到,朝廷鹽稅收不起。針對這一弊端,鄭大進親自「為之審辨,鹽色差等」,明確了安鹽、梁鹽二種價格,奏請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朝廷利稅,從而大大促進了鹽業發展。
  • 在任湖南按察使兼布政使時,針對黃白臘生產、收繳和上調之間的矛盾,調整收儲措施,發展了當地黃白臘生產,利於民生。
  • 在貴州布政使任上,鄭大進了解到貴州倉庫多儲米糧,又沒有一套出陳易新的方法,而黔地多雨,倉中米多有霉變,陳米質差,新米又進不了倉。鄭大進奏准於青黃不接、各地缺糧之時,將歷年倉庫中的陳米,「平價借、糶」出去,然後於秋後「按一米二谷,購補還倉」。此後成為定例,倉儲多改貯谷,減少霉壞。此法大大有利於糧食供應和儲存,從而推動糧食生產的發展。
  • 在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任上,對工業生產,鄭大進也作出卓越的貢獻。楚北寶武局鑄銅工業因高質原料(須從雲南採購)斷缺而面臨「死亡」危機。按原鑄法,需以40%的高質料配以60%的低質料進行鼓鑄。高質料越來越少,採購者有時守候經年,嚴重影響鑄鋼生產。
  • 鄭大進經番考察、核算,認為低質料每廠便宜二兩多金,若以低質料鼓鑄,去除雜質之後,其成品仍能與混合料等質,剔除出來的銅渣還可煉成黑鉛以製作子彈。於是,他極力推行純用低質料的鑄銅法。他極力推行單純採用低質料(當地取料)的新鑄銅法,此法既降低成本,取材方便,又增加利潤,並利用剔除之銅渣煉成黑鉛製作子彈,從而使鑄銅工業起死回生,促進地方工業向前發展了一大步。

重視水利,力治水患

  • 鄭大進為官任上,非常重視水利建設與整修水利設施。如在湖南以治湘江大堤為第一要防。他根據地勢高低改築月堤,以求永固。又如在京津,他親自查勘了永定河,知道永定河乃京津之最重要水道,而河道年久失修河床淤淺,累遭水患。鄭大進經多方徵求士庶,水利專家見解,提出「宜分段開挑,增築閘座以時啟閉」的措施,使永定河終於既得疏浚,又使蓄泄得宜,且可通舟楫,真乃功莫大焉。
  • 他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時,還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主要著作有《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不恃權勢,倡鄰和睦

  • 鄭大進雖位居高官,權傾一世,然他並不恃勢凌人,而是教誨家人族人友善睦鄰,世代修好。這裡有一段非常耐人尋味的小插曲。揭陽梅岡都山美村鄰村池厝渡是個大姓大村,大村曾經壓制小村。鄭大進回鄉省親時,鄉人有翻身報復之心態。鄭大進卻藉此請來兩村父老共商增進和睦之事。他諄諄教誨說:「強弱不敵,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奈何修怨以累子孫乎?」鄭大進之高尚品格與極富哲理之言感動兩村父老。從此兩村舊怨全消,和睦相處,這在清代中期潮郡械鬥成風的大歷史背景下難能可貴。至今傳為美談,在潮汕地區家喻戶曉。

才華橫溢,遺篇甲秀

  • 鄭大進一生為學多才,文筆雋永,著述頗豐。如遺作有《愛日堂詩文集》、《鄭勤恪公奏議》、《登岱四首》等,惜多不傳。又於乾隆廿七年任正定府時纂修有《正定府志》50卷。今散見於各書者,尚可得幾疏。在王先謙《東華集》中所收他於河南撰寫之《開封得雨,河水驟漲,自請處分》、《擬藩庫章程》兩疏和直隸總督任上撰寫之《浸保定九龍河》一疏。其最光輝之一筆是至今仍保留在貴陽名勝甲秀樓上之石刻五言排律《登甲秀樓》一首赫然在目,與《岳陽樓記》一樣供登樓者瞻誦千古。現特錄於茲、聊供養眼。

人物專題

史料記載

  • 《清史稿·列傳·鄭大進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