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珉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珉中
鄭珉中
英文名 MinZhong Zheng
出生 1923年
北京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從易,晚號南郭琴叟
籍貫 原籍福建閩侯,寄籍四川華陽
職業 古琴教育家、演奏家
知名作品 《論日本正倉院金銀平文琴兼及我國的寶琴、素琴問題》

人物簡介

鄭珉中  

男,漢族,字從易,晚號南郭琴叟。1923年生於北京,原籍福建閩侯,寄籍四川華陽。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人物生平

鄭珉中 原籍福建閩侯,寄籍四川華陽,1923年生於北京舊知識分子家庭。求學之時醉心於書畫古琴,幼年臨習漢魏碑帖。

1937至1939年,先後師從北京林彥博、丹陽汪藹士學繪畫,從王杏東、李浴星學古琴。

1940年,拜著名古琴家管平湖為師,就學四年,得管氏彈琴、鑒琴、修琴的琴學心得。

1947年秋再從溥雪齋學習書畫。

1946年秋到故宮博物院工作,長期從事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陳列與研究,曾任陳列組、歷代藝術組、法書銘刻組、繪畫組、銅器組、金石組、工藝組組長。

1953年、1961年他將家藏的瓷器57件、印章20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1982年後,重點從事古琴、古硯的研究,先後發表專題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多次參加國內外的學術研討會。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入研究室後,選擇以古琴為專業進行研究,在二十年間發表了二十餘篇琴論,對於古琴的產生與發展;古琴的斷代與鑑定;古琴的製作與修復等方面起到了撥亂反正的作用,其中《論日本正倉院金銀平文琴兼及我國的寶琴、素琴問題》一文獲故宮博物院優秀論文二等獎。在書法、繪畫、古硯方面的論文以爭鳴為主,兼起撥亂反正的作用。

現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學琴經歷

鄭珉中先生先後師從山東諸城派的王杏東,九襄派的李浴星管平湖三位老師學琴,管先生對鄭珉中說:「你要學,我可以教你。但有個條件,從現在起,三個月之內不要彈琴,把原來的全忘掉。這三個月中,每周到這兒來兩次看我彈琴,聽我教琴,聽滿三個月,我給你上課。」

三個月後,鄭珉中跟管先生學了《靜觀吟》、《良宵引》、《平沙落雁》。管先生手把手地教彈、示範,鄭先生這樣跟管先生學了四年。管先生對他也給予厚望,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琴藝繼承下來。

」1946年鄭先生父親去世,同年10月1日,他進入故宮負責建築,由於生活變故,他家的房子也賣了,鄭先生搬進了故宮東連房宿舍(故宮外景山前街)。下班後,同事們都在打牌,他就每天晚飯後,把學琴以來老師教的曲子從頭到尾溫習一遍,每曲彈三遍,一直堅持到1953年。

1947年,管平湖先生與張伯駒王世襄溥雪齋楊葆之和鄭珉中等人,創辦了「北平琴學社」(1954年改稱「北京古琴研究會」)。建國後,南方今虞琴社的查阜西先生組織了北京古琴會,鄭先生也是會員。那時,他每天熱衷於練琴,學過的古曲都撫得很嫻熟,並常常參加各地的演出活動。在中國傳統文人眼中,古琴有君子之德,「眾器之中,琴德最優」,與「君子比德於玉」的觀念一致。王世襄先生的夫人袁荃猷與王迪、鄭珉中,皆為古琴大師管平湖的同門弟子。

古琴鑑定

建國後,他被調到文獻館,1951年陳列部成立,就被從文獻館調到了陳列部。當時歷代館陳列里有唐琴兩張、宋琴兩張、元琴一張。唐琴「大聖遺音」,是當年清室善後委員會檢查時,王世襄先生在南庫發現的它,鄭珉中請管平湖先生把這張名琴修好。包括「大聖遺音」在內,故宮還有唐琴四張,其餘各時代古琴四十多張。與琴有關的文物有珍貴的琴譜,明清家具中的琴桌,宋錦的琴套,工藝品的琴模型,另有各式觀賞琴銅琴、鐵琴、石琴等。 在陳列部時,他曾跟隨王世襄、朱家溍二位先生從事文物陳列工作,1952年後負責文物陳列,以及陶瓷館、繪畫館、歷代藝術館的現場布展及其他陳列工作。1953年中央文化部組織了全國音樂周,鄭先生與同道琴友們在各地巡演了兩個星期後。回到故宮陳列部後各種工作繁重,起就不再彈琴,也不去琴社學琴了。文革之後,老一代琴家多已離世,音協組織古琴活動時找到鄭先生,當時他彈過的許多曲子也忘了,於是加緊練習,又找回了《平沙落雁》、《良宵引》、《歸去來辭》等幾個曲子。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曾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旁聽王遜先生 「中國美術史」課程,此時在唐蘭先生領導下完成了「歷代藝術綜合陳列」,建成了「歷代藝術館」,並每年改陳一次。為了改陳工作的順利開展,鄭先生又到中央美術學院旁聽金維諾先生講的「中國美術史」、閻文儒先生的「中國雕塑史」。這時故宮博物院收購的文物較多,他與其他專家一起鑑定這些東西,辨真偽,定去留,成為他此時日常工作的內容之一。

20世紀70年代,鄭珉中先生開始對古琴作進一步的研究。經過大量艱苦工作之後,鄭珉中先生第一次提出用標準器鑑定古琴的方法,並以私人收藏的幾張古琴和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四張唐琴為例,寫出了文物界第一篇關於鑑定唐琴真偽的文章——《論唐琴的特點及其真偽的問題》。在該文中,鄭珉中先生明確指出唐琴具備的特點,列舉了標準器,提出唐琴製作的風格、漆質斷紋、音韻木質、腹款銘刻及其分期問題;論述了唐代雷氏琴製作的時期及作者,取材及工藝特點,音韻及傳世雷琴;並提出舊琴後加腹款、琴款同時偽作與改變形制冒充古琴的幾種作偽方法。鄭先生指出,「大聖遺音」是中唐標準器;「飛泉」、「獨幽」是晚唐標準器;「九霄環佩」是盛唐標準器,帶四字腹款者為宮琴。此文的發表,澄清了古琴鑑定上的許多疑點、難點,成為古琴鑑定者的必讀教材,同時奠定了鄭珉中先生作為古琴鑑定家的權威地位。

經過多年鑽研,鄭珉中總結出一套有效的古琴鑑定方法,推翻了一些以前確認的錯誤結論。1999年7月,天津國際拍賣公司拍賣過一件流傳有緒的北宋年間古琴。這張名為「清角遺音」的古琴,原系古琴收藏家程子容先生舊藏,為程老先生生前自用,仲尼式,長129厘米,肩寬24厘米,尾寬19厘米,粟殼色漆,蛇腹,牛毛斷紋,七弦十三玉徽,硬木軫足,背面龍池內題楷書「清角遺音大唐神龍二年制」。程子容是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弟子,收藏多種古琴。程先生1980年曾向國家捐贈唐代「飛泉」古琴,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為中國唐代四大名琴之一。鄭珉中先生將這件「大唐神龍二年制」清角遺音琴,定為宋琴中的傳世精品,一級文物。

另一件私人藏宋代 「堯夫」琴,也是經他之手鑑定出來的。「堯夫」即邵雍,北宋哲學家,字堯夫。因隱居蘇門山,後人稱其為百源先生,卒諡康節。其才學為後世學者所崇仰。此琴雖不能肯定是邵康節先生所制,但琴上款字由他親筆所書,可知是其監製無疑。如此名賢法物,在傳世古琴中極為罕見。此琴仲尼式,通體髹黑漆,光潔如新,琴身發蛇腹斷紋,微起劍峰,通長122.5厘米,肩寬19.2厘米,尾寬13.7厘米,琴額飾橢圓形白玉一塊,小頭、直頂、垂肩,造型優美。琴面圓厚,頗有形如筒瓦之勢。琴背開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略微偏上,俱為棗木原裝,周邊棱色一致,腹內納音殊不明顯。鋼弦,音雄渾,響鐘磬之聲。 腹款為「慶曆元年堯夫制」。琴棋書畫,琴為第一,可見古人對琴的鐘愛程度,古琴不易保存,留存至今明以上的古琴十分少見。特別是品相完好,又有名士款的古琴,更是鳳毛麟角。鄭珉中先生以八字描述此琴:曠世名琴,彌足珍貴。

由於找到了科學的鑑定方法,加之近半個世紀文物工作的經歷和高超的古琴演奏水平,鄭先生對一些古琴文物重新進行了鑑定。他對中日兩國文博界早有定論的「金銀平文」琴進行了重新鑑定,推翻了該琴原產我國,後流入日本的結論,在兩國文博界引起震動。日方此前一直認為,該琴是從我國傳至東瀛的,我國文物界也持此種觀點。但鄭先生認為,該琴是日本人仿製的中國琴,即真正的日本琴。他發表了數千字的長文,闡述自己的觀點。此文一出,先是引起了轟動,繼而得到學術界的認可。我國雖然因此「少」了一寶,但還原出了「金銀平文」琴的真面目,也是中日兩國文博界的一項收穫。

鑑古觀今

他的古琴鑑定最初是從管先生那裡學來的,當時北京修琴的人很少,如果古琴有了毛病多是找老師去修,所以管先生屋裡掛滿了琴,他就把它們一個個摘下來看。管先生就一一從旁指點。他就是這樣觸類旁通開始學習古琴鑑定的。並通過對「至德丙申」的「大聖遺音」、「太和丁未」的「獨幽」、「貞觀二年」的「飛泉」這三張琴的鑑賞,認為皆鴻寶也。經過研究,將這三張琴確定為唐琴標準器。找到了用標準器作為鑑定古琴較為科學的方法。

琴音琴德

談到琴音,鄭珉中說,古琴音聲深沉、渾厚、結實,有古樸、蒼茫的神韻。琴的音色,根據彈法不同,古琴音色可分為泛音、散音、按音。這三種琴音,風格迥異,各有千秋。與中國文化的天、地、人相配。用左手觸弦如蜻蜓點水,右手同時彈出之音,謂之「泛音」。泠如天籟,清脆高遠,若隱若現,輕盈活潑,有「浮雲柳絮無根蒂」之喻;以七徽為中心,向兩側依次對應升高,約可彈出泛音119個。泛音應用頻繁,是古琴演奏的一大特點;左手不按弦,僅以右手彈出「嘣嘣」的空弦音,謂之散音。深沉渾厚,如大地般堅實,有「勇士赴戰場」之喻;左手按弦,右手同時彈出之音,謂之按音。特點是婉轉抒情,圓潤細膩,如人婉婉傾訴衷情,有「呢呢兒女語」之喻。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豐富細膩,是琴最具表現力之音。

如一張琴低音渾厚,高音具金石之聲,聲音松透圓潤,沒有雜音,琴曲重在直透人心,即可認定為好琴。好琴的標準,往往依其音韻,重其表現力,一般對其音量放在第二位。這也表現出古琴對音質要求的嚴格,審美格調的高雅。因此琴界的先師們,總結出琴之九德。即理想的上乘好琴,應具備九條標準:奇——指琴的材質與音色皆輕鬆脆滑;古——指琴音淳和淡雅,有金石韻律;透——指琴發音清亮綿遠而不咽塞;靜——指琴音純淨,沒有雜音;潤——指琴發聲不燥,韻長不絕,清遠幽靜;圓——指琴聲渾然不散;清——指琴聲如金石,如風中鈴鐸;勻——指琴七弦俱清圓,均勻平衡,無三實四虛之病;芳——指琴彈之愈久而聲愈出。當然,象雷威所斫的「春雷」、「九霄環佩」那樣九德兼優之琴,乃罕見珍品。通常來說,能具備諸德的琴就算好琴了。

主要論著

《豐富多彩的文具》
《古琴及其它》

《銘刻的產生與發展》

《論璽印的產生及其流變》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銘刻與雕塑》

《鄭珉中先生說古琴》

《故宮古琴》圖錄

《在盛傳無形文化遺產喧闐聲中略談琴器的修復》

《台北故宮藏古琴考辨》

《兩宋古琴淺析》

《論安徽、山東所見的四張古琴》

《對兩漢古硯的認識兼及誤區的商榷》

《漫談有關琴史的幾個問題--與津門琴友商榷》

《硯林初探--學硯心得三論》

《論鑑定古琴的兩種方法--我是怎麼認識唐琴的》

《七弦琴的原始階段初探--與吳釗君商榷》

《古琴辨偽瑣談》

《讀米貼偶記》

《唐琴辯--再論唐琴的特點及真偽問題》

《宋宣和內府所藏"春雷"琴考析》

《試論〈閱微草堂硯譜〉的學術價值》

《對兩張"晉琴"的初步研究》

《湖南省博物館送北京展出的兩張古琴》

《百衲琴考》

《"飛泉"琴的流傳》

《談吉林省博物館藏"松風清節"琴》

《遼寧省博物館藏"九宵環佩"琴考辨》

《旅順博物館藏"春雷"琴辨》

《米芾的書法藝術》

《對南京西善橋六朝墓畫像的看法》

《論唐琴的特點及其真偽問題》

《明宮琴家戴義及其督造的琴》

《唐琴--九霄環佩》

《清代劉源制"雙龍硯"》

《兩張珍貴唐琴》

《記五代楊凝式法書》

《朱碧山龍槎記》

收藏捐獻

1953年、1961年將收藏的瓷器57件及印押20件捐獻故宮博物院。
瓷器

光緒谷貽堂款東青釉盤(2件)

道光款霽蘭釉碗

乾隆彩華堂款鬥彩雙雞盞托(2件)

乾隆彩華堂款礬紅五蝠碗

乾隆養和堂款青花紅尨葵式格碟

乾隆敬畏堂款青釉葵式格碟

德化窯獸耳爐

完顏宗祠款綠釉盞托

康熈灑蘭描金蘭花盤

嘉慶款紅彩雲龍盤

道光窯變水丞

咸豐款彩人物八角印盒

康熙款祭紅盤

雍正款祭紅盤

乾隆款祭紅盤

光緒款祭紅盤

康熙仿宣德款鬥彩抹紅五魚盤

同治款礬紅百蝠盤(2件)

雍正款祭紅小碟(2件)

道光仿成化款青花鷺蓮臥足碗

光緒款粉彩荷花碗

道光款青花折枝牡丹碗

乾隆黃地綠花鳥碗

嘉慶款霽蘭碗(2件)

康熙仿成化款雲龍大碗

康熙龍泉釉開片盤

乾隆款粉彩雞杯

仿鈎葵辦口盤(近代)

印押

陳曼生"松坨白亊"印

"鄉里高門"石章

趙次閒"甄胄書生"印

趙次閒"學浚茨舟"印

錢卡蓋"曾登獨秀峯頂題名"印

錢卡蓋"胡震伯惠印"印

錢卡蓋"鄭簠之印"三面印

彭年"辛未翰林"印

姚寶倪"首出承明三領郡"印

吳咨"趙曾囗印"印

吳咨"昆文"印

趙之謙"鄭盦"印

趙之謙"二蘇仙館"印

黃牧甫"達於亊變四懷其舊俗"印

吳昌石"李念典印"印

吳昌石"芝孫印"印

吳昌石"李"印

李鍾璧賦冊

馮光遹殿試卷

鄭寶殿試卷

童棫殿試卷

劉享起萬壽頌冊

"金石千秋"石章

高伯足"守駿莫如跛"印

乾隆款嵌金銀囗鐵筆筒

[1]

視頻

故宮博物院80年院慶上鄭珉中演奏《平沙落雁》

《水仙操》鄭珉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