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郓味(宝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郓味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郓味》中国当代作家宝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郓味

一位落魄文人,一部“”替天行道”的小说,成就了一座县城,一句“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成就了郓城“好汉之乡”的美名。

初到郓城,不知是被“”好汉”的威名所震慑,还是因为什么,居然不知道东南西北,转向了大半个月,直到现在,虽说基本明白过来,走在水浒路上,还是得下意识的先设定它是东西向的,尽管有太阳的方向和两旁高楼的朝向在定位着,却总感觉它是南北路。

曾经有个上午,骑着小黄车沿着水浒路去找寻了听说过的郓城南湖,也曾沿着这条街道散步,感受了一些郓城的夜景和风情。尽管只是在这一小片地方,但也能感觉出这座好汉城的一些神韵。

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给了城市以更新的活力,新而美,成了城市发展的总目标,刚来郓城的感觉也是如此。

如果按着”水浒”的名字顾名思义,应该是“八百里水泊”的岸边。历史的沧海桑田肯定是有的,《水浒传》的文学夸大演绎也应该是有的。不管怎样,如今要看到八百里水泊,是完全不可能了。

不过,你去宋金河畔,去南湖岸边走走,或许还能感觉得到一点水泊的余韵。

郓城宋金河,我是从朋友圈里看到的。我来的时候正是盛夏,特意到宋金河畔走了走。宋金河在郓城的东部,南北走向。首先是河边的绿化让人感觉不俗,河畔公园宽阔得出人意料,柏油路和人行小道纵横穿插,竹林佳树密植其间,繁密的蝉声不绝于耳,给你一种置身小森林的感觉。

走过曲曲折折的人行小道,一条沿河红色彩道宽宽的顺着宋金河岸延展而去,路两旁的高树,将树荫铺在路面上,在烈日下有种非常舒适的感觉。

宋金河水面宽阔,”浮光耀金”,几只水鸟悠闲地滑翔在上空,给蓝天和清波之间添加上几点灵动。河水清澈,微风吹来,清波轻吻着石岸,送来一股清爽气息。

这气息让人舒服,据说这水也是取自于黄河,但却绝不像东明万福河那样,原生态的黄河水形成一条黄带,将整个城市划出南北两半。与曲阜的蓼河景色可以有一比。但是,蓼河水,如果靠近它,或是走在跨河的木制栈道上,就会有扑鼻的水腥味,让人近而却步。都没有宋金河畔让人舒适惬意。

要说景色和气派,宋金河完全是够得上气派的。东明万福河无论是水是岸还是绿化,都是大大逊色的。曲阜蓼河绿化和桥的设计,以及两岸的仿古建筑,红墙灰瓦,虽是宋金河没有的,但宋金河宽阔的河面,清碧的水波,映照着两岸的高楼,容纳着天光云影,海市蜃楼般浮动荡漾,却是曲阜低矮的建筑所形成不了的。

我没有看到过宋金河的夜景。要说廊桥霓虹,水耀华彩,如梦如幻的的夜景,这宋金河可能比不了曲阜的蓼河。

不过,只由这河面这绿化带来看,郓城人的大气就可见一斑了。

南湖在郓城偏西南,与宋金河有蜿蜒的水面相连。湖面虽不是很大,但在县城里也是很少见的了。依然是宽阔的绿化带围绕着大片湖水,环湖路照样是彩色的路面。本来想骑着小黄车环湖一周,无奈湖的南沿超出了小黄车的界限,它罢了工,我只能推着它返回。但看那高高的蒲苇,围拥着湖岸,随风摇曳,与水波相吻相牵着,蛮有一种水浒的情趣。湖西侧和北侧尤为繁盛,游人很多。车子推到郓城博物馆后,它复活了,但我的意趣已不在于骑车而游了。博物馆是座雄伟的建筑,红色的楼阁,与碧波青苇绿荷撘配,色调格外分明。不过,还没有开放,好像内部工程还没有完工。

这博物馆楼下北侧水面上,停着两只游船,古式木船,应该是节假日接待游客的。如果置身游船,环游南湖之上,感受湖中的天光云影和清风,当会有别样的情调。游船的北侧,是连片的荷,荷叶高擎,叶面阔大而肥绿,长势劲壮。绿荷之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荷花,有的含苞娇羞于荷叶之下,有的雍容开放于碧荷之上。开放的荷花大大方方,洁白素雅,在正午的阳光下,白亮耀眼,衬托着这么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莲蓬自然是有的,而且长得壮硕饱满,近处的能看到圆圆的荷米的绿头,真的让人垂涎。

两三个凉亭,引路伸进湖里,被绿荷围了大半圈,既凉快又便于赏荷,上面人不少,有的老年人,直接把电动三轮车开了进去,亭栏宽凳子上或者干脆就在三轮车上一座,浴凉风观荷花,成就了一幅现代版的纳凉观荷图。

沿着湖岸北行,是个很大的广场。有一天,我和王老师晚上来到这里,巨大的灯柱照得广场如同白昼,隔湖望去,湖对岸那座不知名字的桥上彩虹闪烁,远看去像彩色的眼睛,一眨一眨的。湖的正北面是南湖宾馆,一座古式建筑,没有喧哗热闹,显得庄严而神秘。

沿 南湖北岸大路西行,大约两个路口北转再一个路口,迎面是一个高大的牌坊,让人震惊的不是它的高大,而是它的名头,门额处几个大字为“天下武术第一村”,让你立马想到“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好汉气魄。联想到《水浒传》的结局,我大脑里冒出这么两句:

“逼上梁山水浒英雄多草莽,

夺了鸟位宋江豪语尽无用”。

不过,要是论到好汉之乡的“义”字,确实名副其实,毫不含糊。去年春节前在杭州英勇救人而牺牲的张雪领就是咱们郓城英雄,是好汉之乡郓城人的本色和骄傲。

向前走,拐上水浒路就是好汉城,一座新造的古城威严而立,听说里面陈列的大都是外地买来的所谓古物,与好汉的名头沾不上多少边,也就没有兴趣进入一游了。倒是这好汉城正对过的夜晚有点意思。充气的戏台门面彩灯闪亮,每晚都有戏曲表演,远听着字正腔圆,戏味浓郁,吸引不少人过来听戏。前边是自带了马扎坐着听的,后面是开了电动三轮站着或是坐在车上听的。大家那种聚精会神的观戏场面,是一幅非常好的夜晚观戏图。

鲁西南人喜欢听戏。菏泽地区传统地方戏剧种不少,有山东梆子、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曲剧、柳子戏、四平调和豫剧等等。豫剧的影响比较大些。说到听戏,这里是在夜晚的大马路边上,随意,悠闲,但是与马路上的车流声混杂,有点喧闹。相比来看,东明的场所比较清静,专业。他们在万福公园里,戏台是湖边亭,听戏的就在湖边廊凳上一坐,也有自带马扎靠近了戏台坐着的,就这样眼睛盯着演员,两只手入戏地拍着膝盖,应和着弦子的节拍,沉入到他们的戏境里去。据说唱戏的都是东明原来豫剧团的,是专业演员。

说到听戏,有一件趣事。我们几位同事晚饭后散步,路过戏台,当时还没有正式开唱,只有一位男士在唱现代歌曲,唱得一般,没有吸引我们,我们经过他们前面继续散步。等散步返回到好汉城门口时,一男一女正在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女的声音特别好听。就有人提议过去听听,实际上也是想过去看看那女的。等过了马路,《把家还》唱完了,也没看清楚那女的是什么样子。接着开始豫剧表演,一男一女轮番着唱,我基本是戏盲,也不知道唱的是哪一出,只觉得调子有点熟,问身边的马老师,他说是新版《卷席筒》。我才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戏剧电影,好像是名角海连池唱的。这唱角听说是戏曲志愿者,应该是票友一类的吧。

看戏正有点入迷,有人提议该回去了,于是我们往住处返。走到甘𫭟园门口时,天上忽然落下雨点来,起初是大雨点,但是稀稀疏疏的,大家不当回事,以为滴上几点就停了。结果不是,不仅雨点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紧了。我们只好紧走变成了快跑,顺着街道边新盖的楼宇,借楼下的走廊边避雨边跑。等跑到走廊尽头,却是一片荒草野地,绕道,又被工程围栏挡住,只能踏过近人高的野草跑到对过我们住处的楼盘地段。被雨淋又被草刮,一个个近似落汤鸡了,也顾不得许多了,各自跑回住处房间。这一趟狼狈却成了第二天大家相互取笑的笑料。一伙平均五十来岁的人,为了一场戏,闹出这样一场城市中的雨夜野行,还真是有点情趣。

刚才提到的甘𫭟园,是个清幽封闭的场所。那天小黄车骑行,我曾路过并专门驻车观看。大门紧锁,门外左边是“菏泽市文物保护单位樊林樊氏墓地”石碑,右边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樊氏家族墓地”的石碑。门里一位老先生,他说这地方不开放,是他们樊家的墓地,只在清明大祭时才对本家开放。隔着大铁篱笆门,可以看到里面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护林老人说这墓地有六百多年历史了,老祖宗曾经做过明朝的尚书,看来真是脉流源远,德泽后世。这么一座大型家族墓地,是我见过的除孔林外,规模仅有的家族墓地。他们能够屏蔽门外的喧嚣,隔绝商业的侵扰,实在难能可贵。

新的随着时代而新,旧的应和着百姓的习惯而存,清静的就为祖宗安守一方净土,这或许就是郓城的韵致。

我初来乍到,知道郓城的标志是城中的唐塔,但是没有亲自去领略它的风韵,就把看到的这郓城的小半边,作为初识吧,这点初来郓城的感觉,我权且称之为郓味。[1]

作者简介

宝栋,山东省菏泽市人,高中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