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子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子光(1932年12月-2015年5月17日),男,汉族,生于四川省荣昌县郭氏中医世家,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医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康复学科开创者。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1932年12月,生于重庆市荣昌县郭氏中医世家。

1947年-1951年,亲仁中学肄业后读私塾1年,后师从舅父廖济安习医3年。

1952年-1955年,悬壶乡里,后任县城关医院主任。1953年,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专修班进修1年。

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本科。

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医内科、伤寒、各家学说、养生康复等课程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

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2015年5月17日21时04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3岁

郭子光,字茂南,1932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郭氏中医世家,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带徒第三批导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政府首批确定的学术带头人,国内外公认的伤寒和各家学说专家、中医康复学科开创者。首届“国医大师”获得者之一。

曾任《学报》常任编辑、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兼任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四川省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海外联谊会养生文化研究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评审委员、成都军区总医院学术顾问等

郭老医风朴实,在临床上以“病证结合”的思维方式为诊疗特点,擅长内科诸病,尤对心血管、血液、呼吸、神经、泌尿系统的某些疾病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形成独具风格的临术思路与方药运用而卓然自立。所总结的“八个临证治疗步骤”,即为其临术医学思想的代表,已编入《名医名术精华》(重庆出版社,1992)。汇集多年经验写成《伤寒论专题材料》和《中医内科专题材料》,供研究生学习和运用。

折叠编辑本段思想理论

郭老认为现阶段中医学的各个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处于孕育理论突破和思想出路的非常时期,运用各种新观点、新方法研究中医,正是在思维能力上富有力度的健全标志。因此,在理论探讨、文献整理与实践研究方面,能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发挥颇多。《肺结核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提出具有普遍性的“三因鼎立”之说,而形成下述发病公式:原因十诱因十素因致疾病,是对中医发病学的发挥。《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提出“病理层次”之说,阐述伤寒六经证治规律,从一个侧面发挥了仲景学理。《中医康复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在全国率先开拓中医康复学术领域。主编《日本汉言医学精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杜,1990),是介绍日本汉方医学特点的专著,体现科学无国界,能容则大的思想。主编《中医奇证新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集古今奇证治验之大成,加按阐明机理。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事迹

他精研伤寒,创新理论学说,力倡“病证结合”,一生痴迷中医,醉心治学。

他是位传统老中医,6岁随父诵读汤头歌诀,至今信手拈来、倒背如流。

他是位现代老中医,77岁熟练使用QQ、短信、网络视频,充满生活乐趣、阳光气息。

大浪淘沙,中医历史上的河间、易水、丹溪、温补等学派,其理法方药已融会到临床各科不复独立存在。伤寒和温病学派也成为当今两大中医学派,郭子光当属伤寒达人。

郭子光学问广博,除在伤寒方面卓有成绩、提出“病理反应层次”学说以外,还率先开掘中医康复学科领域、提出创立“现代中医康复医学”的框架,指出“病证结合”论治的四种形式、治疗慢性病的8个步骤。

折叠学术广博精深

日本伤寒界,郭子光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源于他的一篇论文和一次公开辩论。

在很多场合,郭子光都说过这样的话:“学术上广博而不精深者,有之;精深而不广博者,未之闻也。”他认为一名有作为的中医知识面决不能窄,中医学术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着重发展。这一思想深受周恩来总理的影响,当年和周总理见面的每个细节,令他铭记一生。

1972年,他研究慢性支气管炎有成,和其他17名专家一起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周总理说:“病毒是怎么产生的,西医也说不清楚。但是中医把一切都归脾胃,也太笼统,中医、西医都要发展。”接着,周恩来背诵了一段长长的<黄帝内经>原文,郭子光为其学识渊博和人格魅力折服。自此,他把总理作为偶像,把广博精深和做人谦逊作为座右铭。

郭子光在学术上影响较大的著作,如《伤寒论汤证新编》、《日本汉方医学精华》、《中医各家学说》等,都是在广泛阅读和精深思考后编著而成。广博使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精深使他的理论探索富有创意。他在《伤寒论汤证新编》一书中,提出“病理反应层次”学说,是现代研究伤寒频有影响的新说。该书出版时,海峡两岸还处于阻隔阶段,但台湾一家书店将其多次出版,作为台湾中国医药学院的教材。

在郭子光的学术道路上,有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那是1979年<中医杂志>首页上发表的《伤寒论证治规律的探讨》,共7页,当时他还是一名助教。“这篇文章为我打开局面,开始小有名气了。”重视仲景学说的日本,特意派人到成都考察郭子光的学问,邀请他去日本演讲,之后香港、韩国纷纷请他去海外出诊、定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郭子光学术的鼎盛时期,他集中发表大量论文,受邀在国内外四处讲学。1986年,郭子光应日本东洋医学会邀请,作“小柴胡汤证治”特别演讲,演讲结束后与藤平健、小川新等日本古方派著名学者进行了一场辩论,郭子光以睿智而富有说服力的发言征服了日方学者,并让他们看到了中国本土中医的“可望不可即”之处,使其大为折服。

他先后4次去日本讲学,每年组织中日临床交流活动,郭子光的名字在日本伤寒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硕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刘渊说,几年前在日本学习期间,但凡提到郭子光的名字,日本学者无不肃然起敬,谦恭之态令他大为惊讶。

郭子光在伤寒研究方面的最大成就,是提出“病理反应层次”是六经方证的实质,他提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新体系,把仲景学说的发展推向新阶段。他认为六经病就是六个大的病理层次阴阳失调的反应。伤寒六经方证,是仲景在当时条件下,为寻找调节人体反应状态的确定性,而总结出来的针对不同的病理反应层次进行调节的治疗体系。

他在临床上力主“病证结合”诊疗,归纳出“病证结合”论治的四种形式,指出每种形式的特点、优点和适应范围,包括分型论治、分期论治、方证相对论治、以基础方加减论治四个方面,这样既重视整体调治,也重视局部的病理损伤,促进中医对许多疾病的病机与证候的认识更深入更具体。

他开掘中医康复学术领域,提出“现代中医康复医学”基本框架。以前中医古籍有关中医康复的内容散见于各科著述中,郭子光把零零碎碎的经验、认识,提高到学科体系的高度,进行系统化整理、研究。他对康复理论与方法的原理与具体运用作了具体阐述。驳斥了“中医无康复”之说,不同意把康复与养生混为一谈,认为只有把治疗措施提到康复意义的高度来要求,才能充分开掘中医学的潜在内涵。

此外,郭子光在诸多领域有所创新。比如提出“攻邪已病”治癌症的学术思想,肝主疏泄治血液病,比如在<肺结核病>一书中提出“三因鼎立”学说,形成发病公式:原因+诱因+素因→疾病,被认为是对中医病因发病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