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子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郭子光(1932年12月-2015年5月17日),男,漢族,生於四川省榮昌縣郭氏中醫世家,首屆國醫大師、著名中醫教育家、理論家、臨床醫學家,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康復學科開創者。曾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獎"。

1932年12月,生於重慶市榮昌縣郭氏中醫世家。

1947年-1951年,親仁中學肄業後讀私塾1年,後師從舅父廖濟安習醫3年。

1952年-1955年,懸壺鄉里,後任縣城關醫院主任。1953年,西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中醫進修學校專修班進修1年。

1956年,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系本科。

196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從事中醫內科、傷寒、各家學說、養生康復等課程的教學、臨床及科研工作。

2002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2015年5月17日21時04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3歲

郭子光,字茂南,1932年12月出生於四川省榮昌縣郭氏中醫世家,現為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全國著名老中醫專家帶徒第三批導師,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四川省政府首批確定的學術帶頭人,國內外公認的傷寒和各家學說專家、中醫康復學科開創者。首屆「國醫大師」獲得者之一。

曾任《學報》常任編輯、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兼任四川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仲景學說研究會主任、四川省中醫現代化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海外聯誼會養生文化研究會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秘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專家評審組成員、衛生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衛生廳科技成果評審委員、成都軍區總醫院學術顧問等

郭老醫風樸實,在臨床上以「病證結合」的思維方式為診療特點,擅長內科諸病,尤對心血管、血液、呼吸、神經、泌尿系統的某些疾病擁有豐富的經驗。能發皇古義,融會新知,形成獨具風格的臨術思路與方藥運用而卓然自立。所總結的「八個臨證治療步驟」,即為其臨術醫學思想的代表,已編入《名醫名術精華》(重慶出版社,1992)。匯集多年經驗寫成《傷寒論專題材料》和《中醫內科專題材料》,供研究生學習和運用。

摺疊編輯本段思想理論

郭老認為現階段中醫學的各個領域面臨新的挑戰,處於孕育理論突破和思想出路的非常時期,運用各種新觀點、新方法研究中醫,正是在思維能力上富有力度的健全標誌。因此,在理論探討、文獻整理與實踐研究方面,能大膽探索,小心求證,發揮頗多。《肺結核病》(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提出具有普遍性的「三因鼎立」之說,而形成下述發病公式:原因十誘因十素因致疾病,是對中醫發病學的發揮。《傷寒論湯證新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提出「病理層次」之說,闡述傷寒六經證治規律,從一個側面發揮了仲景學理。《中醫康復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在全國率先開拓中醫康復學術領域。主編《日本漢言醫學精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杜,1990),是介紹日本漢方醫學特點的專著,體現科學無國界,能容則大的思想。主編《中醫奇證新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65),集古今奇證治驗之大成,加按闡明機理。

摺疊編輯本段人物事跡

他精研傷寒,創新理論學說,力倡「病證結合」,一生痴迷中醫,醉心治學。

他是位傳統老中醫,6歲隨父誦讀湯頭歌訣,至今信手拈來、倒背如流。

他是位現代老中醫,77歲熟練使用QQ、短信、網絡視頻,充滿生活樂趣、陽光氣息。

大浪淘沙,中醫歷史上的河間、易水、丹溪、溫補等學派,其理法方藥已融會到臨床各科不復獨立存在。傷寒和溫病學派也成為當今兩大中醫學派,郭子光當屬傷寒達人。

郭子光學問廣博,除在傷寒方面卓有成績、提出「病理反應層次」學說以外,還率先開掘中醫康復學科領域、提出創立「現代中醫康復醫學」的框架,指出「病證結合」論治的四種形式、治療慢性病的8個步驟。

摺疊學術廣博精深

日本傷寒界,郭子光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源於他的一篇論文和一次公開辯論。

在很多場合,郭子光都說過這樣的話:「學術上廣博而不精深者,有之;精深而不廣博者,未之聞也。」他認為一名有作為的中醫知識面決不能窄,中醫學術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着重發展。這一思想深受周恩來總理的影響,當年和周總理見面的每個細節,令他銘記一生。

1972年,他研究慢性支氣管炎有成,和其他17名專家一起受到周恩來的接見。周總理說:「病毒是怎麼產生的,西醫也說不清楚。但是中醫把一切都歸脾胃,也太籠統,中醫、西醫都要發展。」接着,周恩來背誦了一段長長的<黃帝內經>原文,郭子光為其學識淵博和人格魅力折服。自此,他把總理作為偶像,把廣博精深和做人謙遜作為座右銘。

郭子光在學術上影響較大的著作,如《傷寒論湯證新編》、《日本漢方醫學精華》、《中醫各家學說》等,都是在廣泛閱讀和精深思考後編著而成。廣博使他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精深使他的理論探索富有創意。他在《傷寒論湯證新編》一書中,提出「病理反應層次」學說,是現代研究傷寒頻有影響的新說。該書出版時,海峽兩岸還處於阻隔階段,但台灣一家書店將其多次出版,作為台灣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材。

在郭子光的學術道路上,有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那是1979年<中醫雜誌>首頁上發表的《傷寒論證治規律的探討》,共7頁,當時他還是一名助教。「這篇文章為我打開局面,開始小有名氣了。」重視仲景學說的日本,特意派人到成都考察郭子光的學問,邀請他去日本演講,之後香港、韓國紛紛請他去海外出診、定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郭子光學術的鼎盛時期,他集中發表大量論文,受邀在國內外四處講學。1986年,郭子光應日本東洋醫學會邀請,作「小柴胡湯證治」特別演講,演講結束後與藤平健、小川新等日本古方派著名學者進行了一場辯論,郭子光以睿智而富有說服力的發言征服了日方學者,並讓他們看到了中國本土中醫的「可望不可即」之處,使其大為折服。

他先後4次去日本講學,每年組織中日臨床交流活動,郭子光的名字在日本傷寒界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碩士研究生、成都中醫藥大學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劉淵說,幾年前在日本學習期間,但凡提到郭子光的名字,日本學者無不肅然起敬,謙恭之態令他大為驚訝。

郭子光在傷寒研究方面的最大成就,是提出「病理反應層次」是六經方證的實質,他提出創立六經辨證論治新體系,把仲景學說的發展推向新階段。他認為六經病就是六個大的病理層次陰陽失調的反應。傷寒六經方證,是仲景在當時條件下,為尋找調節人體反應狀態的確定性,而總結出來的針對不同的病理反應層次進行調節的治療體系。

他在臨床上力主「病證結合」診療,歸納出「病證結合」論治的四種形式,指出每種形式的特點、優點和適應範圍,包括分型論治、分期論治、方證相對論治、以基礎方加減論治四個方面,這樣既重視整體調治,也重視局部的病理損傷,促進中醫對許多疾病的病機與證候的認識更深入更具體。

他開掘中醫康復學術領域,提出「現代中醫康復醫學」基本框架。以前中醫古籍有關中醫康復的內容散見於各科著述中,郭子光把零零碎碎的經驗、認識,提高到學科體系的高度,進行系統化整理、研究。他對康復理論與方法的原理與具體運用作了具體闡述。駁斥了「中醫無康復」之說,不同意把康復與養生混為一談,認為只有把治療措施提到康復意義的高度來要求,才能充分開掘中醫學的潛在內涵。

此外,郭子光在諸多領域有所創新。比如提出「攻邪已病」治癌症的學術思想,肝主疏泄治血液病,比如在<肺結核病>一書中提出「三因鼎立」學說,形成發病公式:原因+誘因+素因→疾病,被認為是對中醫病因發病學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