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环形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郭守敬环形山郭守敬環形山(英語:Kuo Shou Ching)是月球背面赤道區上一座年輕的撞擊坑,約形成於晚雨海世,其名稱取自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郭守敬(1231年—1316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會正式批准接受。
描述
郭守敬環形山的西北方分別坐落着阿提密夫環形山和凱庫勒環形山;東北面則為坡印廷環形山和格里格隕石坑;而赫茨普龍環壁平原和喬叟隕石坑分列於它的東南和西南。 該隕坑的中心月面座標為8.1°N 134.66°W座標:8.1°N 134.66°W,直徑33.5公里,深度2.1公里。 外觀呈南北軸稍長的橢圓形狀,隕坑邊緣清晰,無明顯侵蝕。內側壁平整光滑,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960米,內部容積約820公里³。碗狀的坑底較為平坦,表面留有數座小撞擊坑的痕跡,坑底東南有一段小山脊。 [1]
郭守敬(元代科學家)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曆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為修訂曆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內的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農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耗時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發展了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也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AMOST望遠鏡命名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 [2]